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我国是棉花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棉花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害虫的侵袭,其中以棉铃虫最为常见。棉铃虫可以使棉花产量减少三分之一,严重时,甚至能使一片棉田绝收。大量施用农药杀虫不仅会提高生产成本,还可能造成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要是能培育出自身就能抵抗虫害的棉花新品种,这一问题就会迎刀而解,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培育不出抗虫棉,基因工程却可以呢?基因工程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它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1944年,艾弗里(O. Avery, 1877-1955)等人通过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不仅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还证明了DNA可以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转移。2.1950年,埃德曼(,1916-1977)发明了一种测定氨基酸序列的方法。2年后,桑格(F.Sanger,1918-2013)首次完成了对胰岛素氨基酸序列的测定。3. 1953年,沃森(,1928一)和克里克(F.Crick,1916-2004)建立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4.1958年,梅塞尔森(M. Meselsn, 1930-)和斯塔尔(,(M.1929——)用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随后不久,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5.1961年,尼伦伯格(M. W. Nirenberg,1927-2010)和马太(J. H. Matthaei,1929一)破译了第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截至1966年,64个密码子均被成功破译。
6.1967年,科学家发现,在细菌拟核DNA之外的质粒有自我复制能力,并可以在细菌细胞间转移。7.1970年,科学家在细菌中发现了第一个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简称限制酶)。8.20世纪70年代初,多种限制酶、DNA连接酶和逆转录酶被相继发现。这些发现为DNA的切割、连接以及功能基因的获得创造了条件。9.1972年,伯格(P.Berg,1926一)首先在体外进行了DNA改造的研究,成功地构建了第一个体外重组DNA分子。10.1973年,科学家证明质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构建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实现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至此,基因工程正式问世。
11.1977年,桑格等科学家发明了DNA序列分析的方法,为基因序列图的绘制提供了可能。此后,DNA合成仪的问世为体外合成DNA提供了方便。12. 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被批准上市。基因工程药物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投资开发的热点。13.1983年,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此后,基因工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14.1984年,我国科学家朱作言(1941一)领导的团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15.1985年,穆里斯(K. Mullis, 1944—2019)等人发明PCR,为获取目的基因提供了有效手段。16.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3年,该计划的测序任务顺利完成。
17.21世纪以来,科学家发明了多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实现低成本测定大量核酸序列,加速了人们对基因组序列的了解。18.2013年,华人科学家张锋(1982一)及其团队首次报道利用最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成类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技术编辑了哺乳动物基因组。该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定点插入、敲除或替换。
第一节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在亚洲和非洲的贫困地区,人们由于无法获取足够的肉类和蔬菜,导致维生素A严重缺乏,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1.2亿~2.5亿人缺乏维生素A,每年约有100多万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失去生命。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因此,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有关酶的基因转入水稻中,并诱导它们在水稻细胞中表达,使水稻体内能够合成β-胡萝卜素。如果人每天食用的大米含β-胡萝卜素,就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求。人们是怎样将胡萝卜体内的基因转移到水稻体内的呢?这个过程中需要哪些技术和操作工具呢?
