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与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上。
3.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我国某地一同学为测量自己所在地的位置,利用自家朝南的窗户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首先在窗户上贴上一黑色纸条,纸条顶端距地面2.5米;然后在纸条正下方地面贴一条南北方向的带刻度的白色纸带;并在12:00时记录黑色纸条顶端影子在白色纸带上的位置。下图示意2022年2月25日12:00 时该同学的观察记录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同学所在城市应该位于( )
A. 广州 B. 乌鲁木齐 C. 北京 D. 重庆
2. 与当地实际位置相比较,利用该实验步骤计算出的位置( )
A. 偏西南 B. 偏东北 C. 偏西北 D. 偏东南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直射移动速度推算,2月25日太阳直射纬线约为5°S。读图可知,纸条顶端距地面2.5米,接近正午的影子顶端离窗户约2.5米,表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接近45°,由此计算,当地纬度约40°,与北京的纬度相似,与广州、乌鲁木齐、重庆的纬度相差较大,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
;2022年2月25日12:00 应是我们使用的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而不是当地时间,图中显示12时时纸条影子指向北偏西一点,表明此时太阳位于南偏东,应是正午之前的时间,当地位于120°E以西,如果以北京时间为观测时间,则计算的经度应在当地以东;由于观察的影子长度为正午之前的影子长度,比当地正午影子偏长,把它作为计算当地纬度的数据,则会使得当地纬度偏高,即计算出的纬度位置偏北。综合起来,与当地实际位置相比较,利用该实验步骤计算出的位置偏东北,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纬度的差。②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干岛、湿岛、热岛效应是现代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当城市中大气的水汽压(与温度呈负相关、与水汽含量呈正相关)大于郊区时,称为湿岛效应,反之称为干岛效应。热岛效应往往是干湿岛效应出现的必备条件。夏半年,上海城市干岛效应显著,7、8月份强度最大,但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却经常因水汽凝结成露而出现凝露湿岛现象,下图为上海市8月份某次凝露湿岛现象出现时,城市和郊区气温、水汽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夏半年,上海城市干岛效应7、8月份强度最大,主要是因为7、8月份上海( )
A. 热岛效应强 B. 光照强度大 C. 大气温度高 D. 水汽含量小
4. 上海出现凝露湿岛时,下列能正确表示上海市温度垂直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干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大气的水汽压小于郊区的现象,大气中的水汽压与温度呈负相关、与水汽含量呈正相关。7、8月份时上海处于伏旱天气,气温都较高,由于热岛效应上海的城区气温高于郊区,有可能导致干岛效应,但上海的热岛效应并不是夏季最强,因此热岛效应强、城区气温高不是7、8月份干岛效应最强的主要原因,排除A、C;7、8月份受伏旱天气影响城区和郊区降水稀少,但由于上海城区多硬化地表,可供蒸发的水汽少于郊区,因此上海城区在7、8月与郊区的水汽含量差异大,使得上海城区7、8月份干岛效应最强,D符合题意;由于天气相似,上海城区与郊区之间光照强度差异不大,排除B。故选D。
【4题详解】
天气稳定又无低云、风速较小的夜间,郊区降温快(有可能出现逆温现象),结露多,空气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压即迅速降低;市区因热岛效应,气温较高,结露量较少,空气中水汽压高于郊区,形成城市凝露湿岛。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城市湿岛的种类有凝露湿岛、雨天湿岛、雾天湿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市区夜间经常出现凝露湿岛,天气稳定又无低云、风速较小的夜间,郊区降温快,结露多,空气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压即迅速降低;市区因热岛效应,气温较高,结露量较少,空气中水汽压高于郊区,形成城市湿岛。雨天湿岛是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雨天湿岛以4月最多,7月次之,8、10两月再次之,1月最少。雾天湿岛常是在有雾时,雾滴与周围空气间进行水分交换,市区较暖,饱和水汽压较高,能容纳的水汽量较郊区为多,形成雾天湿岛。结霜湿岛是市区有强热岛时,结霜量小于郊区,空气中的水汽压比郊区大,形成结霜湿岛。雪天湿岛的形成与雨天湿岛相似,但因气温低、热岛效应小和风速稍大等,其湿岛强度较弱。
夏威夷高压的势力强弱冬夏季节差异显著,其势力强弱的变化会对我国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时,其高压脊会西进北移,而沃克环流是影响夏威夷高压脊西进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出现历史同期最低值,同时出现大范围连续性的强降水,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该时段我国强降雨的分布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弱的季节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 )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6. 本轮南方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夏威夷高压脊线大致位于( )
A. ①线附近 B. ②线附近 C. ③线附近 D. ④线附近
7. 由本轮暴雨发生的时空特点可知,该年( )
A. 沃克环流较强,出现拉尼娜现象
B. 沃克环流较强,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C. 沃克环流较弱,出现拉尼娜现象
D. 沃克环流较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5. A 6. A 7. A
【解析】
【5题详解】
