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删节部分,《荀子·性恶》,关于设喻,关于摘抄,语文是什么,词语摘抄要求,语句摘抄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hán)、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色染料),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jiān,浸)之滫(xiǔ,泔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穿戴)。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字统领全篇。
走近大师
荀子(公元前313-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之讳而改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到楚任兰陵令,死后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孟子对政治的理解在儒家中最具代表性,他相信政治无非是伦理问题,完全反对关于利益权力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思考,认为在思考政治问题时“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儒家以伦理取代政治的典型错误。令人失望的是,孟儒一系在后世变成儒家主流,严重妨害了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研究发展。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3个以上的比喻称为“博喻”。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青取之于蓝——不断地提纯、去除杂质——不断地学习自省、修正自己不当言行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用“礼”来调整自己的言行槁暴——恶劣的环境——当守礼践行到一定阶段,有了根基之后,可以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影响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主动地去找贤人老师请教,帮助纠正自己的问题
北大教授钱理群: “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是辐射到人的一生的。” “光明的底子愈深厚,抗衡黑暗的力量愈强大。尽管他们会有困惑,有妥协,有调整,但终究不会被黑暗所吞没,更不会和黑暗同流合污,而能够最终守住从青少年时代就深深扎根在心灵中的做人行事的基本原则和底线。”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
中学生阅读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年级越高,读书的情况越差,到了高二,几乎不敢看与高考无关的“杂书”。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围绕中考和高考,既不注重培养读书兴趣,也不引导读书,又怎么可能提高语文素养?试想,读书少,或者不读书,只读教辅教材,如此功利,怎么可能学好语文?
2016年高考全国卷二的作文题目给出的语文学习“三大法门”
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众说纷纭,各种说法的共识部分是“语文是一种母语学习”。新课标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由基础向上提出了四个要求,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所谓思辨性,就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格式:词语+必要的注音+注释+例句注释:以《现代汉语词典》词条解释为准可以引入近义词、反义词、容易混淆的词,对比记忆
格式:原句(包含作者、书名等信息)+批注(其他颜色)批注:圈点符号,点面结合,使用术语,分析技巧,有思辨性,评论主旨,联系生活
高一(13)班 吕晨贝
高一(13)班 黄彬锋
高一(14)班 王琪
高一(14)班 张萱萱
高一(14)班 胡雅雯
有些人心灵已经苍老,冥顽不化,他们会嘲笑你说:“太荒唐了!”然而,我想问他们一个问题:你内心深处是否闪现过一个渴望,渴望你曾经拥有过的第一辆脚踏车能够回到你身边?即使只是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你是否渴望过?你一定记得那种美好的感觉。你一定记得。当年,你一定帮它取过名字,对不对?比如说,飞鹰,疾风,或是闪电,有没有?当初是谁把它带走的?它在哪里?你一定想过的,对不对?——《奇风岁月》
王疆威评:年轻是什么?是傻,是天真,是自由涂鸦的白纸。把任何陪伴着自己的东西都认为是有生命的,爱护它们,珍惜它们,和它们说一些不想和任何人说的话,慢慢习惯了它们的存在。但不知道何时,它们逐渐消失了。可怕的是我们习惯了它们的消失,只会在无意中触景或因人而想起它们,但也只能自嘲似的笑笑,因为它们早已消失得一干二净。苦涩,想念,开心,至少它们在我们脑海中还有些许影子,可以证明它们存在过,证明我们曾经年少无知过。
太美的东西人们大都不敢靠近,好像只有仰望才能对得起她的美。——电影《美丽人生》
吴雅兰评:美之所以让人觉得美,正是在于它的可望而不可即。正如星星之所以美,正是在于它是我们得不到的。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得不到的永远比得到的美,那是由于好奇而引发的一种占有欲,正如陈奕迅《红玫瑰》中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授课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善假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教案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之道,读一读,学不可以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