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优秀教案:第3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优秀教案:第3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1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优秀教案:第3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优秀教案:第3章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沸腾,蒸发,液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有:“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水沸腾等现象。”
    本节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等。汽化和液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中的物理道理。本节通过探究水的沸腾,让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本节设计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理念。设计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多媒体画面展现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几种常见情景:

    夏天,游泳的人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吹过,甚至会冷得打颤;而坐在岸边未下水的人却觉得很热,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制造金属工具时,为增加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入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声,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这其中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呢?秋天,草木、石块上出现的露是怎样生成的呢?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你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吗?

    问题一:住在非洲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使用电冰箱保鲜食品,人们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内罐与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湿润的沙子,食品放在内罐中,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在沙子上洒水,罐口放上湿布。
    思考问题:
    (1)经常在沙子上洒水是为了什么?
    (2)放在干燥的地方是为了什么?
    问题二: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张开的手上的水很快变干,这其中原因是什么,你能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吗?

    问题三:吐鲁番盆地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天山东部的一个典型封闭式内陆盆地。由于距离海洋较远,且周围高山环绕,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湿气候难以浸入,降雨量很少,蒸发量极大,故气候极为酷热,自古即有“火州”之称。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有竖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涝坝几个部分组成。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思考问题:“坎儿井”为什么能够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蒸发?

    林则徐设宴请传教士。席上自然少不了云南名食——过桥米线。这过桥米线是将蔬菜、米和肉片加入鸡汤,用砂锅煮熟的。徐府家人揭开砂锅锅盖,只见锅内汤面上浮着厚厚的一层油,却不冒一丝热气。这传教士见此汤颜色诱人,香气扑鼻又当是一道凉汤,迫不及待地舀来一勺,倒入口中,只烫得嘴不能合,十分难堪。林则徐连忙招呼:“我尚未来得及向阁下介绍此汤,实在失礼,多有得罪。”
    那传教士烫得嘴不能合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教材3.31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想提出什么疑问?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说明:该实验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液化和汽化现象。
    推进新课
    一、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
    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根据学生情况提出:
    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1)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说明: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应尽量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时间的方法:①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但为了便于观察,水还应有相当的深度(约10 cm左右),所以建议用小号烧杯,或使用大号试管(水约150 mL)做此实验;②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③从开始加热起至95 ℃左右,必须在烧杯或试管上加纸盖,95 ℃以后将纸盖拿掉;④拉长酒精灯灯芯同时剪断烧焦的灯芯,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使火焰比较猛烈;⑤注意调整酒精灯和石棉网之间的距离,用酒精灯温度最高的外焰加热。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特别说明:注意实验中要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要记录当水温升高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水沸腾后3~5 min;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实验记录表格如图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78
    82
    88
    93
    100
    102
    102
    10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绘制“温度—时间”图象。
    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象。

    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交流、讨论:
    ①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②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吗?
    ③曲线上的哪一段表示水沸腾前的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曲线上的哪一段对应水的沸腾过程?水的温度怎样变化?
    ④根据观察的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2)沸点的概念: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
    学生活动:观察“几种液体的沸点”表,练习查表
    一些液体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液态铁
    2 750
    甲苯
    111
    液态氧
    -183
    液态铅
    1 740

    100
    液态氮
    -196
    水银
    357
    酒精
    78
    液态氢
    -253
    亚麻仁油
    287
    液态氨
    33.5
    气态氦
    -268.9
    ①酒精的沸点是多少?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开水的温度?
    ②你实验所用的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温度计?
    ③液态氢的沸点是-253 ℃,表示什么含义?常温下的氢是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
    二、蒸发
    情景创设:
    (1)盛夏酷暑,奇热难熬,防暑降温,全靠风扇。思考问题: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

    (2)农民们经常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把粮食放在通风处摊开来晒,这是为什么呢?