夏威夷高压存在于太平洋洋面。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亚洲低压),尤其以亚洲低压势力最强,切断副热带高压,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由于海洋增温较较慢,高压势力较强。但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而海洋降温较慢,低压势力较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造成其势力强弱的主要原因,A正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引起不同纬度的气温变化,但对于同一纬度的气温差异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B错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主要影响气温和降水,而对气压的影响小,C错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对气压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夏威夷高压脊线的西进北移,是造成我国雨带推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强弱会导致雨季的长短,一般地: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N以南,雨带位于华南;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25°N,雨带位于江淮流域;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5-30°N,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夏威夷高压脊线越过30°N,华北雨季开始。由图可知,5月下旬到6月上旬华南地区出现强降雨,主要原因是此时的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N以南,即图中的①线附近,迫使来自西南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北上的气流与南下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由于高压脊长时间在20°N以南徘徊,使华南地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气温较低,A正确,②③④位置过于偏北,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由图可知,本次降水主要发生在太平洋的西岸,说明在太平洋西岸,海水异常增温,大气对流上升强烈,降水增多,而太平洋的东岸海水异常冷却,气温下沉,天气干燥,反映沃克环流较强,而且这种现象是拉尼娜现象,A正确,C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所在的海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所致,与拉尼娜现象刚好相反,BD错误,故选A。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泛,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克里特岛是希腊最大的岛屿,绿色植被与荒漠并存,岛上甲、乙两区域植被景观差异明显。克里特岛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盛产洋橄榄、葡萄、柑橘类和豆类。下图示意克里特岛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甲乙两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及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 大气环流 甲——绿色植被 B. 地形 乙——荒漠
C. 大气环流 乙——绿色植被 D. 地形 甲——荒漠
9. 克里特岛东部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是( )
A. 商品率高 B. 科技水平高
C. 机械化水平高 D. 水利工程量大
【答案】8. D 9. D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之中,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岛炎热干燥,冬季盛行西风,而岛屿中部为山地,处于西风迎风坡的乙地区带来较多降水,处于西风背风坡的甲地降水较少,在乙地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一般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植被,而在甲地全年降水稀少,则形成荒漠植被,导致两地植被类型差异的地形。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克里特岛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东部平原区降水稀少,多荒漠,表明水源条件差,因此当地发展种植业需要大量水利工程支撑,这是克里特岛东部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D符合题意;没有信息表明当地种植业的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 机械化水平高,排除ABC。故选D。
【点睛】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两个方向—水汽和升降运动;具体因素—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地面性质;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地面性质)。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的迅猛发展,风电开发逐步从浅近海走向深海,开发方式也逐步从固定式海上风力发电转变为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近年来,在海上风电发展较早、装机容量较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更迅速。2021年,由三峡能源、三峡上海院等科研机构、国内风机厂商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我国南海海域完成安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珠江三角洲地区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发展更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需求的扩大 B. 近海空间的限制
C. 国家政策的调整 D. 技术水平的提升
11. 与固定式海上风力发电相比,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 )
A. 更加依赖储能设备 B. 投资和运营成本低
