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三单元
《短文两篇》每课一练
一、选择题
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有变化的一项是( )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B.自康乐以来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念无与为乐者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以我酌油知之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C.相与步于中庭/尝射于家圃 D.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8.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于步于中廷 B.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清林翠竹,四时具备
9.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尽在其中。
10.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自康乐以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二、情景默写
11.理解性默写填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也接触到了苏轼的散文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绘的澄澈月色和寄予的人生感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同学根据这篇文章创作了一副对联,请你依据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见月色欣然起行步中庭
下联:①____悠然踱走②____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本文作者是______朝的文学巨擘___________(填人名)。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2)盖竹柏影也:________
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在境遇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16.对文中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 B.遭遇贬谪的悲凉和感慨
C.无所事事的无聊和空虚 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
17.你是怎样看待文中作者的心态和做法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游石湖小记(节选)
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是日,秋爽,伯美①、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②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
(作者:李流芳,选自《嘉定李流芳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伯美:作者好友,与下文孟阳、鲁生同。②薇村:地名,后文中上方、郊台、茶磨均为山中地名。
18.[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欣然起行
(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待月出,方命酒。
21.根据[乙]文与[丙]文内容,完成表格。
篇目 | 时间 | 目的地 | 行为 |
[乙]文 | (1)_______ | (2)_______ | 步于庭中、欣赏月色等 |
[丙]文 | 是日 | 石湖 | (3)_______、________等 |
22.下列选项中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与[乙]文都写出了水的澄澈之美。
B.[甲]诗与[丙]文都写出了繁花烂漫之美。
C.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
D.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
23.根据三则选文表达的情感,将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的横线处。
A.知己之欢 B.赏景之乐 C.怀古之忧 D.赋闲之郁
六、作文
24.片断写作练习: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D项正确,其余各项修改为: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D
【详解】A.古义:交相辉映;今义:交相辉映;
B.古义: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今义: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
C.古义:高兴、愉快的样子;今义:高兴、愉快的样子;
D.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故选D。
3.A
【详解】《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两篇文章均是作者被贬后所做,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故此题选A。
4.C
【详解】C项句子有语病。“来自”与“前来”语意重复。删去“来自”即可。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C
【详解】A.表示时间界限/介词,凭借;
B.代词,代指山川之景/代词,他们的;
C.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D.介词,和/动词,参与;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C项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子意思是: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可断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表述错误,“念无与为乐者”说的是作者对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8.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A项中“相于”应为“相与”,“廷”应为“庭”;B项中“如”字后缺少“吾”字;D项中“清林”应为“青林”,“具备”应为“俱备”。故选C。
9.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分析有误,作者自比“闲人”,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但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与“闲人”相对的“忙人”的鄙夷与讽刺。
10.D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第一个“与”是参与的意思,这里指欣赏;第二个“与”是“和”的意思。
11.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藻、荇、竹柏、吾”的书写。
12. 示例:赏竹柏(或赏树影、疑树影、观藻荇等) 示例:赋闲情(或寄闲情、叹人生等)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和“见月色”相对,所以①填“赏竹柏(或赏树影、疑树影、观藻荇)”,和“步中庭”相对,所以②填“赋闲情(或寄闲情、叹人生等)”。
13. 宋 苏轼 14. 念:考虑,想到 盖:大概是 15.示例:都遭遇了贬谪,都是“闲人”。 16.C 17.示例:这是作者乐观旷达人生观的体现,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学会乐观面对,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例如我们面临考试失败的抑郁,就应乐观地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快乐地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1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盖:大概是。
1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可知,此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而张怀民也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都说成是“闲人”。
1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主旨理解与分析。
