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第1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第2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考试(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上)返校考
    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3分)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
    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D.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3.(3分)《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4.(3分)如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5.(3分)两汉时期,存在着以谏(议)大大为代表的大夫类谏官和以侍中为代表的侍从类谏官。下表为两者的官秩变动情况。造成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谏(议)大夫
    侍中
    西汉
    八百石
    六百石
    东汉
    六百石
    比二千石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选官制度的演进 D.儒学地位的上升
    6.(3分)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  )
    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
    7.(3分)汉末,王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位,禅让皇位于曹不,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得知曹丕即位,刘备亦自称皇帝,仍用汉的国号。这表明(  )
    A.曹氏父子尊崇汉室 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曹魏实力强于蜀汉 D.正统观念影响深刻
    8.(3分)观察并分析以下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
    B.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9.(3分)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  )
    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C.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 D.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0.(3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11.(3分)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12.(3分)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3.(3分)明清时期,佃农向地主纳租的方式逐渐由分成租转向定额租。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往往干预监控生产过程;采用定额租制后,逐渐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同,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产品的商品化有所减弱
    B.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佃农成为国家赋税的基础
    D.租佃制下地主的剥削加刚
    14.(3分)明朝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说:“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据此可知,明朝的朝贡贸易(  )
    A.使中国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主要看重其政治方面的效益
    C.不利于传教士的宗教活动
    D.有利于贵金属大量流入中国
    15.(3分)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16.(3分)乾隆年间,在俄国生活了140多年的蒙古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为此俄罗斯向清政府提出追索并发出战争威胁,乾隆回应,决不允许在我界内追索,否则必战,并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安置。乾隆的做法(  )
    A.开拓了中华帝国版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阻滞了俄国对外扩张 D.改变了清廷的外交理念
    二、非选择题
    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问当拜与不拜?(僧官)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
    ——(宋)欧阳修《归田录》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曰“大相国寺”。
    ——(宋)王振《燕翼诒谋录》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无所不有。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盖效(唐)慈恩(寺)也。
    ——(宋)高似孙《纬略》
    天子……(按例)上元(节)幸集禧观、相国寺。
    ——(元)脱脱《宋史》
    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祈求和酬谢上天)之礼(于相国寺)。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辽国人使(使臣)于相国寺、集禧观拈香,不依旧例重行立(两列站立),其馆伴使副(宋接待官员)……不合依随(没有纠正)……罚金三十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帝)赐高丽使人(使臣)相国寺烧香。
    ——(宋)慕容彦逄《擒文堂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从相国寺看北宋”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解读北宋的社会面相。(要求:可围绕一种或多种面相进行解读。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时,由于偏安于半壁江山,加之连年征战,政府不得不以扩大海外贸易来增加税入,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泉州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市舶司后,国内商人开始直接从泉州出海贸易,而外国商船亦可分别进入泉州或广州进行贸易。有证据显示,海上丝绸之路至元代已向西逐渐扩展到东非沿岸。明初,明成祖朱棣及其后继者出于“宣扬国威”、发展“朝贡贸易”等多重考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朱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并分析明朝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叶以后西方国家介入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得天独厚,其民族性格最为平正中和,最为可久可大,此则称之为中华文化之“同化力”。此一种同化力:
    第一,是先同化了此一地区内之各民族而成为一民族。
    第二,是文化向外,把四裔异民族尽化为同一文化,如韩国、越南与日本。
    第三,是异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国民族,如汉后之五胡,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
    第四,是异文化传入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
    ——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最少两例)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上台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熙宁兴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北宋的教育改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就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教、并、取、任”四项纲领,为“熙宁兴学”奠定基础。神宗年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在皇帝亲自干预下,用“三舍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还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即《诗》《书》《周礼》。熙宁六年(1073年),在太医院的基础上,又设置专门的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灸科、肠科等项目,培养专门人才。“熙宁兴学”期间,中央政府还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涉,普设学田,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上)返校考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3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解答】由材料可知,到春秋时期,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这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故D正确;
