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PPT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PPT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58页。
沁园春·长沙 李白与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们,一个喜欢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一个奇伟瑰丽的世界;一个擅长把现实中的风物纳入诗中,让一个个意象成为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载体。与杜甫一样,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的诗更加通俗易懂,据说他每首诗都务必要让老妇人能够听懂。让我们走近这三位大诗人,研读他们的诗歌,细细品味吧。作者名片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自称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深受老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在长安时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为时事而作诗——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元和时曾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二人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背景链接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于是李白就奉诏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就要实现了,可他只是供奉翰林,被看作词臣,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中块垒难消。第二年,他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这首诗是他临行前写给东鲁的朋友的。2.《登高》:作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3.《琵琶行并序》: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下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为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诬陷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蛮瘴之地”,加之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他送客到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文学常识古 体 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实际上就是格律诗以外的所有自由体诗,包括乐府诗的总称。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杂言等。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的。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从音乐上来说,是徒有乐府之名,但从文学上来说,却又是真正的乐府,因为体现了汉乐府精神。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经元稹、顾况等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过程。元稹、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知识梳理1.精记字音瀛洲( yínɡ ) 谢公屐( jī )剡溪( shàn ) 渌水( lù )訇然( hōnɡ ) 澹澹( dàn )鸾鸟( luán ) 霓裳( ní )魂悸( jì ) 猿啸( xiào )渚清( zhǔ ) 潦倒( liáo )湓浦( pén ) 铮铮然( zhēnɡ )倡女( chānɡ ) 贾人( ɡǔ )悯然( mǐn ) 迁谪( zhé )浔阳( xún ) 荻花( dí )管弦( xián ) 轻拢慢捻( lǒnɡ niǎn )裂帛( bó ) 六幺( yāo )嘈嘈( cáo ) 幽咽( yè )水浆迸( bènɡ ) 船舫( fǎnɡ )敛容( liǎn ) 虾蟆( há )红绡( xiāo ) 钿头( diàn )银篦( bì ) 阑干( lán )呕哑( ōu yā ) 嘲哳( zhāo zhā )2.通假字列缺霹雳( “列”同“裂”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1)失向来之烟霞古义: 原来。 今义: 从来;一向。 (2)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 这里借指晚年。 今义: 很多年或很长时期。 (3)明年秋古义: 第二年。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4)因为长句古义: 因此创作。 今义: 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5)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 突然冲出。 今义: 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6)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 年纪大了。 今义: 排行第一的人。 (7)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 以前。 今义: 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5.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对此欲倒东南倾( 向东南 )②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在夜里 )③浔阳江头夜送客( 在夜里 )(2)名词用作动词①遂命酒( 摆酒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作歌 )(3)形容词用作动词①钿头银篦击节碎( 敲碎 )②艰难苦恨繁霜鬓( 增多 )③商人重利轻别离( 看重;轻视 )(4)动词的使动用法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战栗;使……震惊 )6.名句积累(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句子是“ 谢公宿处今尚在 , 渌水荡漾清猿啼 ”。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 霓为衣兮风为马 ”“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令人叹为观止。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性格的句子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4)杜甫《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5)杜甫《登高》中“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两句道出了诗人心中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6)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出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象,集中体现了“悲秋”的典型特征。 (7)《琵琶行并序》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 呕哑嘲哳难为听 ”,而听琵琶女弹奏则感觉“ 如听仙乐耳暂明 ”。 (8)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利用周围环境来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两句是“ 东船西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初读课文·明大意文脉预览 主旨探微1.《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用游仙诗的形式,托梦言志,通过梦幻中的美好仙境与黑暗现实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2.《登高》:诗人通过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3.《琵琶行并序》: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予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由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又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读课文·细揣摩任务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诗歌意象及景物描写,分析其意境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描写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等事物,是为了表现什么思想?参考答案:意欲虚构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并与丑恶的现实进行对比,从而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现实的鞭挞。2.通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简要分析全诗意境。参考答案:本诗通过对梦中五个场景的描述,营造了一个变幻奇特、有声有色的奇幻的意境。3.分析《登高》首联和颔联中的几个关键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所表达的感情。猿声给人凄凉感 用猿这个意象来表达悲 漂泊的诗人却因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让人感慨万端与漂泊的境遇相似,更添一层羁旅、乡愁的悲凉之情人生已去大半,而自己还未完成抱负的悲叹4.《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同一画面,情景交融。写秋天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5.