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76份)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地球的内部圈层
展开
这是一份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地球的内部圈层,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四地,构造①最大厚度位于,岩石圈的范围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球的内部圈层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面积约1060平方千米,其中14座新老时期火山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称为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2.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水圈是连续而规则的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南设得兰群岛是南极洲的火山群岛,它处于一个岛弧的地质环境,早期基本上和南极半岛连在一起,后来群岛逐渐与半岛分离,形成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下图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的等值线分布图(单位: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判断图示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的主要依据是( )A.海底地貌类型 B.深海钻探探测 C.地震波速度变化 D.潜水实地观测4.图中四地( )A.①处为海底盆地 B.②处海平面较高 C.③处大洋地壳较②处薄 D.④处海水深度最大据报道,截止2021年当地时间10月27日,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已持续剧烈喷发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喷出了大量熔岩流和气体,随着火山灰的扩散,该地区上空弥漫大量烟雾。图1是该火山喷发景观,图2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该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6.读图1,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深度增加波速逐渐增加
B.在2900km以下,横波变慢纵波加快
C.在10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为7km/s
D.在29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皆出现了突变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局部)。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构造①最大厚度位于( )
A.青藏高原 B.大西洋中脊 C.安第斯山 D.阿卑尔斯山
8.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的不连续面位于( )
A.构造①②之间 B.构造②与软流层之间
C.构造③④之间 D.构造③与软流层之间
9.岩石圈的范围是( )
A.构造①全部 B.构造①②和软流层
C.构造①和② D.构造①②③和软流层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北京时间2021年8月28日20时27分,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30km,震中位于(3°S,140°E)附近。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城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指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圈层,并说明判断理由。
(2)简述地震发生时会产生“黄金12秒”的依据。
(3)描述Ⅱ圈层和Ⅳ圈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B;2.B解析:1.地球的圈层结构 由图可知,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③圈层和④圈层都为地核,其中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为内核。岩浆物质来自软流层,而软流层处于地幔中,故选B。2.地球的物质循环 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各圈层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故B正确,A、C错误。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既有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D错误。答案:3.C;4.C
解析:3.本题考查确定莫霍界面深度的依据。无法通过海底地貌确定其深度,A错误;以人类目前的技术也不能通过钻探获取其位置,B错误;海底潜水不能到达莫霍界面处,D错误;人类目前确定莫霍界面的深度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C正确。4.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根据图中等值线可知,①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30~32km,但根据莫霍界面深度难以判断海底地形,A错误;图示区域海平面高度是相同的,B错误;②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36~38km,③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28~30km,③处较②处莫霍界面深度浅,说明③处大洋地壳较薄,C正确;由莫霍界面的深度不能判断海水的深度,D错误。答案:5.B;6.D
解析:5.火山喷出的大量熔岩流和气体的源地一般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属于地慢,B正确。地壳位于地慢以上,A错。地核位于地幔以下,C错。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为岩石圈,D错。故选B。
6.读图可知,地震波向下传播过程中,在2900km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在29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皆出现了突变,地震波的波速并没有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AB错,D正确。读图,在1000km附近,纵波与横波的波速之差应小于6km/s,C错。故选D。答案:7.A;8.A;9.C
解析:7.据图可知,①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厚,陆地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所以地壳最厚。
8.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经过时,横波和纵波波速都突然增加。
9.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全部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10.答案:(1)Ⅰ圈层。理由:图中Ⅰ圈层为岩石圈,其厚度在地表以下80km内,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30km,位于岩石圈。
(2)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先到达地表人们会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破坏力更强的横波经过12秒左右才到达地表。
(3)Ⅱ圈层特点:主要由气体组成,自地表至高空大气密度迅速减小。Ⅳ圈层特点:该圈层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可能是地球磁场的发源地。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I为岩石圈,Ⅱ为大气圈,Ⅲ为下地慢,Ⅳ为外核。根据材料信息“震源深度30km”可知,此次的震源应该位于地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km)中,地壳属于岩石圈,所以,此次震源在I岩石圈。
(2)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地震发生以后,纵波先传到地面,约12秒后横波到达,因此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
(3)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I为大气圈,其主要构成物质是气体,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地表以上15公里以内,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Ⅳ为外核,外核是指地核的外层。位于地球内部2880~4640km之间,外核的温度范围大约从外侧的4400℃向内增加至接近内核的6100℃,该圈层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在外核的铁镍流体中的埃迪电流被相信会影响地球的磁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植被,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表示地衣气体代谢的曲线是,12时前后,地衣,该河段凸岸灌木树龄的分布特征是,推测该地应位于,该种植被最可能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洋流,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陆坡流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下列关于图示信息表述错误的是,埃塞俄比亚咖啡种植的生产特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土壤,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该地易发育河曲的主要原因有,乙土壤样品取自天然草坪,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