C. 更有利于产业升级 D. 安装和维护更方便
【答案】10. B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近海空间利用率高,因此在近岸发展风电受到近海空间的限制,从而风力发电需要向深海空间扩展,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方式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发展更迅速,B符合题意;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在市场需求的扩大、国家政策的调整、技术水平的提升并没有突出特征,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发展更迅速的主要原因,排除ACD。故选B。
【11题详解】
与固定式海上风力发电相比,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没有直接电缆与电网相连,因此更加依赖储能设备,A正确;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技术要求更高,因此投资和运营成本更高,B错误;固定式和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及相关产业的层级相似,C错误;与固定式海上风力发电相比,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环境更为复杂,因此安装和维护更不方便,D错误。故选A。
【点睛】同传统海上风电相比,深海的风力更为强劲,漂浮式海上风电的适用范围更广。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与固定式基础相比,海上风机浮式基础可以移动,并且便于拆除,可安装在风能更丰富的较深海域,不一定局限在面积有限的浅水大陆架,适用海域范围远大于浅海地区。
为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近期,在山东考查的李老师途经济南市S县时,发现不少农田内树木多于庄稼。经调查发现,农田种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主动在耕地中大面积种树;二是相邻地块种树后不得不改种树,当地称之为“跟随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S县农民在农田中种树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种树的综合经济效益高 ②粮食种植的机械化水平低
③种树的生态环境效益高 ④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缺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3. 农田种树出现“跟随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树木( )
A. 遮挡光照使粮食品质下降 B. 占据空间使种粮面积减小
C. 减少灾害使管理难度降低 D. 争夺水肥使粮食产量减少
14. 为控制及扭转“农田种树”现象,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B. 控制物价,降低生产成本
C. 发展工业,促进人口回流 D. 土地流转,提高规模效益
【答案】12. C 13. D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村劳动力较缺乏,种粮食投入劳动力较多,种树投入劳动力较少,④正确;种树投入的劳动力少,外出农民务工之外 还有一份额外收入,综合经济效益较高,①正确;济南位于华北平原,种植粮食机械水平高,②错误;农民种植作物主要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种树不会考虑生态环境效益,③错误。综合起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由于树木的根系发达,伸得较深较远,对水和土壤肥力的需求较多,一块农田种树之后,相邻的其他农田,水肥条件将大幅下降,导致粮食产量下降,故被迫改为种树,D正确;遮挡光照只是地块相邻的局部,不至于使粮食品质下降,A错误;在自家的地块种树,不会占据别人家地块的空间,B错误;种树投入劳动较少使管理难度降低,并非减少了灾害,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效果有限,A错误;生产资料物价由市场决定,一般无法从政策角度控制物价,降低生产成本,B错误;发展工业,促进人口回流,也是从事工业生产,对农业生产影响小,C错误;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可以从土地流转获取收益,同时流转土地经营大户,规模扩大,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扭转农田种树树现象,D正确。故选D。
【点睛】耕地红线,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下限含义的数字,有国家耕地红线和地方耕地红线。现行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2009年6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提出“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
水下餐厅可分为全水下式和半水下式。Under水下餐厅,位于多岩石的挪威海海岸,豪华的流线型建筑物被封装在具有粗糙表面的混凝土外壳中半沉式入海,它的墙壁略微弯曲,厚半米,在外围添加了许多岩石。现在附着在餐厅表面的藻类和软体动物形成了一个人造贻贝礁,可以净化水并自然吸引更多的海洋生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与全水下式餐厅相比,半沉式水下餐厅更有利于( )
A. 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B. 充分地利用海洋空间
C. 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D. 维持稳定的室内温度
16. 关于Under水下餐厅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 粗糙的混凝土可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B. 流线型设计可降低海浪的冲击强度
C. 略微弯曲的墙壁利于增强建筑美感 D. 外围添加的岩石利于减弱海浪侵蚀
【答案】15. B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与全水下式餐厅相比,半沉式水下餐厅可以利用海面空间,因此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海洋空间,B符合题意;全水下式和半水下式餐厅对海洋生态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程度差别不大,排除A;水下式餐厅并不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仅仅是利用空间资源,排除C;与全水下式餐厅相比,半沉式水下餐厅受外界气温的影响明显,不利于维持稳定的室内温度,排除D。故选B。