基因工程也叫DNA重组技术(DNA recmbinant technique),即按照人们预先设计的蓝图,通过基因操作,将目的基因或DNA片段与合适的载体结合,然后转入受体细胞,通过复制、转录、翻译,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使基因在不同生物之间进行交流,从而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
(1)目的: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的遗传性状(2)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重组DNA技术需要三种“分子工具”,即准确切割DNA分子的“分子手术刀”、将DNA片段再连接起来的“分子缝合针”和将体外重组好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分子运输车”
[资料1]1970年,史密斯()等人首次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一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restrictin endnuclease)。这种内切核酸酶能够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异性的位点上把双链DNA分子“切割”开(如图)。DNA被切割后所产生的交错的切口,也就是在每条链的一端留下的单链末端,叫做黏性末端。
1.从微生物体内分离出来2.每种限制酶只能识别DNA分子中的特定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置将DNA分子“切割”开。3.“切割”的是磷酸二酯键4.切口有两种: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大部分限制酶切割结果为黏性末端)
3.“切割”的是磷酸二酯键
[资料2]1967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能够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的酶,可以用它来修复DNA链的断裂口,并把这种酶叫做DNA连接酶。1970年,科学家们又提取了一种具有更高活性的T4 DNA连接酶。当两个DNA片段的黏性末端彼此相临,而且它们的碱基能够互补配对时,DNA连接酶就能把它们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如图)。
[资料3]1972年,美国的伯格(P.Berg)等人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体外分别将猿猴体内的一种病毒的DNA和λ噬菌体的DNA进行酶切,然后分离出各自的酶切片段,又用T4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起来,构建了世界上首例体外重组的杂合DNA分子。
1.基因针线—— DNA连接酶 (T4连接酶和E·cli 连接酶) 将切割下来的DNA片段拼接成新的DNA分子,要靠DNA连接酶(DNA ligase)来实现。当两个DNA片段的黏性末端彼此靠拢,相互识别,它们的碱基完成互补配对后,DNA连接酶就把它们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
2.T4连接酶既可以接连黏性末端也可以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效率相对较低;E·cli 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
[资料4]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S.Chen)等人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两种质粒,一种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另一种含有四环素抗性基因。他们将这两种基因分别“切割”下来,并拼接在同一个质粒上,然后导入大肠杆菌,产生了既抗卡那霉素又抗四环素的大肠杆菌。
(1)常用的工具:质粒、λ噬菌体的衍生物和动植物病毒。(2)质粒: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它是独立于细菌拟核之外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并含有一些抗生素抗性基因(如图),如四环素抗性基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等,这些基因可以作为鉴定和筛选重组DNA的标记基因。 (3)作为运载体应具有的特征:能自我复制;有一个或多个酶切位点;有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
利用DNA与RNA、蛋白质和脂质等在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提取DNA,去除其他成分。
(1)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
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2)提取DNA的基本思路(DNA的粗提取)
(1)DNA不溶于酒精,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2)在0.14m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低(3)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
新鲜洋葱或香蕉、菠菜、菜花、猪肝等;95%的酒精、2ml/L的NaCl溶液、二苯胺试剂
(1)称取约30g洋葱,切碎,然后放入研中,倒入10mL研磨液,充分研磨。(2)在漏斗中垫上纱布,将洋葱研磨液过滤到烧杯中,在4℃冰箱中放置几分钟后,再取上清液。也可以直接将研磨液倒入塑料离心管中,在1500r/min的转速下离心5min,再取上清液放入烧杯中。
(3)在上清液中加入体积相等的、预冷的酒精溶液(体积分数为95%),静置2~3 min,溶液中出现的白色丝状物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去上面的水分;或者将溶液倒入塑料离心管中,在10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5min,弃上清液,将管底的沉淀物(粗提取的DNA)晾干。
注意:(1)应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但也不能过快过猛,防止打碎DNA (2)冷却的酒精溶液(体积分数95%)作用:一是抑制核酸水解酶活性,防止DNA降解;二是低温有利于增加DNA分子柔韧性,减少断裂。
(3)在上清液中加入体积相等的、预冷的酒精溶液(体积分数为95%),静置2~3 min,溶液中出现的白色丝状物就是粗提取的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去上面的水分;或者将溶液倒入塑料离心管中,在10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5min,弃上清液,将管底的沉淀物(粗提取的DNA)晾干。(4)取两支20mL的试管,各加入2ml/L的NaC1溶液5mL。将丝状物或沉淀物溶于其中一支试管的NaC1溶液中。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水中加热5 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注意:应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但也不能过快过猛,防止打碎DNA
冷却的酒精溶液(体积分数95%)作用:一是抑制核酸水解酶活性,防止DNA降解;二是低温有利于增加DNA分子柔韧性,减少断裂。
第一次过滤获得DNA的滤液第二次过获得DNA粘稠物第三次过滤获得DNA的滤液
本实验两次析出DNA:
第一次:用0.14 ml/L的NaCI溶液析出DNA,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杂质。第二次:用冷却的95%的酒精,获得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物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获奖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①磷酸二酯键,②氢键,黏性末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优秀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黏性末端,平末端,学习方法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3章 基因工程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3章 基因工程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公开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