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页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2页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3页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4页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5页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6页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7页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插秧歌》:炼字炼句(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典例,学以致用,高考对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田 夫抛 秧 田 妇 接,小儿 拔 秧 大儿插。丈夫 把秧苗 扔给妻子, 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笠 是 兜 鍪蓑是甲,  雨从 头 上 湿 到胛。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唤  渠 朝餐歇半霎,  低头 折腰 只 不 答。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碌无人作答。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诗歌的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插秧图”?
    清晨初起,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笠是兜鍪蓑是甲”此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结构上,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此句将“笠”比作“兜鍪”,将“蓑”比作“甲”,暗示抢插秧苗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农忙抢种的题旨。
    尾联是田夫回答送饭人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①颈联中的“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时间也没有。②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人“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根未牢莳未匝”。
    ③诗歌不如此写,便写不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尾联“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对送饭人的回答,提醒送饭人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践蹋秧苗。④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暗示了农民所要面对的种种难以预料的灾害和忧患。
    思考: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炼字”,是指锤炼词语,是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最准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清.顾文炜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 . 贾岛
    炼字佳话 推 敲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次出外郊游,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把“推” 字换成“敲” 字,边走边做“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都感到很惊讶。正遇时任当地官员的韩愈出行,贾岛想得入神,不知回避,冲撞了韩愈的官轿。当韩愈知道事情原故后,不仅没有怪罪贾岛,反而和他一起探讨,最后帮他选了“敲”字。这就是词语“推敲”的来历。
    一、炼字 炼字内容: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音词
    作家锤炼字词的目的与效果:
    (一)使语意表达更加准确(二)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三)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涵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朱光潜《咬文嚼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悠然)“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活用为动词,从视觉角度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自然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雏莺在风中长大了,梅子在雨中长肥了,既写出了它们的形态,又写出了它们的动态)
    “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蜀相 (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问:赏析颔联“自”与“空”的妙处。
    参考答案:全诗意在表现对志清中原、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仰慕之情,其中也暗含对身处安史之乱中国事的忧虑。诗眼“自”和“空”更是增加这种抒情效果。上句承接首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祠堂内碧草映阶,一个“自”字足见绿草深深,无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的荒凉之状;下句分承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黄鹂隔叶鸣叫,足见树茂;一个“空”字,表明武侯一生壮志未遂,他所献身的蜀国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祠堂的荒凉冷落,抒发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深深感慨,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深意。这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 改为“十里”更切合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叠词的作用:  1. 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形象性)  2. 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确切性)  3. 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音乐性)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 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葱葱”,写出了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词分别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诗眼”是指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 
    “诗眼”、“词眼”一般是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它通常是全篇的主旨所在。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 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一枝 数量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 圆 形容词
    下列诗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音词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 滚滚 拟声词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 绿 色彩词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炼数量词,叠音词、拟声词、活用的词等等。因为这些词语能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人或事物。
    温馨提示 一
    名词动词修饰词(大多是形容词)画龙点睛词(大多是动词或是活用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
    在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注的词: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1.叠韵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者起强调作用。
    叠词是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模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 *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3.表颜色的词  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中有夸张,增添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染力。
    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①“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②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③“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的意思。(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释字义)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②(描景象)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③(点作用)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句子、词语。“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诗眼有“篇之眼”与“句之眼”之分。“篇之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句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表现为字词形式。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致精微。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字,虽未冠以“诗眼”的名称,但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诗眼”。
    参考答案: ①(点明诗眼)“诗眼”分别是“咽”、“冷”。 ②(释字义、描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③(点明手法)“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点作用)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第三种类型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1)“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2)“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中国。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诗歌语言题常规命题方式
    1、诗中某联或某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2、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请赏析某句的妙处。4、诗中某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一、 解读内涵。着眼全篇,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在翻译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概括。二、 分析形式方面的特点和作用。赏句:先重点分析该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作用,然后结合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三、 点出内容方面的作用。分析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照应(照应标题、内容照应、首尾呼应)、铺垫、伏笔
    修辞(与其他诗句构成比兴,对比、衬托、映衬、抑扬等)及表达效果
    照应(照应标题、内容照应、首尾呼应)
    卒章显志(结尾议论抒情)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虽然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6分,每条3分。)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野歌”是在田野中放声高歌的意思。诗的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诗人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放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诗人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诗人的畅饮高歌之中会渲泄出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诗的后四句正是诗人的脱口抒怀: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一颗进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沦。
    人生的失意与得志这种不一样的际遇只能责怪上天不公平的安排。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激愤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欣慰和感动。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送裴侍御归上都张谓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使人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使人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动。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
    2022全国乙卷(诗歌鉴赏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 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 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 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这道试题中 CD两项,考查的都是诗歌炼字炼句的精彩之处。
    15.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诗人借可见之景太阳来遣愁,尾联“长安在日边”,即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借乐观的态度来遣愁,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明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无需感到离愁。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即无论唐少府怎样离开此地,最终的目的地长安都是在太阳边。“日边”即太阳的旁边,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很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表达了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不需要为离别而难过。这是借乐观的态度来排遣离愁。
    本题整体看起来是一道比较阅读题,而比较的恰恰是思想情感。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即无论唐少府怎样离开此地,最终的目的地长安都是在太阳边。“日边”即太阳的旁边,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很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表达了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不需要为离别而难过。这是借乐观的态度来排遣离愁。
    (2019全国卷III)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名作动) 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
    找出下面这首诗歌中的词类活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①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一) ② 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步骤二) ③ 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绘声绘色,使诗歌更为生动传神(步骤三)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俗字见雅。” 沈德潜《说诗畔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1)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相关课件

    专题01 《沁园春·长沙》:意象与意境(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01 《沁园春·长沙》:意象与意境(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典例,万山红遍静景,层林尽染静景,鱼翔浅底动景,探究意境,考点分析,学以致用,诗歌大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归园田居》:诗歌中赏析景物的技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13 《归园田居》:诗歌中赏析景物的技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典例,归园田居,总结归,考点分析,概念介绍,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短歌行》: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这是一份专题12 《短歌行》: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典例,《短歌行》的思想情感,引用《鹿鸣》,考点分析,方法指南,诗歌作者,写作背景,诗句阅读,答题格式,规范答题的常用格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