    土地国有制度并未被废除,故A错误;
    春秋时期,分封体制遭到破坏,故B错误;
    C是表象,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分)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
    A.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D.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黄老之学的特点。
    【解答】从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以“道生法”为基础,申明君主权力、“刑德相养”、阴阳微彰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
    黄老之学是以道家为基础的,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材料对国家政治、刑德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黄老之学对治国理论的研究,B项与题意不符;
    《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以道家哲学为基础,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正确认知黄老之学的特点体现了对百家思想的融合。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3.(3分)《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考生可结合材料“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故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档案文献、出土简牍、墓志铭文等信息,排除A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4.(3分)如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根据图示中诏令在皇帝——尚书——列卿、百官、郡国传承的信息及所学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尚书之下的僚属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并没有执行皇帝的诏令,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
    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AB项;
    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并没有解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3分)两汉时期,存在着以谏(议)大大为代表的大夫类谏官和以侍中为代表的侍从类谏官。下表为两者的官秩变动情况。造成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谏(议)大夫
    侍中
    西汉
    八百石
    六百石
    东汉
    六百石
    比二千石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选官制度的演进 D.儒学地位的上升
    【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两汉时期中朝谏官的地位上升、待遇逐渐超过了外朝谏官,结合所学可知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正确。
    中央谏官待遇变化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的结果,B项错误。
    侍中等中朝谏官待遇的提高,与选官制度演进无关,C项错误。
    两汉时期国家对谏官待遇的调整与儒学地位无关,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3分)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  )
    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体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秦汉是常态,那么魏晋南北朝是变态,这说明常态指的是统一时期,变态是指分裂时期,那么魏晋时期“进化迹象”是指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所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常态,不是变态时期的“进化现象”,B项符合题意;
    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民族融合会促进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
    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科技的发展说明统治阶级的重视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发展,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排除C项;
    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说明南北交融,促进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3分)汉末,王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位,禅让皇位于曹不,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得知曹丕即位,刘备亦自称皇帝,仍用汉的国号。这表明(  )
    A.曹氏父子尊崇汉室 B.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曹魏实力强于蜀汉 D.正统观念影响深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位,禅让皇位于曹不,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得知曹丕即位,刘备亦自称皇帝,仍用汉的国号。”可以看出后世王朝要从以前王朝中获得正统合法性,体现出正统观念的影响深刻,D符合题干要求;
    ABC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点,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8.(3分)观察并分析以下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
    B.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两幅图示信息,注意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中心,结合两朝的政治中心变化分析。
    【解答】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隋朝的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直取都城北京连接杭州,这体现出两朝政治中心的变化,故D项正确;
    隋唐时期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沿岸灌溉问题,故A项错误;
    B项中的“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故B项错误;
    农耕文明具有封闭性特征,而非外向特征,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3分)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  )
    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C.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 D.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解答】题干所给材料中“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体现了中书门下在正堂进行拟定与审核,后院的机构则体现了一定的执行权力,三省职能日趋合一,故D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一体化更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自唐太宗时代已经出现,且材料不涉及任用宰相的问题,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涉及充实统治基础的问题,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3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历程及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特点分析作答。