    (3)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答案:(1)人吹风扇时,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降低了人体的温度,人会感到凉快。(2)这样做可以提高粮食中水分的温度,加快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增大了表面积,从而加快了粮食中的水分蒸发,使粮食干得更快。(3)通风处能加快酒精的蒸发,酒精蒸发时吸热,使病人的体温降低。
    归纳小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小实验:
    (1)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现象:擦酒精的皮肤有凉的感觉,吹一口气,感觉更凉。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气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
    (2)取两支温度计,先观察它们的示数。然后在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再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现象:用浸了酒精的棉花抹湿过的温度计示数下降,温度降低。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酒精蒸发时要从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示数下降。
    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拓展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
    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第一幅图: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第二幅图: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第三幅图:液体的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学生讨论交流教材图3.35事例:
    (1)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是因为水蒸发带走了许多热量。
    (2)没有汗腺的狗酷暑时不能靠身体出汗来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

    学生交流讨论:比较蒸发和沸腾两种现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项目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物态变化
    都属于汽化现象
    吸、放热情况
    都是吸热过程
    不同点
    发生的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处进行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发生的快慢
    缓慢
    剧烈
    发生时的现象
    不容易观察到
    迅速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气泡
    发生需要的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行,且与气压有关
    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
    吸热,液体自身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用
    吸热,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处不变
    主要应用
    制冷,降温,制冷业
    水浴加热,制糖业
    三、液化
    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情景创设:
    (1)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 ℃的开水烫伤厉害,为什么?
    (2)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3)火箭发射时,为了保护发射底架,需在发射塔底部修一个大大的水池,为什么?白色气团是什么?
    (4)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如何去解释呢?
    演示实验:电热器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
    学生探索实验: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是否有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第一次是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勺子凝结成的小水珠;第二次勺子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
    结论:(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
    提出问题:我们把热的水蒸气放入冷的环境中使它液化的方法称为冷却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
    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成液体装在钢瓶里的呢?
    通过压缩气体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生活、生产中常用此方法使气体液化。(如石油液化气、打火机中的液化气、液态氢等。)

    归纳总结:
    (1)将气体液化的方法:①冷却;②加压。

    (2)液化的特点:①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②液化时可以提高周围环境的温度;③环境温度越低,液化现象越明显。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开始提出的情景问题,能否用液化知识解释:
    (1)因为100 ℃的水蒸气在皮肤上要液化而放热,所以人会烫得更严重。
    (2)哈气时,由于比较缓慢,口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手液化而放热,所以人会感到暖和;而用力吹气时,会加快手上的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所以人会感到更冷。
    (3)水汽化时要吸热,所以可以保护发射底架。大量的水蒸气离开水面后,再次遇冷而液化,所以有大量的白汽出现。
    (4)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凝结成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家中浴室的镜子在洗完澡后都会变模糊?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生活中有没有应用液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

    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B.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
    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解析:“热风”说明了既能提高液体的温度,又能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这些都是加快液体蒸发的主要因素。
    答案:A
    2.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B.90 ℃的水也可以沸腾
    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解析:当人从室内到室外时,眼镜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因此室外水蒸气不可能液化形成小水珠,故选D。
    答案:D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B.液体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时温度不升高
    C.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答案:D
    4.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汽”,这些“白汽”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解析:水蒸气和热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气体。我们能看见的“白汽”不是水蒸气和热空气,选项A、C不正确。假如我们用手靠近“白汽”会感到手湿,靠近白烟就不会有湿的感觉,选项D不正确。“白汽”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的小水珠,所以“白汽”是小水珠。
    答案:B
    5.关于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 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
    解析:液化有两种方式: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中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而压缩体积的办法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有些气体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同时液化还是个放热过程,所以选项A、D正确。
    答案:AD
    6.下图是水的沸腾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B.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处于沸腾状态
    C.在图象的AB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D.在图象的BC段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沸腾状态
    答案:D
    7.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会出现水珠,这是______现象。
    解析:冬天室外温度低,眼镜由室外到室内时,眼镜镜片的温度低于室内温度,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答案:液化
    8.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现象;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______现象。发生以上两种物态变化时都______热。
    答案:熔化 蒸发 吸
    9.夏天我们吃冰棍时,撕开冰棍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冒“白汽”,如图所示。这是由于冰棍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发生的______现象。根据你的观察,冰棍冒出的“白汽”是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的。

