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展开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知识清单
第1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是一个球体。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地球的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
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如: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等。
6.我们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我们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我们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
7.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和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8.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级、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9.地球仪是为了方便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第2课 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2.地球上昼夜显现的产生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
3.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昼夜交替原因的假说。
4.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
上面的四种假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故无法判断出哪一种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说。
5.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手电筒、地球模型,其中手电筒代表太阳。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
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7.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第3课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 菜昂·傅科 在巴黎 先贤祠 悬挂一枚锤摆,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2.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地心说”理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围绕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3.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理论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都是围绕太阳运动。哥白尼在临终前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4.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1.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要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晚。在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后运动的;坐在转椅上逆时针转动,看到周边的物体是顺时针转动的。这说明我们看到的物体“运动”与我们自身的运动方向相反(填“相同”或“相反”)。
3.从地球仪上可以观察到,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根据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的事实,可以推测,地球是沿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转动的。
4.根据我们看到的太阳的“转动”方向来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是自东向西(或顺时针)运动的,其实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所以,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第5课 影长的四季变化
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同一地点,同一物体在正午时分的影长不同,因为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位置高度不同,冬至太阳位置低,影子长;夏至太阳位置高,影子短;春分、秋分太阳位置中等,影长适中。圭表是利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气的观测仪器。
2.古人对四季日影变化的观测发现:夏短冬长,循环变化,
连续测量到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一年。
3.制作简易圭表
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位置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
4.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不同位置,观测影子的长度变化。圭表上的影长随手电筒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模拟夏至时影长最短;模拟冬至时影长最长;夏至→秋分→冬至,影长变长;冬至→春分→夏至,影长变短。
第6课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叫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叫公转。
2.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公转一周是一年(约365天),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3.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数倾斜的,公转时地轴倾斜的方向、角度都不变,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4.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到不同地方,会使地球上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里迎来不同的季节。
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方向、角度不变有关。
6.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地球处于近日点的时间在每年一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的时间在每年七月初。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亿千米。而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是1.47亿千米,是我们北半球的一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是1.52亿千米,是我们北半球的七月初。
7.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同一时间内,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夏季。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8.地球距离太阳近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9.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和数据,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7课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产生了四季变化。
2.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蝴蝶、猴子等。有些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猫头鹰、蝙蝠、老鼠等。
3.有一些植物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例如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昙花、夜来香等,总是夜晚开放;合欢的叶子总是白天舒展,晚上收拢等。
4.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温度的变化,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随生存环境的改变更换毛的颜色,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青蛙、刺猬、蛇;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等。
5.昼夜交替会影响生物的习性,例如猫头鹰、蝙蝠这类夜行性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而蝴蝶这类昼行性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