《琵琶行并序》的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参考答案: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前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飞,风声瑟瑟,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惨”字加以概括。6.在乐曲终了之后,《琵琶行并序》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有何作用?参考答案: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忧愤、哀怨、凄楚、苍凉。任务二 因文得法,披文入情——赏析诗歌的创作技巧与风格,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起笔是怎样描写天姥山的形象与气势的?参考答案:①以传说中的瀛洲仙境的虚无缥缈,反衬天姥山的烟雨云霞之可观。这样的衬托本身就是以它们同属一类(都是仙境)为前提的。②直接夸张,以一“横”字,显出天姥山的博大气势。③以赤城山和天台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天姥山之雄峻。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为“梦游”作了有力的铺垫。2.三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分析。参考答案:①李诗写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绘了梦中所说的洞天仙境的景象,这是一个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奇幻世界,众仙平等相处,仙人和天地万物和谐共生。这些都显示了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之妙。②杜诗写景动静结合,首联和颔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格调高亢的秋景图。杜诗还通过视角方位变换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既为远观之景,亦是仰视之物,而“渚清沙白鸟飞回”,则为近看之物,俯视之景。首联两句相对颔联两句则为局部之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为作者登上高处,远眺全面之景,如此变换角度,描写了气势恢宏、境界阔大之景。③白诗写景纯用白描,并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黄芦苦竹绕宅生”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3.《琵琶行并序》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音乐的呢?参考答案:①用饱含感情的动作引领听众去感受音乐。“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捻”“抹”“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上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曲终时“收拨”一“画”,干净利落,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②用精妙的比喻突显人物情感,完成主题表达。以紧张的“急雨”比乐声的繁密强劲,以轻柔的“私语”比其幽细亲切,以“珠落玉盘”喻其圆润清脆错杂,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乐声暂时休止后骤然响起的激越雄健。以“裂帛”喻四弦齐拨时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以“花底”的“莺语”喻乐声的流畅婉转轻快,以“冰下”的“泉流”喻音乐的幽咽冷凝低沉,倾诉“得意”时的欢快、失落时的凄凉。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到过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体会出了弹奏者的“有情”“不得志”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③注意运用环境气氛来描写音乐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写听乐,以周围环境的寂静,衬托其效果迷人。4.宋代罗大经曾说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意思,请具体分析。参考答案:“悲”是这一联的核心,包含复杂情感。①万里:指地理长度,说明其远。②悲秋:在特殊季节里人的悲凉情绪,同时也在交代时间。③常:表示频率高或者时间长久。④作客:就是流浪,常作客就是常年流浪,很悲惨。⑤百年:表示时间长,长年,同时还暗示了诗人年纪大。⑥多病:身体不好,多有病痛。⑦独:孤独,无人陪伴。⑧登台:台在高处,独登台说明没有亲朋好友。因此,八层意思是: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地去登台,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5.《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参考答案:“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不同、身世遭遇也各异,但是,透过诗人那欲说还休的文字,我们还是可以分明地感受到这两个人物的诸多“共性”——他们同是“出自京都”,同是“才华出众”,同是“落魄失意”,同是“别有幽愁暗恨”。一个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个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一个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个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总之一句话,他们都因受到迫害而“沦落天涯”。所以,他们对封建社会迫害人才和压迫妇女有着相同的不平与愤恨;所以,“一曲琵琶语,感动司马心”,诗人才会把“琵琶女”引为同调,视为知己;所以,诗人才会从“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自己的政治遭遇中看到相似之处,从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慨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解析:C项,暂:忽然,一下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B解析:A项,动词,弹奏/介词,替。B项,均为介词,在。C项,副词,暂且/连词,并且。D项,连词,来/介词,把。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答案:C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向东南。B项,名词用作动词,摆酒。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A解析:B项,古义指“以前”;今义指“向前方,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C项,古义指“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D项,古义指“突然冲出”;今义指“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六种景物,动静相间,声色相融,互相映衬,意境凄清萧瑟。 (3)《琵琶行并序》中的琵琶女,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只能“________________”,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的时光,也只能“________________”。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老大嫁作商人妇 梦啼妆泪红阑干 因文学法[写作技法]情景交融《登高》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和情融为一体,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琵琶行并序》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的是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悲凉基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写作训练]以“考试失败后”为主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失败后的状态与心情,要求做到情景交融。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考试的失败,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我抬起头,想让大脑放松一下。突然,我看到了它——白杨。那白杨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地生存下来,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我打了一个寒战,脑子清醒了许多。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是弱者,我决不能退却,我要争夺第一!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调皮地眨着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素材积累家国情怀◆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于是杜甫在茅屋中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是有了那首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于20世纪50年代投身核潜艇研制,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艰苦奋斗,用算盘加磅秤,在较短时间里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他始终将人生与祖国命运绑在一起。而今,老骥伏枥,奋斗不息。他潜心核潜艇事业长达60年。他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国家的核潜艇事业。离家时正三十岁,再见老母亲,自己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他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但他坚信“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如他所言:“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用他辉煌的人生,交出了一份轰轰烈烈的答卷。适用话题:“家国情怀”“奉献”“爱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