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 气候专题与地球气候变化(讲义)-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403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8讲 气候专题与地球气候变化(讲义)-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403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8讲 气候专题与地球气候变化(讲义)-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403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8讲 气候专题与地球气候变化(讲义)-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8讲 气候专题与地球气候变化(讲义)-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4页。
第二章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第8讲 气候专题与地球气候变化【近三年高考真题】考题分值考点题型命题情景2022年广东卷17(1)6降水的影响因素综合题纳木错和仁错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2021年辽宁卷-1918等值线的判读;影响降水的因素综合题祁连山西部的降水变化2020年北京卷-73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选择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地36小时内的实况降水量分布 【课堂目标】1.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的作用特点2.掌握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各类气候的主要特点3.掌握区域气候特征的描述及掌握判读气候的方式4.掌握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地理影响及应对措施 【内容设计】一、气候专题(一)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形成最基本的因素。纬度通过影响太阳高度及昼长影响热量条件。 气候呈地带性分布→→【以温定带】 2.大气环流3.下垫面下垫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对大气影响十分显著。而就下垫面的差异规模和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来说,海陆间的差异是最基本的,并主要影响气温、降水和环流。注: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的大陆性气候多,降水分配较均匀且冬季较多。 4.地形: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5.洋流影改变沿岸地区的水热条件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暖流: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寒流: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6.人类活动(1)宏观:影响和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如全球气候变暖)(2)微观:影响下垫面性质如植被覆盖情况、水域面积等→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比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知识延伸】影响降水的因素降水是气候的因子之一,可以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进行分析,但其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二)气候地带性分布模式1.气候的地带性分布全球气候受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可以通过经纬度识别气候类型的分布。 2.全球实际的气候分布图: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主要因素(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下,气候的分布会呈现一定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但是气候的形成还受到其它因素(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的影响,气候实际分布的地带性显得不那么规则。 3.气候的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因素影响,不呈带状分布。非地带性气候的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 “约束”“块状”。 (三)世界不同气候特征1.世界主要气候的气候特征(四)气候的描述技巧世界不同气候的气候特征是对复杂的世界气候“取大同,舍小异”的结果,这样便于比较、研究与了解世界各地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形成规律,有利于对气候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气候特征是对宏观区域的整体描述,但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大尺度下的小尺度的区域。因此不能盲目地用大尺度的气候特征描述套用在小尺度区域中,结合区域提供的经纬度、地形等信息进行的分析。气候特征的数据解读(五)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1.定位法:2.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3.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二、全球气候变暖(一)地球气候变化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气候在 冷、热、干、湿 不断地交替。变冷、变暖都是正常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二)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理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监测数据显示:大气中的CO2的体积分数增加趋势与全球温度升高有很明显的相关关系。 2.全球气候变暖的地理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线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物的影响①植被分布会发生变化,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如亚热带森林可能演变为热带森林、林线的位置上升等,尤其在过渡区域较为明显。②加速林木生长,但同时可能降低木材质量,导致现有森林成熟老化乃至衰退。③导致水分蒸散加强,使森林土壤变干,导致森林火灾频率增加。④生物生存环境改变,部分生物不适应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但同时可能加快新物种产生⑤降雪推迟,积雪提前消融,不利于植被抵御寒冬,易遭受冻害。 (4)对农业的影响①可以使受到气温限制的害虫活动范围变大,导致农业病虫害加剧,尤其在高纬度地区较为明显。②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③全球粮食总量:(5)对工业的影响(6)危害人类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同时又可能引发极端寒潮天气,气候异常会导致气象灾害增加。3.全球气候变暖的治理措施 【名词】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在线练习】1.(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答案】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解析】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而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形较高,从而容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间,降水充足。 (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此前三届冬奥会的举办地分别为加拿大温哥华、俄罗斯索契、韩国平昌。下图示意第21-24届冬奥会举办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下列四幅图分别反映温哥华、索契、平昌、北京的气候特征,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④②①③3.上题中④图反映的地区气候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洋流影响【答案】2.D 3.C【解析】2.读图可知,温哥华位于北美洲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西风势力增强,且处于山地迎风坡,降水更丰富。气温年较差小,终年温和,应是④气候类型;俄罗斯索契位于黑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湿润。由于依山傍水,北部的高大山地挡住北方西伯利亚的寒风,南部的黑海吹来温暖的海风,因此冬季气候温暖,应对应②气候类型;北京为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降水集中在7、8月份,因此对应③气候类型;韩国平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离海洋较近,降水较北京丰富,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较北京小,对应①气候类型。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3.由上题推论可知,④图反映的是温哥华的气候特征,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位于40°N~60°N的大陆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因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2·四川·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二模)越南中部的雨季与东亚大部分地区不同,这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越南中部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暖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多雨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多雨【答案】4.A【解析】4.由图可知,长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与季风风向近似垂直,冬季原本干冷的东北季风经过海洋的增温作用变得湿润,被山脉阻挡抬升后给越南中部地区带来大量地形雨;夏季西南季风受长山山脉的阻挡,位于长山山脉背风坡地带的越南中部地区,因气流下沉形成了高温干旱天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以显著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一步科学认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陆地气温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读“1981-2019年全球年平均气温升温1.5°C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全球(南极洲除外)气温变化幅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亚地区大于西亚地区 B.各地气温不同程度升高C.赤道地区无变化 D.北半球比南半球变化大6.北极地区变暖明显,这可能会引起( )A.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 B.西伯利亚高压南移C.高低纬之间温差加大 D.北极地区降水增多7.1981-2019年,位于30°S~60°S南美洲西部的智利是全球年平均气温下降速率最快的地区之一,其直接原因可能是( )A.赤道低气压北移 B.东南信风减弱 C.沿岸上升流增强 D.西风漂流强劲【答案】5.D 6.D 7.C【解析】5.由图可知,中亚地区气温变化量主体小于1.5℃,而西亚地区气温变化量主体大于等于1.5℃,所以西亚地区大于中亚地区,故A错误;由材料可知并非各地气温都不同程度升高,图示数据还有无数据区域,故B错误;由材料可知,赤道地区气温有发生变化,主体气温变化量小于1.5摄氏度,故C错误;由图可知气温变化量大于等于1.5℃的区域基本位于北半球,南半球基本气温变化量小于1.5℃,所以北半球比南半球变化大,故D正确。6.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就全球而言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故A错误;西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位置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差减小,故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水热资源的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可能会导致北极地区降水增多,故D正确。7.南美洲西部的智利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随着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增强,上升补偿流随之增强,下层冷海水上泛,使得沿岸气温受影响,下降速率变快,故C正确,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故A错误;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势力强弱,水位下降幅度可能减小,故B错误;西风漂流对该地区没有影响,故D错误。故答案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讲练复习 第9讲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 (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51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 (含详解),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4、25讲 城市专题(练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2425讲城市专题练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第2425讲城市专题练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