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第5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第6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第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第8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5页。
    芣 苢诗 经插秧歌杨万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把握重章叠句的特点2、赏析诗歌动词的使用妙处及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喜悦欢快之情芣(fú)苢(yǐ ):野生植物名,可食。一说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这首诗作,就是当时的农人在田野间采摘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展现了农人劳作忙碌而欢乐的场景。一、情景导学解题复习《诗经》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大都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自由朗读,注意读音,把握基本意思,解决字词①芣苢(fú 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ō):拾取。⑤捋( 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二、合作探究一: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合作探究二: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思考2:《芣苢》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何艺术特征?明确: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①这首诗的结构比较特别,各部分重章复沓到了极致。虽然《诗经》中的民歌多用重章复沓,但这首诗尤为突出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不断重章复沓,达到了极致。诗句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苯莒劳动的轻快的动作节拍,表现了他们歌声中的喜悦心情。②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通过动作和场景描写表现出来。全诗无一字直言“乐”,而是通过对采、有、掇、捋、秸、禊等动作描写和对整个劳动场景的渲染描绘表达快乐。变换多姿的采摘动作,群歌互答、热情洋溢的劳动场面,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采摘芣苢时的欢乐情趣和丰收的喜悦。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本文用的就是赋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走近作者诚斋体特点: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特点是:1、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2、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3、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诚斋体的出现,给笼罩在江西诗派风气下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宋诗开创了一个新境界。正音朗读 思考:概括出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育苗抛秧插秧施肥、杀虫放水(补水)收获小组讨论: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免“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诗人精确地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人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但是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②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诗人模拟田夫的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管好那帮鹅鸭,不要作践了秧苗。于是,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通过这些描写,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尽管雨水倾洒,农家老小戴草笠,披蓑衣,但仍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然而,此时他们却仍然插秧不止,这就更加衬托出一个“忙”字:即使下雨也不能停歇。也许这种场面感动了诗人,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构建生成诗歌韵律之美画面之美劳动之美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反馈达标融会贯通迁移拓展,书写劳动之乐劳动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是范成大笔下的劳动景图;“夙兴夜寐,洒扫庭院”,这是绵延至今的热爱劳动的传统,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劳动能让我们享受生活的乐趣,让我们的生活繁花似锦、热烈充盈。 生活中,总有一些劳动场面让我们记忆犹新,劳动中的体验也让我们刻骨铭心,请撷取生活中的某一劳动,写一首小诗或者五六十字的片段,然后一起分享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