【16题详解】
Under水下餐厅粗糙的混凝土并不能增强建筑的稳定性,但可以为海洋生物营造生活环境,A错误;水下餐厅流线型设计可减缓阻力,可降低海浪的冲击强度,B正确;略微弯曲的墙壁不是为了增强建筑美感,而是为海洋生物营造生活环境,C错误;外围添加的岩石不是为了减弱海浪侵蚀,而是为海洋生物营造生活环境,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重要基地、海上运动、旅游、休闲娱乐等。
银杉曾广布于自然环境复杂的亚欧大陆,第四纪冰川期后几乎绝迹,仅在我国以重庆金佛山为代表的少数亚热带山地地区成功躲过环境剧变,并遗存至今,成为中国的特有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第四纪冰川期属于( )
A. 早古生代 B. 晚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18. 银杉曾在亚欧大陆广泛分布,说明( )
A. 银杉生长繁殖的速度快 B. 亚欧大陆东西湿度差异小
C. 银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D. 亚欧大陆南北温度差异小
19. 银杉能在金佛山等亚热带山地区遗存至今,可能是因为这些地区( )
A. 物种丰富,生态较稳定 B. 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 地形复杂,冰川作用弱 D. 海拔较高,温度波动小
【答案】17 D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新生代包括第四纪、新近纪、古近纪,第四纪属于新生代,D正确;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A错误;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B错误;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C错误,所以选择D。
【18题详解】
银杉曾在亚欧大陆广泛分布,亚欧大陆自然环境复杂,说明银杉树环境适应能力强,C正确;银杉树分布广泛更多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而非生长繁殖速度快,A错误;亚欧大陆东西跨经度大,亚欧大陆东-中-西湿度差异大,B错误;亚欧大陆南北跨纬度大,南北温差大,D错误,所以选择C。
【19题详解】
银杉树在第四纪冰川期后几乎绝迹,可推测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冰川作用对银杉树的影响大,重庆金佛山地形复杂,冰川作用弱,植物得以保存,C正确;物种丰富,生态较稳定不是这些亚热带山区独有的特殊区位,银杉适应性强,纬度低热量充足也不是银杉生长的主导区位条件,AB错误;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温度波动大,D错误,所以选择C。
【点睛】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青华海湿地,地处滇西,气候温暖湿润,曾有近万亩的水域沼泽面积,后青华海因被排干垦殖而成为耕地和聚落用地。青华海湿地的修复采用了小部分面积人工辅助,绝大部分自然恢复的方式进行。在湿地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生境设计,新增了密林岛屿、灌丛岛屿、浅滩沼泽等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鸟屿,解决了前期鸟类昼夜数量变化大的问题,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下图为青华海湿地修复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青华海湿地人工恢复的核心是( )
A. 净化上游水质 B. 恢复湿地地形
C. 种植湿地植物 D. 稳定湿地生态
21. 青华海湿地多样化生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升湿地自净能力 B. 丰富湿地食物来源
C. 改善鸟类栖息环境 D. 实现植物自然演替
22. 青华海湿地的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因主要是( )
①自然恢复的生态更稳定 ②该地自然恢复的条件较好
③自然恢复成本较低 ④自然恢复的社会压力较小
A. ①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0. B 21. C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青华海因被排干垦殖而成为耕地和聚落用地,人工恢复的核心是应是恢复湿地地形,平整或深挖土地,恢复湖泊地形,故B正确,人工辅助恢复过程包括净化上游水质 、种植湿地植物,但不是人工恢复的核心,故AC错, 稳定湿地生态是湿地恢复的结果,不是核心,故D错,本题选B。
【2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青华海湿地进行了多样化的生境设计,新增了密林岛屿、灌丛岛屿、浅滩沼泽等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鸟屿,改善鸟类栖息环境,解决了前期鸟类昼夜数量变化大的问题,故C正确,据图可知,对湿地自净能力、食物来源、植物自然演替都影响不大,故ABD错,本题选C。
【22题详解】
据图可知,经过5-8年的自然恢复能形成稳定的湖泊生态环境,投资少,自然恢复成本低,故①③正确,没有信息证明该地自然恢复的条件较好,和社会压力无关,故②④错,本题选A。
【点睛】广阔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南极磷虾生活在南大洋(环绕南极洲的海洋),以冰藻(冰层下的藻类植物)及浮游藻类为食。南极磷虾蕴藏量惊人,密集区常出现在陆架边缘、冰架边缘及岛屿周围。南极磷虾上浮摄食后排泄出含有大量有机碳的粪便。磷虾通过粪便、蜕壳以及尸体等的沉降对海洋碳汇起重要作用。2020年最新研究表明,在环境快速变化的大西洋海域,磷虾数量正在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南极磷虾对海洋碳汇起着重要的作用,关键是由于( )
A. 南极磷虾生物量巨大 B. 粪便有机碳含量高
C. 南极磷虾蜕壳频率高 D. 尸体沉降速度较快
24. 南极磷虾密集分布区的优势条件是( )
A 寒流流经,水温较低 B. 靠近冰面,食物丰富
C. 海湾较多,风浪较小 D. 海域较浅,光照充足
25. 南极磷虾数量显著下降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
A. 人类的过度捕捞 B. 全球气候变暖
C. 动物捕食量增大 D. 环境污染加剧
