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展开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清单
第1课 放大镜
1.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3.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的镜片叫凸透镜,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
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只要具有类似放大镜镜片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观察对象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2)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放大镜的作用:放大作用,聚光作用,成像作用。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线状物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7.放大镜的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8.自制放大镜的材料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等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显微镜观察了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水中的微生物等。
3.显微镜的发展经历了金属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观察三维的原子结构图。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用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5.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带我们走进微观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和细胞
6.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7. 两个平行组合的凸透镜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
8.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特点:体积小、易携带、可以看不透明的物体。
9.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时,两个组合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
第3课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4)调节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6)从目镜往下看,调节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尽可能地看清标本。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2.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
3.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形状:蝗虫、蟋蟀→丝状,蝴蝶→棒状,蚕蛾→羽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
4.在放大镜下观察到蝇的眼是复眼,它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和“蝇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测系统”,用来探测高能宇宙射线,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5.人们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仪”,将它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里,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在空气泄露时立即发出警报。同样这种仪器也可以安装在煤矿的矿井里,监视瓦斯的浓度,当瓦斯的浓度超标时,就会报警,以便及时排除。
6.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这些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科学家们受蝴蝶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随温度变化可调节窗的开合,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航天事业中的一个大难题。
7.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8.触角的形状和在身体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它能感受气味、平衡身体。
第4课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观察前的准备: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显微镜所观察的标本必须薄而透明。
2.在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
3.玻片标本制作步骤:
4.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步骤可分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5.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6.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发现了一些问题:
①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小黑点不移动;更换目镜,调节焦距后,小黑点仍不移动。由此可以判断小黑点在物镜上
②从目镜往下看,黑漆漆的一片,这是因为应该对光没有对好,他应该调节反光镜对光。
③调整后,小明发现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很模糊,这是因为他应该调焦没有调好,他应该调节准焦螺旋。
第5课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 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叶表皮上的气孔帮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许多物质,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
4. 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不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5.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丹,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超过10万个。
6.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的。
7.在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后,许多学者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植物的茎、芽和果实,以及血液和低等动物等,发现它们都具有胡克所描述的细胞结构。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细胞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8.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 观察水中微小的微生物
1.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例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3.在池塘的水里可能生活的微生物有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单胞藻、眼虫、衣藻、团藻、硅藻、鼓藻等。
4.我们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生物,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应对周围的环境。
5.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6.观察微生物: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7. 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如果这些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这些生物的运动速度。
8. 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后来许多科学家发现在空气中、土壤中、水中都生活着微生物。它们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9.微生物是也是由细胞组成(除病毒外),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需要进食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作食物、需要呼吸、排泄废物、对外界的刺激有应激表现、有生殖现象等。
第7课 微生物与健康
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虫。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病毒和生物细胞等。
3.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四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无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使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得到遏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4.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种类很多,分别广泛,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5. 微生物对人类来说,有利也有弊,其作用涵盖了食品、医疗、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药物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勤洗手、常通风、出门戴好口罩可以预防传染病。
6.观察工具的改进:
7.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疟疾联系起来的人。他利用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他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他发明的巴氏消毒法拯救了牛奶、葡萄酒两大产业。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18世纪,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接种牛痘能让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疫苗。
8.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时,采用的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用肉眼观察小昆虫,到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组织,到用光学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到用电子显微镜看到更小的病毒、原子等。
9. 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2)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3)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4)人们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各种疫苗,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5)培育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