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话题“我是谁”
展开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话题“我是谁”
【作文题】
请以“我是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学生佳作】
洞穴中的思考
许国玥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历来各大名家热衷探讨的,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问题,“我”是一个概念,是非常复杂的概念,这可以指肉体的,也可以指精神的,然而谈到肉体,此时我不免想到一个古代故事:忒修斯之船。如果一艘船上的所有部件都被完全替换过了,那它还是原来的船吗?如果不是,那它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了?换成现代的例子,就是沼泽人的故事,这也常常被用来思考自我认证命题。
我曾经也关注过这些问题,然而每每思考时总会背脊发凉(也许人类最恐惧的即是未知本身)。最后我只得潦草地做出结论:“我”的存在不是因为有肉体的凭依,而是因为我有自己的意识与思考,如果有一种存在能完全复制我,那么ta也不是我,因为人记忆里的一切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当然,如果某日缸中之脑的假说被证实,那么这都不作数),复制体却没有这样的经历。因而“我”永远是我,是拥有独立的思想、记忆的个体,这与肉体无关。
除了上文提到的记忆以外,思考也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标准。在我看来,思考本就是宇宙中最为极限的一项运动。即使复制体能复制我的一切,但思考的纬度与方向却不尽相同。物理上有一种说法“电子不可区分”,即作为基本粒子的电子不像实际物体那样拥有足以区分彼此的特征,所以一旦混在一起,就再也无法区分谁是谁了。然而我却能通过思考,将这些基本粒子聚合成名为“我”的个体,这难道不是世间最大的奇迹吗!
在我看来,人类,无论如何,还只是住在地下的一个洞里,是背向洞口坐在地上的原始人,手脚被拷住,只能借由背后的火光看到眼前乏味的石壁,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影子就是他们的全部。但漫长的岁月里,仍然有人挣脱枷锁,径直来到洞外,看见了大千世界——即探索世界与宇宙,尝试挖掘并直面真理,这其中的奥妙与快乐自不必说。面对着浩瀚的星空和广袤的世界,有人感到惧怕,有人不予关注,但我感到的是欣喜和向往——欣喜于世界的美妙和我的诞生,向往如同前人们一样去到达还未有人涉足的未知领域,成为开拓者。尽管探索本身可能很痛苦,但所有这一切都增加了直面真理本身的魅力,这才是真正有趣的地方。
“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我不愿在碌碌庸庸中死去。我要去探索和发现,勇敢地走出洞穴这座监牢,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发展。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地,我绝不会坐以待毙,我要去探索,去抗争,去开创无限的可能。因为这样也只有这样,我才能真真正正的是我。
希望几年后的我能站在洞穴外,看着曾经的自己坐在洞穴里写下的文字后笑一笑,就足够了。
【点评】
小作者开篇即展开了对“我是谁”的追问,在思考中分辨了肉体与精神(记忆、思考等)对独特之“我”的意义,既认识到“我”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又确认了精神对于“我”的区分性价值,肯定了精神之于独特之“我”的意义。继而,小作者就从“思考”这一点拓开去,将作为人类一份子的“我”与所处的世界联系起来,再一次高扬思考之于探索世界的意义,并以此作为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喊出“成为开拓者”的青春之声。文章以“洞穴中的思考”为题,本身就是一个富有哲思的标题,同时也彰显出小作者立足人类探索与发展的宏观背景,在承认“我”之渺小的前提下勇敢去尝试走出洞穴的欣喜与痛苦,勇敢去开拓世界的青春胆魄。
我 是 谁 ?
赵邦彦
我是谁?作为三大终极问题,在我看来,本质是思維与存在关系的问题,是一个任何回答都是正解的问题,也是一个人需要时刻询问自己的问题。
简单一点的回答是:“我叫xxx,是父母的孩子,是一名学生。”
但是,苏格拉底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却成为了青春期的我最大的挑战。
初中的我,互联网裹挟着巨量的信息扑向有着复杂青春内心的我,我比过去任何年代的同龄人对世界的认识都要深刻,却也因此对自我的存在充满迷茫。我是谁?我只是70亿分之一,宇宙中一粒比尘埃还小的灰,我的一举一动如此渺小,没了我,世界照常远转,甚至世界都将在堙灭中化为虚无。现在来看这幼雅的思想不过是“想的太多读的太少"的结果。但在当时,这种类虚无主义思想就是一颗随时引爆的精神核弹。
拯救了我的,是游戏、书籍和爱。
电子游戏,本是空虚到极点的我找的麻痹自己的赛博药物,它被世人冠上了众多偏见,的确,沉迷游戏害人不浅,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是八大艺术在代码下的综合产物,是艺术最现代的表现形式。沉迷于其中的我(当然有必要说一句现在不沉迷了)在一个个奇幻的世界中流连忘返,在鲜艳绚丽的景色中,如亲身经历一般操控,抑或说跟随主人公经历一段段故事,共喜、同悲、一起思考。
而一个个有着优秀内核与表现力的作品,让我唤醒了自己那印在基因里的对“美”的追求。“自然给了我们生命,艺术使我们成为人。”一切,正如席勒所语。
如果说电子游戏是我跨越深渊的桥头堡,那么书籍就是桥梁的主体。
书籍是我救赎之路的第二个阶段,追求“美”的道路上,书籍是绝对绕不开的,它介于虚幻与现实之间,而慢慢的,我开始发自内心地享受阅读,享受文字中流露出的美好,自然而然的,书籍中更富深度的思考和更纯粹的哲学论证让我对周国、杜会、人类、宇宙有了更多元的认知,臧克家先生说得很对,“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而这联结虚拟与现实的桥梁的另一头,是爱。
