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原阳三中高二生物月考试卷
考试范围:前两章;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选题(5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有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较多的血红蛋白、抗体等多种血浆蛋白
B.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的结果
C.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依赖于内环境,但不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机体患病则内环境稳态一定遭到破坏,进而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2.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B.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
C.CeA产生的甜觉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3.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一定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4.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5.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下列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A.小腿抽搐 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C.尿毒症 D.营养不良性水肿
6.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大鼠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7.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奋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麦芽糖的水解
C.碳酸氢盐的形成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9.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疱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1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11.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12.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寄生虫感染 B.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C.肾小球发炎 D.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13.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主要是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主要是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主要是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主要是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14.在某动物的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动物将表现为( )
A.有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1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理化因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正常人体血浆pH仍将维持在7.35~7.45
D.在寒冷的室外,正常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仍将维持在37 ℃左右
16.当你正在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 )
A.H区和S区 B.V区和W区 C.H区和W区 D.S区和V区
17.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味觉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形成非条件反射
C.大脑皮层参加了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但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无关
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
18.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分别电刺激②和④,电表指针分别偏转2次和1次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消耗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膜内电位由正转负
19.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血浆pH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CO、H2CO3等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④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0.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21.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必然产生动作电位
22.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寒冷时手脚冰凉,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
C.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说明其内环境稳态已失调
D.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人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这与氧气供应不足有关
2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引起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大,使肺泡腔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的原因是血红蛋白渗出
B.肺微血管内、外液体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基本相同
C.血浆中的成分大部分可回流到组织液,有少部分会进入淋巴
D.肺微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24.内环境稳态对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均有关
B.内环境稳态涉及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以及理化特性的稳定
C.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调节可适应任何环境
D.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各项理化指标只有处于正常范围内细胞代谢才能正常进行
25.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吃山楂分泌唾液和看到山楂分泌唾液的反射类型相同
B.望梅止渴和膝跳反射这两个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
C.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属于非条件反射
D.小鸟初遇稻草人时十分惊恐属于条件反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
26.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外排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27.可卡因可引起人体多巴胺作用途径的异常,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释放到[ ]_____________(内环境成分)中,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产生兴奋,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并不会持续兴奋,据图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③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28.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②③④为体液,据图分析:
(1)图中共同构成内环境的是_________(填标号)。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标号)。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填名称)。
(4)②与③相比,③中含有的成分明显减少的是________。
(5)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血红蛋白 ②胃蛋白酶 ③尿素 ④ATP合成酶⑤载体蛋白 ⑥血浆蛋白 ⑦溶酶体酶
(6)某人因营养不良,②内的蛋白质减少,从而使_________的量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________和________系统。
29.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答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反射弧通常由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和⑤组成。当针刺手指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3)在未受刺激时,②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处于_________状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图中的③、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联系两个神经元的结构称为____________。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形式释放到两神经元之间后,与后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产生兴奋。
参考答案:
1.B【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较多的血浆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成分,不会在血浆中出现,A错误;
B、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机体调节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
C、细胞的生活依赖于内环境,同时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引起机体患病,但机体患病未必一定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D错误。
故选B。
2.A【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
【详解】AC、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A正确,C错误;
B、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B错误;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A。
3.A【分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不同的神经中枢功能各不相同。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调节机体最高级活动,同时控制脑干、小脑、脊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功能;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所以又称为“活命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调控的。
【详解】“植物人”失去所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受损伤;身体基本不能动,说明小脑也失去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命活动(呼吸、排泄等)还在进行,说明脑干、脊髓没有受损,A正确。
故选A。
4.A【分析】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因此生理盐水与血浆是等渗溶液,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原因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详解】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浓度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而变形或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B【分析】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要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进行分析。
【详解】A、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浆中钙离子含量过低造成的,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不符合题意;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属于遗传病,而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符合题意;
C、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C不符合题意;
D、营养不良性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
BD、输入的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B错误、D错误;
C、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
故选A。
7.C【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
(2)形成机制是:K+外流。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2)形成机制:Na+快速内流形成。
【详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C【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据此答题。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中,不在于内环境,A错误;
B、麦芽糖的水解发生在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碳酸氢盐为缓冲物质,因此碳酸氢盐的形成可以发生在内环境,C正确;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9.A【分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桨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的含量最高,A错误;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
C、内环境中,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所以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
D、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因此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
故选A。
10.C【分析】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A、CO2、H+、尿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抗体、激素、H2O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Ca2+、氨基酸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C。
