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群落的结构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群落的结构教课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探讨,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迁入率,迁出率,“J”形增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动物、植物、微生物)
知识点1 群落的物种组成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种群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如何?
群落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占优势?
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
群落具有怎样的时空结构?
群落的演替情况是怎样的?
群落中各个种群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从我国从东北→海南的森林群落变化:
一个群落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物种数量很多但不占优势
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②统计方法:
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视频
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请根据介绍的丰富度统计方法,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分析所记录数据,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独立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a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当,如b。
你能辨别它们的中间关系吗?
原始合作 如某些食虫鸟以有蹄类动物身上的外寄生虫为食,遇敌时又为有蹄类报警;人体内生活的双歧杆菌、拟杆菌是典型的协作共生菌;鱼在河蚌外套腔中产卵,河蚌将自己的幼体寄居在鱼的鳃腔内发育;鸡(鸡肉丝茹)是一种食用和药用真菌,与白蚁协作共生,白蚁的粮库是鸡的菌圃(培养基),鸡的菌丝建筑为白蚁保温、湿的巢穴;织布鸟将窝筑在马蜂巢旁,“防”猴子来捣鸟窝;隆头鱼钻入珊瑚鳟鱼的鳃盖内清除鳃上的寄生虫;有花植物和传粉动物的共生;紫海葵和小丑鱼共同分享捕捉到的食物。海葵能清除小丑鱼身上的寄生虫并靠触手起保护作用。小丑鱼鲜艳的色彩引诱其它鱼到海葵旁,被海葵捕食;昆虫角蝉科的一种小黑角蝉有束尖锐的口器吸食植物汁液,过多的糖分用蜜露形式排出体外招引蚂蚁,蚂蚁便将其卵或幼虫引入蚁巢保护过冬;饲养蚜虫的蚂蚁,春天里带着蚜虫到草地上进行“放牧”,用纸制的形状类似帐幕的“厩”让蚜虫居住。这些蚂蚁也享受蚜虫排泄的甜美蜜露。
请分析教材25页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资料1 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 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的范围都比共存时更大。
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资料2 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它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地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开始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 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2.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范围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就是群落。3.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正是这些复杂的种间关系,将群落内的多种生物联系成有机的整体。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1.基于对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问题的分析,认同探究视角对认识事物很重要,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
(2020·北京高考真题)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详解】A、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B、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据此可推出二者之间存在竞争,B正确;C、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则推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D、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因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C。
(2021·全国高考真题)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答案】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 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详解】(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
(2020·全国高考真题)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详解】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故选A。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课文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生态位的分化,生态位的应用,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群落随时间而改变,判断正误,核心探讨,典题应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工程授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探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备课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探讨,碳循环,碳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生产者,出呼吸作用,消费者,分解者,CO2,呼吸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