青春期萌动的情愫总是让某个物或者某个人突然无可阻挡地闯入内心,由此萌生出的,就是爱。低头看书久了,总有抬头的时候,我想所有人青少年时期都会经历惊鸿一瞥此生难忘的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在重新想把头埋回书时,产生了犹豫,产生了我还想多看她一眼的感觉。在这追求美的本能中,我终于再一次把视野投向了我的周围,我仍记得那天去迪士尼时,夜晚的烟火大会突如其来的响声,一团彩色的光芒在最高点,“啪!”,绽放出花儿,又分裂成无数小小的光点,照亮了夜空,定格在了风中,永恒在了心里。
“我太喜欢了!”希望的呐喊标志着在那美好的一刻,我对自己的生命终于有了新的认识。
从此,我提起相机,拿起日记,起初是记录与我爱的人们在一起的点滴,后来,我把我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美好之物,都储存其中。
“我要把一切美好的,我爱的,一帧帧地记录!”我姑且是寻到了人生的意义,也许以后会改变,但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此时此刻,它还未离开我,所以,我可以在这里给出我的回答:“我是谁?现在的话,我是一个追寻一切震撼的美好的,享受一切温暖的有爱的,普通人。”
【点评】
在文章的一开始,小作者就表现出在高一新生中非同一般的理性,他并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对这个问题本身先进行多维审视和精炼表达,这其中包含了对哲学的初涉,对答案辩证的认识,对自我的时时要求和反思,可谓在一开始就点亮了阅读者的眼球。而在对“我是谁”的具体回答中,小作者呈现了自己对美的追求,且在共性中蕴含变化,借助电子游戏、书籍和爱三项内容详细展示了自我从虚无到充实、由虚幻到现实的认识过程,尤其可贵的是这其中对意义的追寻也在不断丰富。如果说电子游戏是小作者对美术、音乐、剧情、交互的关注,传递出一个爱打游戏的可爱男孩在娱乐之余对世界的观察、感受和触碰,那么书籍就是“更富深度的思考和更纯粹的哲学论证”,包含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初涉,而爱则是更进一步开启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打游戏的快感、阅读的享受或青春期情愫的萌动,这不正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青春记忆吗?我很惊喜在第一次写作中能看到如此动人的细节,如此真实的表达,如此专注的自我体验,如此真诚的敞开心扉,和如此丰富的感受、思索和成长,这或许就是青春所独有的低吟浅唱吧。
下水文
我 是 谁
王柑琪
面对“我是谁”这个命题,我竟一时难以下笔,是这个命题所涵盖的内容太过庞杂了吗?是我因为脚步匆匆,而未曾关注过这个问题吗?都不是。简单的三个字折射的是我,抑或是“我们”甚少从自我的视野中思考我是谁,而是从他人的镜像中反观“我是谁”。
在《流动的盛宴》里斯泰因小姐对年轻的海明威说:“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这句话被海明威铭记了一辈子,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写作,来冲破“迷惘的一代”这一个短语对“我是谁”意义的窄化与概念化。那么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体认到自我生命的独特性,清晰明了地认识到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来无关乎他人的目光与评价?
是从高中时候读了何兆武的《上学记》与林文月的《读中文系的人》开始的吗?《上学记》中西南联大与《读中文系的人》中的台大文学院,是我彼时的精神家园,我反复阅读着文字里荡漾着的青春情怀与对知识的渴求,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翠湖旁,看着年轻的何兆武与王浩辩论着“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仿佛行走在台大的林荫道上,看到了已步入年迈的台大老系主任台静农先生讲授魏晋文章,看到了他接过鲁迅先生薪火相传于他的文学精神。我想,我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要读北大中文系的念头在脑海里迅速生根,一下子变得异常牢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因为别人说成为这样的人会有很好的前景与收入,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只是因为这是我的心之所向与热爱。
后来我做了高中语文老师,时常自黑中文系,坚决劝退有读中文系念头的同学。然而当看到分数很高、对中文系充满向往的年轻面庞,面对top名校CS、金融等热门专业丝毫不改变初心,一如我当年,我在内心轻轻地说,其实我真的很欣慰。
是从青年时期阅读了鲁迅、萧红、桑塔格他们的著作开始的吗?萧红在从北向南的迁徙中,从未停下自我探索与追寻之路,她怀着“永远的憧憬与追求”以力透纸背的笔触为那些在旧中国沉默着的最底层的女性发出她们的声音。鲁迅在怀疑与虚无主义的暗潮涌动中,却不忘以“绝望的反抗”来实现文学启蒙之路。桑塔格罹患癌症,却能够超越病人的身份,力图去“平息患者与社会对疾病的想象”。“我”往往会与自己所处的时代发生不可分割的交织,这个时代可能会有种种不如意之处,会让你感到看不清未来,可是,我希望我不是冷眼旁观、冷嘲热讽之人,能够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之中,“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这是我做高中语文老师的第六年。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我越走热爱越多,我越走越知晓我应该非常认真、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因为他们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我希望我的语文课是有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我希望上过我课的同学们可以做如阿甘本所言“坚定地凝视自己的时代”的人,而不是一个犬儒主义者。
关于“我是谁”这个命题从来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一定会因为我们的探索闯出新路,加厚生命的厚度。我永远处在探索“我是谁”的路上,直到走向生命的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