2021学年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设计,共7页。
课标要求
知道《九章算术》,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师说课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成就,造纸术,《九章算术》,地动仪,华佗和麻沸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此时的科技成就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紧密相连。
学情分析:知识构建方面,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具有了对历史的系统性了解;理解、分析和概括历史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通过第三单元前面内容(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学习,已有知识积累。认知心理特点,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新鲜与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模仿欲望,在动画片和课外书籍的影响下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及优秀人物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方法:本课书教学内容多,并且相互间缺乏逻辑联系,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等方法,辅以有效的多媒体资源,以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知历史人物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通过阅读整理、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多元智慧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在对历史人物的感知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道秦汉时期数学名著;说出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名著;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和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流程,扩充学生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古代世界别的国家和地区的书写材料和中国发明创造的纸,让学生理解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通过对摘自《九章算术》里的一道习题的分析和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
4.通过对地动仪的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科技的神奇和奥秘。
5.通过材料分析和解答,让学生在自主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古代医学家及其成就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导学提纲教学,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
2.利用多媒体教学,图片、动画、习题和文字材料题展示,以及实践体验,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精神;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价值:
1.感受秦汉时期科技成就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及自豪感;
2.搜集蔡伦、张衡、张仲景等科学家、医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本课首要重点;数学和医学成就;张衡发明地动仪。
2.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古代秦汉科学技术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
多媒体展示:“五禽戏”视频片段。
【设计意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对未知事物充满了新鲜与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模仿欲望,在动画片的影响和吸引下走进本课,走近古代科技和古代科学家。
2.讲授新课
阅读课文,梳理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提纲知识梳理部分,然后交流阅读成果。多媒体展示如下: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 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______时我国人民已经能够用麻和丝絮造纸。
2、东汉时,__ ___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材料,制成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人们把这种纸叫“________”。
3、造纸术发明后,逐步传到_________,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九章算术》成书于________,全书共分九章,涉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包含了算术、代数和几何等丰富的数学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数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 的应用数学。
5、东汉科学家_________发明的________,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 多年。
6、 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写成《 》一书,书中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对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仍有指导意义。这本书对 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张仲景被尊称为“________”
7、东汉名医华佗精通针灸和 。他创制了“________”。他是世界上最早用 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了________锻炼身体。
一.造纸术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小组探究: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嫌贵而笨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1.纸发明以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
(实践活动:在竹简和丝帛上书写)
2.纸同其他书写材料相比,有什么优点?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阅读理解上述材料并结合运用教材辅助材料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探究学习,解答以上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题能力。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西汉早期的纸”图片
议一议:西汉早期的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它有什么缺点?
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教材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到西汉早期的纸的不足,于是顺理成章地引出蔡伦改进造纸术。
【创设情境】多媒体放映:“蔡伦改进造纸术”动画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增长见识,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学习古代科学教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探索的精神。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西汉造纸工艺流程”图片
【问题探究】看图说话:西汉造纸工艺的流程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通过看图说话,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近历史,探寻和感受古代科技的奥秘。同时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造纸术的传播”图片
【问题探究】看图指出:造纸术发明后,逐步传到世界哪些地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小组探究:
在造纸术向世界传播以前,印度人用白桦树皮和棕榈树叶,欧洲人用羊皮(如写一部《圣经》就要用300多张羊皮),罗马人用铜板,苏美尔人用泥板作为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昂贵,而造纸术传播出去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1、为什么说造纸术的传播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你知道造纸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吗?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阅读理解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文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解答以上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及自豪感,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教师点拨】【教师小结】1.造纸术方便了人类记录信息,交流思想,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二.《九章算术》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算一算:
“今有(人)共买(一)物,(每)人出八,盈三;(每)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学生活动】学生理解上述题意并解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符合新课改精神。
【教师点拨】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解:设有a人。
8a-3=7a+4
8a-7a=4+3
a=7(人)
7×8-3=53(物价)
答:人数7人,物价53元。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九章算术》的认识的同时,要求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解答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展的数学水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三.地动仪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幻灯片:
阅读材料:
“地震仪的鼻祖则是出在中国,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卓越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的贡献。”
——《中国科技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
【问题探究】a.你知道材料中“地震仪的鼻祖”指的是什么发明吗?b.地动仪的发明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合作探究解答上述题目。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地动仪剖面图”
【问题探究】你能试着说说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吗?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地动仪剖面图并阅读课本辅助材料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原理:地动仪空腔中央,立一根铜柱,上粗下细。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这个方向的横杆敲打龙头,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们那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设计意图】课文辅助材料加上直观的图片,更有利于让学生走近古代科技,探寻和感受古代科技的奥秘。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并学习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四.名医张仲景和华佗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张仲景头像”图片、“《伤寒杂病论》书影”图片、“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广告片段以及“医院开出的伤寒药方”图片等。
【问题探究】以上信息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述信息,结合课文内容解答上述题目。
【教师点拨】【教师小结】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理论、经验、药方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张仲景不愧为“医圣”。
【设计意图】从材料和课文获取信息然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让他们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得以提升。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华佗头像”图片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说一说图片上的历史人物在古代医学方面有什么贡献?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并归纳华佗的贡献。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 东汉末年,他的家乡瘟疫流行,仅其家族就有三分之二的死于疫病。他决心钻研医学,治病救人,终于成为名医。他就任长沙太守时,坐堂行医,为平民百姓看病,被传为佳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材料二 他从小就刻苦钻研,熟读各种经书,又到处拜名医为师,终于获得渊博的医学知识。他曾为许多人施行过手术,也治好过很多疑难杂症。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他还编成了“五禽戏”。你一定知道他是谁吧?
【问题探究】他们有什么共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共同品质有: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热心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习医学家的崇高品质和科学精神,实现情感价值观目标。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让学生知道了《九章算术》,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以及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从而了解了秦汉的灿烂的科技文化。
板书设计
秦汉的科学技术
西汉:最早的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发明和传播的意义
成书于东汉
意义: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
发展的数学水平
地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应用数学
《九章算术》
地动仪:
名医张仲景和华佗
造纸术:
东汉: 张衡
地位: 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张仲景
东汉医学家“医圣
著作:《伤寒杂病论》”
华佗
东汉名医
“麻沸散
五禽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标指向明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历史问题。试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拉进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学以致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任务,尤其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部分,设计思路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规律。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巧妙地设计了多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进行探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吸引学生主动分析理解和探索回答问题。
总之,本课设计力图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锚,以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为脚手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感知与升华,在体验中认识与创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五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