11.C【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详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12.D【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这些人出现的全身浮肿现象是由于长期缺乏食物导致营养不良,使血液中严重缺少蛋白质,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D正确。
故选D。
13.C【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是因为Na+进一步内流所致,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下降是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是K+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神经纤维恢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的结果,为协助扩散,也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14.C【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行应答。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其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分析综合作用)→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机体既没有感觉,也不能产生反射活动;如果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机体可产生感觉,但仍不能产生反射活动。
【详解】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它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传入到大脑感觉中枢的神经正常,所以机体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C符合题意。
故选C。
15.A【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调节类物质等,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
【详解】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的成分,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B正确;
C、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通过HCO3-与HPO42-等缓冲物质的作用,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C正确;
D、在寒冷的室外,通过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正常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仍将维持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A。
16.B【分析】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详解】作答生物试题时,要看懂题意并写出答案,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V区和W区,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7.D【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味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A错误;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B错误;
C、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相关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该过程的消退与大脑皮层有关,C错误;
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可以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适应多变的环境,D正确。
故选D。
18.B【分析】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②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详解】A、据图可知,②所在神经上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则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
B、电刺激②时,由于兴奋可通过突触先后传导到电表的右侧接线处和左侧接线处,所以电流表偏转2次;电刺激④,兴奋只能传导到电表的左侧接线处,所以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B正确;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运输形式是扩散,该过程不消耗ATP,C错误;
D、乙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兴奋后,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由负转正,D错误。
故选B。
19.C【分析】内环境中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①血浆中含有的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能够维持血浆的pH的相等稳定,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①正确;
②④血浆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进而调节呼吸运动的强度,使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②④正确;
③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会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从而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③正确;
⑤缓冲对是由内环境中的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⑤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故选C。
20.D【分析】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详解】婴幼儿由于高级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因此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由于惊恐时,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异常,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也会出现无意识排尿,说明脊髓的低级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故选D。
21.C【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建立的结构,A错误;
B、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性,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性的原因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C正确;
D、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神经递质不一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C。
22.B【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寒冷时虽然手脚冰凉,但体温仍能维持正常,因此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B错误;
C、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内环境稳态失调,C正确;
D、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体内缺氧会使脑细胞和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不足,生理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受神经调节、肾上腺素等激素的调节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D正确。
故选B。
23.D【分析】1、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该病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的原因是血浆蛋白的渗出,A错误;
B、肺微血管内液体为血浆,肺微血管外液体为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B错误;
C、组织液中的成分大部分可回流到血浆,有少部分会进入淋巴,C错误;
D、肺微血管属于毛细血管,肺微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24.C【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均有关,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环境变化超过此限度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
D、内环境维持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只有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细胞代谢才能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C。
25.D【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吃山楂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是出生后无需训练就有的,看到山楂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形成的,A错误;
B、望梅止渴这个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而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错误;
C、军训时蚊子叮在手上感到很痒只是产生感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小鸟初遇稻草人时十分惊恐,这种反应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D。
26.(1) 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3) 神经中枢 acde
(4)高尔基体
【分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
图乙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其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
图丙中①-⑤依次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由图可知,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乙图中的B(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A)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A传到B。
(3)丙图中由于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若刺激图丙中b点,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递,图中acde均可产生兴奋。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胞吐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27.(1) ①突触小泡 胞吐 ②组织液 ③特异性受体 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会被多巴胺转运载体转运回突触小体
(3) 上升 减少
【分析】神经元之间相接的结构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分析图示,结构①是突触小泡,结构②是突触间隙(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结构③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1)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①突触小泡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多巴胺以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到②突触间隙(组织液)中,多巴胺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③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因Na+内流,所以突触后膜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神经递质作用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就被灭活或转移至突触小体。由图可知,突触前膜上有多巴胺转运载体,所以多巴胺在发挥作用后就被转移至突触小体中。
(3)分析图示,可卡因可以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载体。吸食可卡因后,会封闭多巴胺转运载体,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数量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28.(1)②③④
(2)②
(3)组织液、淋巴液
(4)蛋白质
(5)③⑥
(6)组织液
(7) 正常生命活动 循环 泌尿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①组织细胞,②血浆,③组织液,④淋巴。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②血浆、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2)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②血浆。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4)②血浆与③组织液相比,组织液③中明显少的是蛋白质。
(5)①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②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胃液不是体液,因此胃蛋白酶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尿素是血浆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ATP合成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⑤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⑥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
⑦溶酶体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故③⑥属于内环境成分。
(6)
若某人因营养不良,②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则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使组织液③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7)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四个系统。
29.(1)神经元
(2)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单向
(3) 静息 外正内负
(4) 突触 胞吐 受体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2)由图可知,由于②结构中有神经节,所以是传入神经,因此①是感受器、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4)③与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图示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称为突触。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经电信号刺激,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含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某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