【答案】23. A 24. B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由材料知,南极磷虾通过粪便、蜕壳以及尸体等的沉降对海洋碳汇起重要作用,BCD选项只是说明了南极磷虾固碳的方式,并不能说明其固碳到海洋的数量是多是少,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BCD错误;其造成海洋碳汇总量巨大的关键在于南极磷虾蕴藏量惊人,从而造成固碳的数量惊人,A正确。故选A。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南极磷虾生活在南大洋,以冰藻(冰层下的藻类植物)及浮游藻类为食,密集区常出现在陆架边缘、冰架边缘及岛屿周围。寒流流经,水温较低,不利于藻类植物生长,造成磷虾食物不足,A错误;由于磷虾的食物冰藻主要位于冰层之下,因此磷虾会上浮至靠近冰面的食物丰富区摄食,从而长大密集分布,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磷虾密集区常出现在陆架边缘、冰架边缘及岛屿周围,不在海湾地区,C错误;海域较浅虽然光照会充足,不一定有充足的食物(冰藻),因此D错误。故选 B。
【25题详解】
人类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加剧等都不是自然原因,AD错误;根据材料,环境快速变化导致磷虾数量减少,与动物捕食量增大关系不大,C错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周围冰川融化,冰层下的藻类植物和浮游藻类等减少,食物短缺;也可能是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大陆周围海水上升流减弱,影响磷虾上浮摄食,从而影响南极磷虾的繁衍和生存,导致南极磷虾数量显著下降,B正确。故选B。
【点睛】南极磷虾主要的产卵季节是由1月至3月,在大陆棚之上及深海海洋的上区域产卵。南极磷虾卵的孵化却是在下沉(一二千米还可能更深一些)过程中进行的。具体地说,磷虾产卵后,其卵就开始往下沉,边下沉边孵化。磷虾卵下沉的速度很快,每天下沉约140-320米。三五天后可下沉到一二千米的深度,这时孵化也就结束了。孵化后的磷虾边变态发育,向上缓慢移动,当到达100米水层时,已成为能够直接主动摄食的幼虾了。
第I卷(非选择题 共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量会通过影响冰川表面的热量收支影响冰川消融,进而影响冰川周边的自然环境。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一般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冰川吸热+冰川消融耗热=净短波辐射(入射短波辐射-反射短波辐射)+净长波辐射(向上长波辐射一向下长波辐射)。下图示意为祁连山老虎沟冰川表面能量收支的季节变化统计图。
(1)描述老虎沟冰川净短波辐射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与向上长波辐射相比,老虎沟冰川的向下长波辐波动频率更大、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原因。
(3)冰川消融期间,阴天条件下老虎沟冰川的消融速率低,但消融时间长。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特点∶净短波辐射总体呈现从冬季到夏季增多的特点,6、7月份达到最大;原因:一天中入射短波辐射大于反射短波辐射;从冬季到夏季,昼长增长,日照时数增加,净短波辐射增加;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入射短波辐射增多;夏季冰川融化,反射短波辐射减少。
(2)向上长波辐射主要受冰川温度的影响,向下长波辐射主要受近地面大气温度与云量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波动与天气变化更加频繁,导致向下长波辐射波动频率更大。
(3)随着云量增加,大气对入射短波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冰川表面的温度低,消融速率低;但随着云量增加,使向下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尤其是晚上温度较高,冰川消融时间增长。
【解析】
【分析】本题冰川消融的相关材料为背景,以祁连山老虎沟冰川表面能量收支的季节变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黑色柱代表净短波辐射,夏季黑柱长,冬季黑柱短,6、7月份达到最大,总体呈现从冬季到夏季增多的特点,据材料可知,净短波辐射=入射短波辐射-反射短波辐射,一天中入射短波辐射大于反射短波辐射,从冬季到夏季,昼逐渐增长,日照时间长,净短波辐射增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人射短波辐射增多,净短波辐射量大,夏季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减小,反射短波辐射减少,净短波辐射量大。
【小问2详解】
向上长波辐射是地面辐射,主要受冰川温度的影响,向下长波辐射是大气逆辐射,主要受近地面大气温度与云量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波动与天气变化、云量变化更加频繁,导致向下长波辐射波动频率更大。
【小问3详解】
阴天条件下使云量增加,云层对入射短波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冰川表面的短波辐射减少,使冰川表面的温度低,消融速度慢,但云层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使晚上温度较高,冰川消融时间增长。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澳季风由亚洲季风、澳大利亚季风组成,并通过越过赤道的气流相连通,这三部分之间互相牵连,一个部分的异常往往是整个系统异常的局部信号。2019年9月-2020年2月,澳大利亚发生了规模巨大的火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次火灾与亚澳季风系统异常导致的澳大利亚气温、降水异常有很大关系,下面分别是亚澳季风示意图、2019年9月一2020年1月澳大利亚气温距平(℃)与降水距平百分比(%)图和澳大利亚夏季风指数图(正值越大,代表夏季风越强,负值越小,代表冬季风越强)。
(1)请在图中虚线框中画出正常年份下1-2月份亚澳季风的风向
(2)据图描述2019年9月-2020年2月澳大利亚气温、降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该时段亚澳季风的特点加以解释。
(3)说明本次火灾对澳大利亚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答案】(1) (2)澳大利亚大陆气温整体偏高;除西北部沿海外,降水整体偏少。较正常年份,澳大利亚冬季风偏强,且持续时间长,导致降水偏少,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偏高;亚洲冬季风偏弱,导致北半球冬季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西北风偏弱,加之澳大利亚夏季风偏弱,导致从海洋到陆地的气流偏弱,降水多集中在西北沿海,澳大利亚其它内陆降水减少。
(3)本次火灾烧毁森林,污染大气、破坏水源等,破坏了自然环境的调节功能;烧死众多生物,破坏生物栖息地,破坏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减少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破坏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毁坏了风景,破坏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