    【解答】由所学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可知,楷书的特点用四个字说就是“方正端严”。楷书定型在唐代,故说楷书,常指的就是“唐楷”。而颜真卿以远见卓识开创了“法外求法”的新路,依仗篆隶的家学根底,正视现实的好尚转变,创出了最能代表唐代楷书的规范,所以材料中米芾对唐代某位书法家的评价中用“甲胄”“硬弩”“项羽”“樊哙”等意象表达的是对颜真卿楷书的赞扬,B项正确;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而令李斯创制的文字,这种字体的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排除A项;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排除C项;
    草书具有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特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分)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结合北宋设置通判的职能和目的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等信息可以看出通判监帮助地方知州处理政务,规范了地方行政,故A项正确;
    武人本来就参与政务,不能说“干政”,通判也不仅仅防止武人叛乱,也防止文官,故B项错误;
    通判掌握监察职能,而且从材料可以看出通判监督和制衡知州,不是为了提升军事能力,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削弱州府权力,D排除。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设置通判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3分)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商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解答】从材料“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可知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更为开放”指的是商品经济突破空间的限制,“全天候”指的是商品经济突破时间的限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分)明清时期,佃农向地主纳租的方式逐渐由分成租转向定额租。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往往干预监控生产过程;采用定额租制后,逐渐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同,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产品的商品化有所减弱
    B.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佃农成为国家赋税的基础
    D.租佃制下地主的剥削加刚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解答】从分成地租到定额地租,地主从干预生产到不再过问田事,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
    地租形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产品商品化减弱,A项错误;
    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和土地情况征收赋税,佃农不是土地主人,不是国家赋税的基础,C项错误;
    地主对佃农生产过程的监控减少,不能反映地主剥削加强,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中的叙述正确认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主减少了对农民的控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4.(3分)明朝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说:“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据此可知,明朝的朝贡贸易(  )
    A.使中国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主要看重其政治方面的效益
    C.不利于传教士的宗教活动
    D.有利于贵金属大量流入中国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题干“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结合可知,朝贡贸易通过向他国封赐性贸易方式树立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形成以中国以中心的朝贡体系,B项正确。
    A项,题干并未强调朝贡贸易对进出口额的影响,排除。
    C项,题干信息与是否利于传教士来华传教无关,排除。
    D项,朝贡贸易使中国财富流出,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本题掌握朝贡贸易的内涵及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15.(3分)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可知,江西、浙江产品要到广州再进行出口,而广州为了对外贸易也专门烧制贸易瓷,为了使产品在欧洲畅销,还专门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以上均体现了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
    根据材料并不能看出其产品出自官营还是民营,排除B项;
    广州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其目的是使产品适应欧洲人的审美,促进其产品在欧洲畅销,并不是中国欢迎西方艺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商业态度的变化,而且“明显削弱”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3分)乾隆年间,在俄国生活了140多年的蒙古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为此俄罗斯向清政府提出追索并发出战争威胁,乾隆回应,决不允许在我界内追索,否则必战,并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安置。乾隆的做法(  )
    A.开拓了中华帝国版图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阻滞了俄国对外扩张 D.改变了清廷的外交理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民族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清朝民族政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和乾隆皇帝的回应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到疆域的开拓,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俄国的对外扩张,排除C项;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外交理念没有改变,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民族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问当拜与不拜?(僧官)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
    ——(宋)欧阳修《归田录》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曰“大相国寺”。
    ——(宋)王振《燕翼诒谋录》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无所不有。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盖效(唐)慈恩(寺)也。
    ——(宋)高似孙《纬略》
    天子……(按例)上元(节)幸集禧观、相国寺。
    ——(元)脱脱《宋史》
    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祈求和酬谢上天)之礼(于相国寺)。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辽国人使(使臣)于相国寺、集禧观拈香,不依旧例重行立(两列站立),其馆伴使副(宋接待官员)……不合依随(没有纠正)……罚金三十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帝)赐高丽使人(使臣)相国寺烧香。
    ——(宋)慕容彦逄《擒文堂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从相国寺看北宋”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解读北宋的社会面相。(要求:可围绕一种或多种面相进行解读。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社会,要求学生结合宋朝社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可拟定论点为相国寺是折射北宋社会发展状况的多棱镜。关于阐释可从世俗政权利用宗教巩固统治、相国寺成为瓦肆和庙会交易的场所及进士题名相国寺,反映北宋文人的自豪感和社会的崇文风尚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从其他角度相国寺庙会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国寺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等等,言之成理也可。
    故答案为:
    论题:相国寺是折射北宋社会发展状况的多棱镜。