    解析:考查物态变化这个内容,根据状态变化来确定是哪一种现象。
    答案:液化 下
    10.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在手中不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会觉得很烫,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解析: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肯定是向手放出的热量少,那么熟鸡蛋放出的热量被谁吸收了呢?原来蛋壳表面有开水,刚捞出时,开水蒸发很快。就加快从蛋壳吸热,所以熟鸡蛋放出的热量被开水吸收用以蒸发,故手不觉得太烫;待蛋壳表面的水干后,蛋放出的热量大部分被手吸收,故手觉得很烫。
    答案:见解析
    规律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汽化和液化两种物态变化方式,要注意区别每个变化过程中的特点及规律,了解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1.汽化和液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1.沸腾:(1)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2)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3)沸腾过程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沸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2.蒸发: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特点: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3)缓慢的汽化现象
    (4)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制冷性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
    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一、观察探究有关电冰箱的物态变化,例如:
    1.上网查资料,了解压缩机是如何使氟利昂液化、蒸发的。
    2.放进电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保鲜?
    3.电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二、到打火机生产厂调查、了解打火机油的灌装过程,完成有关丁烷气体的液化、汽化的调查报告。

    水沸腾实验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水的沸腾实验虽然简单,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实验时稍有不慎,同样会导致失败。现将该实验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予以指出,使水的沸腾实验更加规范和有效。
    1.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刚好浸没于水面下
    研究发现,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水中的深度对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水沸腾时,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水的中下层测得的温度,比放在水的上层测得的温度要高2~4 ℃。人们在实验中很少注意这个问题,总是在经验和教材插图的影响下,习惯性地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水的中层或中下层。这样测得水在常压下的沸点总是高于100 ℃,且由于各实验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深度不完全相同,又导致各小组间的测量结果不一致。因此,只有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刚好浸没于水面下时测得的温度,才能表示出水在当时气压下的沸点。用此方法,在不加盖纸板的情况下,测得水的沸点为98 ℃,基本符合当时气压(753 mmHg)下水的沸点。同时,也只有按统一标准放置温度计,各实验小组的测量结果才有可能相同。
    2.用50 mL的小烧杯盛水,盛水量为30 mL
    用大烧杯盛水做实验,加热太久,且不易观察到气泡变大的现象;而用试管盛水做实验,虽然水沸腾快,气泡变化明显,但也有不足。用规格为3 cm×20 cm的试管盛水(水柱高12 cm)做实验,发现有三点不足:一是测得水的沸点为104 ℃,与常压下水的沸点相差太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有边沸腾,边升温的现象,与“沸腾过程温度不变”结论相左。实验观察到,当水温升到98 ℃时开始有气泡上升变大,99 ℃气泡较多,100 ℃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显然此时水已沸腾,但水温继续升高,直达104 ℃为止。解释这种现象颇费口舌,学生也未必能懂,应尽可能避免。三是欠安全,由于试管散热慢,当加热时间稍长,水中空气排尽时,容易发生“暴沸”。轻则溅湿酒精灯,重则伤人,显然不太安全。而采用小烧杯盛水做实验,9 min内可使水沸腾,15 min内可完成实验,且能清晰地观察到气泡上升变大的现象,又不会出观上述不足,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3.酒精灯的火力要猛
    要减少加热时间,关键是加大酒精灯的火力。加大火力的措施有:灯芯要粗;灯芯露出部分要长;酒精的纯度要高,要将长期放置的酒精倒掉,拧干灯芯后再加入新鲜酒精。
    4.在水中放入陶瓷片和食盐
    放入陶瓷片可使水长时间产生气泡,避免水“过热”。水一旦“过热”,温度将持续上升,影响实验效果。陶瓷片可取材于碗碟的碎片。另外,在水中放入食盐,可加快水对流,从而减少加热时间。
    5.紧固铁环的平行夹一定要用金属制品
    若用橡胶或塑料平行夹,一旦铁环受热,平行夹就会变软,铁环上盛水的杯子将倾斜,引起恐慌,不太安全。
    6.要用同规格、同精度的温度计
    只有使用同规格、同精度的温度计,才可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也只有各小组测得水的沸点相同时,实验才有说服力。如果在相同的气压下,测得水的沸点有多个,又怎能令学生信服?
    7.关于在烧杯上是否加盖纸板的问题
    在烧杯上加盖纸板,其优点是减少加热时间,其缺点是增大了烧杯中的气压,使水的沸点较常压时高2~3 ℃,且有边沸腾边升温的现象。若不盖纸板,则加热时间太长,且在水沸腾时,由于大量蒸汽在温度计的玻璃棒上液化放热,使读数较正常值高1~2 ℃。较好的做法是:在烧杯上加盖纸片,当水温升至95 ℃时,将纸片上移,既不封住杯口,又阻挡蒸汽在玻璃棒上液化,效果很好。

    相关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共9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质量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质量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质量,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节 光的色散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节 光的色散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色散,色光的混合,看不见的光,紫外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