【解析】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为背景材料,涉及季风的成因、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等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南亚与澳大利亚北部的夏季风的形成均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有关。1-2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在南半球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澳大利亚北部的西北季风。
【小问2详解】
“距平”值越大,说明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结合图例、读图可知:图中气温距平值大于0,说明澳大利亚大陆气温整体偏高。除西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地区降水距平小于0,说明除西北部沿海外,澳大利亚降水整体偏少。分析季风指标图可知:澳大利亚季风指数在12月25日前后由负转正,较多年平均的12月5日前后晚了近20天,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澳大利亚冬季风持续时间长;同时图中季风指数说明澳大利亚冬季风比常年强。冬季风强且持续时间长,不利于形成降,因此澳大利亚降水偏少;降水少,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偏高;澳大利亚夏季风指数低于常年值,因而澳大利亚夏季风偏弱,导致从海洋到陆地的气流偏弱,暖湿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因而降水多集中在西北沿海,澳大利亚其它内陆降水减少。
【小问3详解】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类型。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是指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森林具有调节气候、调节大气成分等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火灾烧毁大面积森林,污染大气、破坏水源,导致其调节作用减弱,破坏了自然环境的调节功能。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指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大火中众多生物被烧死,动物栖息地丧失,破坏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是指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大火导致森林资源、动物资源减少,破坏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火灾过后,大地一片狼藉,原来优美的自然风光不复存在,破坏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
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塑料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及废弃的各种塑料制品,通过长时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逐渐磨损或破碎而形成的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微塑料不易察觉、不易降解、不易代谢、具有多种生物毒性,在环境中可进行远距离迁移,海洋中微塑料分布广泛,海洋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体内均已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环境风险极大。下图为全球海洋表层塑料碎片分布示意图。
(1)分析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的原因。
(2)说明微塑料污染环境风险大的主要原因。
(3)微塑料污染作为一种累积性污染,治理难度大。请结合其来源及特点,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答案】(1)①塑料制品用量大,产生的废弃塑料多,且不易降解,累积量大;②塑料制品用途广,污染源类型多、分布广;③体积小,易迁移扩散;④可随风、洋流、生物等多种方式进行迁移扩散,迁移方式多样。
(2) ①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②污染具有累积性,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和环境持久性(或检测、预报及治理难度大);③难以降解、不易代谢且具有一定的毒性,可长期蓄积在环境中和生物体内,并沿食物链富集。
(3)①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签署防治公约,并履行约定。②开展技术合作,提高微塑料污染的防治水平。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全球海洋表层塑料碎片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海洋微塑料的分布、危害、措施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①从微塑料产生的数量来看,由于世界人口众多,塑料制品用量非常大,因此产生的废弃塑料数量非常多,再加上微塑料不易降解、不易发觉、不易代谢,因此累积的数量大;②从微塑料的用途看,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塑料制品用途都非常广,污染源类型多,再加上世界各国都在广泛使用,使得塑料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于各大洲、各大洋、各国家;③从微塑料的迁移特点看,体积小,易迁移扩散;可随大气环流、风、洋流、河流、陆海生物等多种媒介进行迁移扩散,迁移方式多样,主动或被动迁移,防不胜防。
【小问2详解】
①从污染范围看,由于海洋微塑料分布极其广泛,涉及地球的各个角落、各个行业,使得其污染范围非常广;②从微塑料本身特性看,体积小,不易察觉,还具多种毒性,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和环境持久累积性,检测、预报及治理难度大;③从传播来看,由于个头小,能够借助风、流水等进行远距离迁移传播;同时难以降解、不易代谢,可长期蓄积在生物体内,并沿食物链传播富集,使得污染环境风险大。
【小问3详解】
