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为了赞美这首诗,不惜杜撰“诗仙”李白打油诗来造势:“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这首优美的诗歌《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笼罩的鹦鹉洲,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故乡,崔颢的满怀愁绪顿时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黄鹤楼[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空余:只剩下,仅剩下。
1. 引用神话传说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用:首联扣题,诗人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给黄鹤楼增添一种神秘色彩。情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译文: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2.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 “不复返” 一语双关,既指黄鹤不再回来,更暗含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对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千载”表示时间的漫长,“空悠悠”表示空间的广袤。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苍茫的空幻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译文: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分明,芳草繁茂长满鹦鹉洲。
晴川:晴朗天空下的平原。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游的小洲。 在黄鹤楼东北。
4.说说你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的理解。
描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的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的树,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十分茂盛,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②、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铺垫。
6、从修辞角度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②在自问自答中以“愁”字结束,表达出游子思乡急切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登临诗结构上起承转合,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紧扣题目;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2.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愁”,但所指不同。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答: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1、下列对《黄鹤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避实就虚,行文善变,情趣盎然。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好吗?
起→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
首联——近景、虚景(神往)
颔联——远景、虚景(遗憾)
颈联——日景、实景(欣赏)
尾联——晚景、实景(思乡)
黄 鹤 楼 崔 颢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授课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美丽的传说,诗词中的黄鹤楼,学习目标,再读理解内容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黄鹤楼,唐崔颢,七言律诗,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故事,崔颢与黄鹤楼,李白搁笔,李白的黄鹤楼情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黄鹤楼说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思乡愁绪,说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