    论证:北宋统治者巡幸、赐字、祈祷于相国寺,凸显出世俗政权利用宗教巩固统治的目的。相国寺成为瓦肆和庙会交易的场所。民众参与商品交易,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的阶层状大。进士题名相国寺,反映了北宋文人的自豪感和社会的崇文风尚。
    可见,相国寺兼具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多角度折射了北宋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社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时,由于偏安于半壁江山,加之连年征战,政府不得不以扩大海外贸易来增加税入,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泉州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市舶司后,国内商人开始直接从泉州出海贸易,而外国商船亦可分别进入泉州或广州进行贸易。有证据显示,海上丝绸之路至元代已向西逐渐扩展到东非沿岸。明初,明成祖朱棣及其后继者出于“宣扬国威”、发展“朝贡贸易”等多重考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朱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并分析明朝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叶以后西方国家介入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分析】(1)本试题考查了南宋和明朝的丝绸之路,结合材料“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回答不同。
    (2)本试题考查了明朝的丝绸之路的影响,结合材料“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回答。
    【解答】(1)结合材料“海上丝绸之路至元代已向西逐渐扩展到东非沿岸”,“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可知区别: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不同,宋朝主要是区域贸易,明朝时全球贸易,结合材料“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可知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亚海洋形势发生巨变,欧洲殖民者的介入。
    (2)结合材料“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可知影响: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白银逐渐货币化。
    故答案是:
    (1)区别: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范围不同,宋朝主要是区域贸易,明朝时全球贸易。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亚海洋形势发生巨变,欧洲殖民者的介入。
    (2)影响: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白银逐渐货币化。
    【点评】本试题考查了海上丝绸之路,要求学生掌握宋明两朝丝绸之路的区别和原因。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得天独厚,其民族性格最为平正中和,最为可久可大,此则称之为中华文化之“同化力”。此一种同化力:
    第一,是先同化了此一地区内之各民族而成为一民族。
    第二,是文化向外,把四裔异民族尽化为同一文化,如韩国、越南与日本。
    第三,是异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国民族,如汉后之五胡,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
    第四,是异文化传入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
    ——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最少两例)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提取观点,即兼收并蓄、自我更新使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然后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根据材料“是文化向外,把四裔异民族尽化为同一文化,如韩国、越南与日本”、“是异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国民族,如汉后之五胡,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是异文化传入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可得出兼收并蓄、自我更新使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然后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内容、董仲舒思想主张、宋明理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再总结得出结论,即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故答案为:
    观点:兼收并蓄、自我更新使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
    评析: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就是不断吸纳其他思想并自我更新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揉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儒家学者在吸收佛教和道敦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过程以及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上台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熙宁兴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北宋的教育改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就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教、并、取、任”四项纲领,为“熙宁兴学”奠定基础。神宗年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在皇帝亲自干预下,用“三舍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还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即《诗》《书》《周礼》。熙宁六年(1073年),在太医院的基础上,又设置专门的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灸科、肠科等项目,培养专门人才。“熙宁兴学”期间,中央政府还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涉,普设学田,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逐一分析概括;第二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结合所学从对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和选拔标准、对医学人才和地方官、对变法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解答】(1)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中“用三会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可以得出政变取士方式;根据“颁布了新的地方考试讲经标准”可以得出可以得出颁布考试、讲经标准;根据“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设置专门的医学”、“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可以得出设立经议局,操修三经义设置医学专业;整顿地方官学,扩经费来源。
    (2)影响:依据材料中“提出教、养、取、任'四项纲领’”可以得出建立了教育改革的思想纲领;依据学“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培养专门人才”可以得出规范了人オ培养、选拔标准;依据“设置专门的医学”、“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可以得出培养了医学专门人才,促进了地方官的独立发展;结合所学从为熙宁变法提供了人才保障角度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
    (1)措施;政变取士方式;颁布考试、讲经标准;设立经议局,操修三经义设置医学专业;整顿地方官学,扩经费来源。
    (2)影响:建立了教育改革的思想纲领;规范了人オ培养、选拔标准;培养了医学专门人オ促进了地方官的独立发展;为熙宁变法提供了人才保障。
    【点评】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时期“熙宁兴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总结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相关试卷

    2024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PDF版含答案,共6页。

    2024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PDF版含答案,共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