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1讲 客观选择题(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1讲 客观选择题(练),文件包含第1讲客观选择题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第1讲客观选择题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诗歌鉴赏第1讲 客观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注】 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D【解析】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读懂诗歌】回忆当年带着书和剑在此地流连,年老时任建康镇帅重游此地登高饮酒。年轻时的满头黑发在秋风中所剩无几,就如经雨后的菊花已经没有几朵盛开。放眼望去,江边田垄上的庄稼青黄一片,丰收在望;落日照耀下,淮山浮起的紫色烟雾、翠色植被尽收眼底。喝了这杯酒,自己仍是羁旅异地之客,思乡之心随着傍晚的江潮久久在心中回荡。2.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 花① 杨万里海棠桃李雨中空,更着清明两日风。风似病癫无藉在②,花如中酒不惺松③。身行楚峤远更远,家寄秦淮东复东。道是残红何足惜,后来并恐没残红。【注】 ①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当时诗人受排挤调任淮西江东转运副使,从建康外出巡查民情。②无藉在:无赖,无所顾忌。③惺松:清醒。A.诗人表示海棠桃李经过春雨摧残,又饱受清明时节狂风吹拂,已经凋零殆尽。B.第二句“更”字写出风的冷酷无情,在雨打之后仍不放过残红,很有表现力。C.三、四句诗人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饱含对风的嘲讽与对花的怜惜之情。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首尾呼应,惜花始惜花结,情感从感伤无奈到愤慨冷峻。【答案】C【解析】【“三、四句诗人使用对比手法来描绘风与花”错误,“风似病癫无藉在,花如中酒不惺松”,意思是风好像生病癫狂了,无所顾忌刮着,花儿好像喝醉了酒还不清醒,这两句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把风肆意狂吹和被风吹之后的花儿的状态描绘出来了。】3.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喜雨 杜甫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A.本诗颔联中的叠词“漠漠”“纷纷”写出了空中云多、雨多的形貌。B.颔联中的虚词“才”“已”写出了乌云堆积、大雨迅疾而至的场景。C.巢中的燕子为了避雨,都高飞殆尽,侧面写出了雨带给燕子的伤害。D.根据颈联中的“巢燕”和“林花”,可以推测出这场雨发生在春季。【答案】C【解析】【句意理解有误,“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的意思是“又见燕子飞出巢去啄泥筑巢,林花经雨而更加鲜艳润泽”。】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黄庭坚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①作此章。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注释:①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东阳金华(今属浙江)人,曾写有《渔歌子》五首。A. 词作开篇“一波才动万波随”,与词尾“水寒江静,满目青山”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写空阔之景寓有舒旷之气。B. 词作上片收笔写鱼翔深底,为取金鳞,渔翁不惜垂丝千尺,下片以渔翁凝神垂钓承转,描写中兼赋笔,过片自然。C. 词作运用拟人手法,写鱼儿刚刚吞下了鱼饵,又将信将疑地吐了出来的情态,将艰难钓得鱼儿的完整过程表现得风趣活泼。D. 词作题序指明作者观察胜景取登高远望的角度,既为写阔大之景提供了条件,也为笔触的自由灵动提供了可能性。【答案】C【解析】【表现“艰难钓得鱼儿的完整过程”错误,“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这一虚设之笔描绘了渔翁闭目凝神,心与鱼游的垂钩之乐,这种快乐中,渔父举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鱼。】【读懂诗歌】江上万顷波涛一个接一个涌来,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在江边垂钓。鱼儿正在水中深处,即使是深藏千尺也要钓上来。 鱼儿吞下了鱼饵又吐了出来,将信将疑迟迟不肯上钩。渔翁归来的时候已是水寒江静,只见满目青山明月当空。5.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普天乐·嘲西席 元·张鸣善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①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养性终朝端然坐,免叫人笑俺风魔②。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③,馆东道不识字由他。注释:①行:宋元俗语;“这里、这边”的意思。②风魔:没有规矩。③絮聒:唠叨、啰嗦。A. 西席,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古人席次多尚左,“西席”有轻视意,故曲题《嘲西席》。主人称为“东家”。B. 这首曲共分三层。头二句是总写“讲”与“习”。中间六句为第二层,“讲”之内容。后三句写对“讲”与“习”不同态度。C. 本曲与“孝悌忠恕”内容相对应的句子是“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D. 本曲前后两部分庄重与诙谐构成强烈对比,充满喜剧意味;语言浅显,质朴通俗,行文活泼;口语化。【答案】A【解析】【“‘西席’有轻视意”错误,古时以坐西面东为尊位,故用于尊称家塾教师或幕友,所以“西席”不是“轻视”。】【读懂诗歌】老夫子讲《诗》讲《书》,带着学生们苦读。“尔等要孝顺父母,兄弟间谦恭和睦。当了大臣要尽力报效君主,交朋友莫去多讲人家的错误。整天正襟危坐养性修身,免得被人笑话说是轻狂不知礼数。”老夫子要学生如琢如磨下工夫。学生说:“这老家伙太啰唆。”家长说:“我儿子既不识字,也只得随他去。”(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自曹南至阳翟追怀江上旧游呈叔弟吕本中醉别白沙江上亭,晚蝉高树各秋声。风乘小艇凫鹥进,雨历疏檐环佩鸣。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只今疲病嫌鞍马,十日同居眼暂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来看,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从曹南转往阳翟的路上写给弟弟的,两人曾一同游过白沙江。B.首联回顾往日与弟弟在白沙江上的亭子里饮酒话别的情景,“秋声”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心情。C.颔联追忆了与弟弟同游的情景,其中上句流露出如苏轼《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畅快。D.尾联表达了感激之情,诗人认为曾经与弟弟在一起的十天让自己暂时看到了光明,感到了惬意。2.诗人在颈联中说“新愁常接旧愁生”,你能从诗中读出诗人的哪些“愁”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答案】1.D2.①别后对弟弟的思念之愁。诗题中的“追怀”、首句中的“醉别”都体现出诗人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感情,别后思念之愁自然蕴于诗句之中。②家中不断出现烦心琐事之愁。颔联上句“家事不随王事了”即表现了这一点。③身体状况堪忧之愁。尾联上句“只今疲病嫌鞍马”点明诗人此时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旅途之中疲病交加,故心生愁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D.“暂时看到了光明”说法错误。“暂明”应该是“一下子看到了光明”,有豁然开朗之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诗题可知,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在从曹南前往阳翟的路上想起了和弟弟在江上游玩的旧事,作诗相赠,再结合首句中的“醉别”可知,此时两人不在一处,故诗中自然有对弟弟的别后思念之愁。颈联“家事不随王事了,新愁常接旧愁生”意思是“国家的事情然已经平息了,但家事却没有完结,旧愁还没离去,新愁却已袭上心头”,可见诗人有很多的家愁,这是为家中琐事而愁。尾联“只今疲病嫌鞍马”是说“我的身体也早已大不如前,疲病之躯甚至连鞍马之劳都难以承受”,写出了诗人疲病交加的状况,诗人因此生出愁意。(2022·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5.A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1讲《客观题》练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文件包含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