①通过政府牵头,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共同签署防治公约,并坚决地实事求是地履行约定。②定期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微塑料污染的防治水平。③发达国家要承担责任,积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也要转变发展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2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晶石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且在油井生产或油气混合领域尚无其它性价比更优的替代性矿产。2018年美国重晶石消费量达300万吨。同年美国将重晶石列为战略性矿产。我国重晶石储量丰富、产量较大、供应充足。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大重晶石出口国。在国内,重晶石因应用领域较窄,只是作为钻井泥浆加重剂,对下游产业及相关行业影响较小等原因,导致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采矿准入条件低,乡镇企业和民采小矿居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资源过量消耗以及无限制出口带来的资源流失等问题。因此专家建议应尽快将重晶石列为战略性矿产。
下图分别示意为2018年美国重晶石来源国分布情况、世界重晶石2012-2018年平均产量示意图。
(1)据材料分析美国将重晶石列为战略性矿产的原因。
(2)小论文:结合图文资料,论述我国应尽快将重晶石列为战略性矿产的必要性。(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答案】(1)对外依存度高;进口集中度高;应用领域广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2)重晶石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现代工业领域应用范围广、性价比高,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我国的重晶石储量丰富,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与供给国,但在重晶石的出口中存在着无限制出口现象,导致资源的低效流失。将重晶石列为战略性矿产,有利于规范重晶石的开发利用过程,避免不合理开采利用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保障重晶石矿产的可持续供应,规避生态环境等衍生的安全风险;有利于提高重晶石的技术研发程度,拓宽重晶石的应用领域,构建与优势矿产相匹配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重晶石资源的附加值,逐步提升重晶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重晶石的出口标准,减少重晶石的无序和无限制出口现象,掌握资源定价权,保证我国的资源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战略性矿产重晶石为载体,考查将重晶石列为战略性矿产的必要性、资源开发保护与国家安全等内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重晶石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且在油井生产或油气混合领域尚无其它性价比更优的替代性矿产,说明其应用领域广且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直接关联其能源生产和消费价格。根据材料,2018年美国重晶石消费量达3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6%,说明其消费量巨大,需求旺盛。根据2018年美国重晶石来源国分布情况可知,中国占了63%,是其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进口集中度高,受限制较多;对比美国本国生产情况,仅能满足本国需求的六分之一,其余均需进口,对外依存度高。
【小问2详解】
谈将重晶石列为战略性矿产的必要性:首先,要认识重晶石在各领域的重大作用。重晶石在现代工业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而且在油井生产领域性价比高,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这直接关联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降低我国石油开采应用的成本,进而关联到与石油紧密相关的化工、玻璃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对其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应用领域较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对重晶石的需求会快速增长。其次,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角度看,由于其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的重晶石储量虽然丰富,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与供给国,但在重晶石的出口中存在着无限制出口现象,导致资源的低效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对其重视不够,存在采矿准入条件低,乡镇企业和民采小矿居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导致重晶石资源过量消耗、浪费严重,必须得加强保护。第三,将重晶石列为战略性矿产,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出口方面,有利于提高重晶石的出口标准,减少重晶石的无序和无限制出口现象,在国际市场上掌握资源定价权,保证我国的资源安全和国家利益。在生产方面,有利于提高采矿准入条件,规范开采过程和开采标准,避免不合理开采利用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减少因开采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在利用方面,能够有利于提高重晶石应用的技术研发高度,拓宽应用领域,提高资源的附加值,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共8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 建设“滨海草带”主要可以缓解, 上海市对苏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新疆喀什某小区, 登山线路上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