C.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体现了作者赏月的悠闲和欣喜,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中并无“无聊和空虚”。
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谈看法。
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写作背景可分析作答。作者被贬,但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用赏月这种行为排解心中的郁闷,这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面临生活中失败的抑郁,也应乐观地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快乐地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示例:我很钦佩苏轼,虽被贬谪依然乐观旷达,保持高雅的审美情趣。我们也要像他一样,身处逆境不能一味消沉,要学会自我排遣,比如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摄影等活动排遣抑郁,去发现生活中的希望和乐趣,做一个勇敢乐观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18.白居易 19.(1)行走(步行);(2)都 20.(我们)等到月亮出来,才下令备酒。(补充主语、方、酒) 2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登山、赏花 泊舟湖心、并舟露坐、剧饮而还。 22.A 23.(1)D (2)A(3)B
【解析】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欣然起行:高兴地起身出门。行:行走(步行)。
(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伯美、我弟弟一些人都有高雅的情致。俱:都,全。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翻译句子,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整体流畅,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补充完整的句子:(我们)待月出,方命酒。待:等待。方:才。命酒:命人备酒,命人摆放酒。
2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和分析。
(1)结合【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结合【乙】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作者去了承天寺,故地点是:承天寺。
(3)结合【丙】文“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可知,作者等人在登山;结合【丙】文“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可知,作者等人在摘花、闻花、赏花;结合【丙】文“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可知,作者等人并舟露坐、剧饮而还。
登山和赏花是在路上、白日的行为;并舟露坐、剧饮而还、则是在水中、舟中,夜晚的行为。
故行为有:登山和赏花;泊舟湖心、并舟露坐、剧饮而还。
2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甲】诗写水的句子是“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一句写出了水面上涨,没有写水的清澈;【乙】文写景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用比喻、正侧面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甲】文没有写出水的澄澈,【乙】文没有写水,A错误;
B.【甲】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写出了花朵的美丽、烂漫;【丙】文“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从嗅觉角度写出了花朵的烂漫、美好;故B正确;
C.【甲】诗作者行踪是从孤山寺北到湖东,【乙】文作者的行踪是从家里到承天寺,到承天寺的中庭,结合【丙】文“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落日,泊舟湖心”等句子可知,【丙】文作者的行踪从薇村到上方,再从郊台、茶磨向下,再到湖中心,故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C正确;
D.结合【甲】文题目“钱塘湖春行”可知,【甲】文写的是春季;结合【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乙】文写的是冬季;结合【丙】文“是日,秋爽”可知,【丙】文写的是秋季;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D正确;
故选A。
23.本题考查主题情感。
(1)在图中,(1)是【乙】文单独具有的情感,结合【乙】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这两句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被贬,被迫赋闲,一方面作者心胸开阔,不以为意,用一种洒脱的状态来欣赏自然的美景,另一方面作者感到一种被贬、壮志不得实现的抑郁,故(1)单独具有的情感是赋闲的抑郁之情,故(1)选D。
(2)在图中,【丙】文和【乙】文共同具有(2)情感。
结合【乙】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在被贬的背景下,作者看到美景却无人可分享,马上想到并去寻找张怀民,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二人可以说处境相似,心灵相通,此时二人不仅是赏月,更是内心的沟通,【乙】文流露了作者的知己之欢。
结合【丙】文“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等句子可知,作者和伯美、孟阳、鲁生等人有相同的高雅的情趣,赏景、赏月,尽兴而归,是十年未有之快乐,表现出他们志趣相投,故【丙】文也流露了作者的知己之欢。
故【丙】文和【乙】文共同具有的情感是知己之欢,(2)选A。
(3)在图中,【甲】【乙】【丙】三篇诗文都具有(3)的情感。
在图中【甲】诗主要表达一种情感,结合“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等句子可知,作者生动描绘了春日、西湖的美景,表达的是对西湖春天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关注到图中【丙】文和【乙】文也具有这种情感,结合【丙】文“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等句子可知,【丙】文作者也描写了游览的景色和快乐,表达赏景之乐。结合【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中,也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之情。
故(3)选B,赏景之乐。
【点睛】译文:
(甲)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我过去到石湖游览,都是最美的景色。这一天,秋高气爽,伯美、我弟弟一些人都有高雅的情致,从薇村到上方,又从郊台、茶磨找到小路向下走去。路旁不时有野花清幽的香气传来,童子采摘了满把。日落时分,乘船到湖心,等月亮出来,才命人摆放好酒。孟阳、鲁生相继到了,小舟并排露天地闲坐,痛饮到半夜才回去。大概十年没有这样的快乐了。
24.示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亮终于升起来 了!她,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地穿过一绺一绺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间,月亮的颜色变浅了,浅了。她圆得那样可爱,那样纯净,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射出一道道白光!月亮把半边天都照亮了。只有在远际的天空中才看得见一两颗星星闪着淡的光,正慢慢隐去。奔腾了一天的小河平息了,静静地流着。一轮圆月倒映在这水面上,晚风一吹,波光粼粼。忽而,一片白云,掩住月亮的秀丽的面容,月亮竭力地把光辉从白云边上放出来,在四周镶成了一个灿烂的光环,星星也争着放出淡淡的光芒。
【详解】本题考查小作文。本篇习作要求描写一段月景,可先明确是何时何地的月景,接下来可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展现事物的特点,语言要优美,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如:静谧、安详、和谐、美好等。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宁静的夏夜月朗风清,总是能给我一种清逸娴静的感觉。明净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倾洒,清光流泻,意蕴安宁。月色柔和而透明,轻盈而飘逸。于是我披衣出门,踏着如水的月色,缓步走入花园,栀子花沐浴在月光下,寒凝带露,如一帘清远的幽梦。竹影随韵轻舞,如水月色轻轻穿过,回映着明月的清辉。偶尔一两只鸟儿从睡梦中惊醒,忽的飞起来,飞向了那个未知的远方。那柳枝在微风的吹拂下,摆弄起自己的头发来。万物都在月色中丰盈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