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01
    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02
    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1页。

    考试时间:2022年9月27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者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适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约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山水从宗教意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抒写赞颂。
    B.山水画折射出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和观念:既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又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
    C.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荣华富贵后,丘山溪壑、野店村居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寄托,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水画走向成熟。
    D.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趣味是社会变异的直接反映,也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关,尤以老庄和禅宗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画分化为绘画艺术里的一个独立门类,有独立的审美对象,时间上应晚于宗教画。
    B.中国山水画着重抽象思维,即非客观世界,这与西方强调的客观世界迵然不同,中国人认为自然和自我并不对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
    C.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D.古人画卷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家们所表现出的“任性”,其实是他们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
    3.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以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3分)
    A.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D.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4分)
    5.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请你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闻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燥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道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来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撒,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捡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拭目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
    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哑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呜”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想想自己说泰,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刻,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B.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C.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D.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遭受挫折后不得已的选择。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一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对理想的执着。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苦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8.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攻齐,齐破。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解袭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曰:“奈何?”曰:“嘉单之善,下今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乃令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杖锸,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B.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C.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D.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在文中是“趁机”之意,与《鸿门宴》中“不如因而善遇之”的“因”意思相同。
    B.狄是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有北狄、西戎、南蛮、东夷之说。
    C.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在文中是国家政权的代称。
    D.志,在文中是“标志”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单救助老人的行为引起襄王的猜疑,襄王呼唤贯珠者而询问,想寻求贯珠者的帮助。
    B.从街头里巷百姓的话语,可以看出贯珠者以他独特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君臣危机。
    C.鲁仲子认为田单能破燕而不能下狄的原因,是田单的斗志和军队的士气已经今非昔比。
    D.听了鲁仲子的分析,田单第二天就巡视城墙,立于险境,亲自击鼓,是为了激励士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2)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14.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贯珠者的计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临窗独坐,思绪悠然,微风骤至,惊动诗人。
    B.颔联承接“思悠哉”,写诗人幻想故人穿过竹林来叩门拜访。
    C.颈联渲染了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D.尾联“为拂绿琴埃”一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16.这首诗以“微风”贯穿全篇,明写“微风”暗寓“友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对此作具体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做自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远望中长江如一匹白绢在金陵城外缓缓流过,远山苍翠可爱,山峰林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成都乘车出发的时候还是①的天气,但是来到峨眉县就见蒙蒙细雨②而来,远远望见的峨眉山在云里雾里③,真如刚睡醒的美人一样云鬓半偏。是秋天了,绿暗红稀,雨里的峨眉特别显得萧索;山上游客也很少。由于我们来迟了一步,使这八天上山下山的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
    清音阁下面就是峨眉山最幽静的去处双飞桥,但见“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两条石桥下面的黑、白二水龙腾虎跃而来。两水当中的牛心石和奔泻下来的急流激起白浪如雨,减到石上的杉树枝头,凝聚了一层冰花;道旁的幽邃,遮天的峭壁,都能找到十二年前的痕迹。水流过牛心石,水势便缓下来,雷鸣一般的声音也低下来;水清得可以看得清楚水底的白色的石子。即使在夏天,这里的水也清凉得叫人打战。现在已是秋天了,但是趁着忽然从云里伸出来的一缕阳光,我还是跑到水里去洗澡去了。好凉啊!好凉啊!可是又是那么爽快!这种清凉的,叫人④的感觉我到今天——过了四个月之后还能感觉得到。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B.“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这开头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
    C.要夸张,要断言,要一遍遍重复,绝不能讲理去证明什么——这是公会上的演说家都知道的说话技巧。
    D.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现在,肥胖发生率越来越高,很多人从多方面探究肥胖是如何形成的。生活中,①,如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和身体疾病等,而由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科学研究发现,②。肥胖可能引起记忆衰退,而记忆功能障碍反过来又可能影响食欲和进食决定。换句话说,肥胖可能让人记不清吃过没有和吃过多少,因而吃得更多,变得更胖。当感到饥饿时,常人③,而肥胖者却觉得根本没吃过什么食物,胃里的食物像一团空气。这表明,我们胃里实际有多少食物和我们对记忆中已经吃了多少食物的认知在共同决定我们吃或不吃以及吃多少,而记忆受损可能让我们吃得过多,从而导致肥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宇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2年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
    高三语文答案
    1.A【解析】B.“又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错误,原文是“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是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了,不是“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C.是地主士大夫,没有“门阀士族”。D.“直接反映”错误,文中说的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2.C【解析】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只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但不代表就是最古老的绘画,无法说明“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3.B.【解析】A,“乞求无得”是归的原因,“满面风霸尘土气”是归的状态,由此可知,应是失意而归,一生偃蹇的遭遇写照。不合要求。B.诗歌描写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乡野孩童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怡然自适的状态。与“基本音调”的内涵相合。C.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托物言志,展现了诗人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与“基本音调”的内涵不合。D.丑石半蹲如猛虎下山,长松倒卧如同水中游龙,是豪放的气概,与“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不合。
    4.①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类比,阐明两者的成熟都是社会经济生活改变的曲折反映;②引出“风景”与“山水”的比较,指出古代中国只有山水画没有风景画。(一点2分)
    5.①中国山水画反映的是士大夫阶层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画,不是写实的风景;②中国山水画受“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响,是人的精神的体现,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①点由材料一得出:士大夫在山水画中所描述的画面是他们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是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与现实生活、场景是有距离的,并非写实。第②点由材料二“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可知,因为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山水画体现的是人的精神,而非客观的地貌图像。
    6.D【解析】主要原因分析错误。根据“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可知,苏秦烦躁急迫的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7.A【解析】这是苏秦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择。
    8.第一阶段:梦幻破裂,离家苦修
    第二阶段:修筑草庐,重归平静
    第三阶段:卧薪尝胆,大彻大悟(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忠犬是父亲临终留给苏秦的,代表着父亲无言的支持,和《史记》中“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相比,让故事多了一丝温情。②忠犬相伴,给了孤独中苦读的苏秦陪伴和精神力量,让苏秦身上多了一些人性的柔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添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的色彩。(一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
    11. D【解析】志:记,记住
    12. A【解析】襄王呼唤贯珠者而询问,是担心他的话语被泄露,暗藏杀机。
    13(1)田单有这些善行而大王赞扬他,赞扬田单的善行,也正是(宣扬)大王的善行。(得分点,是、嘉、善(动词)各1分,句意1分)
    (2)(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下它。(得分点:谢、遂、克各1分,句意1分)
    14.移花接木。把田单的善行“嫁接”到齐襄王的身上。
    【文言文梦考译文】
    燕军攻齐,临淄被攻破。田单死守即墨,后来反击,大败燕军,并且收复了国都临淄,田单立太子为襄王,自居相位。有一天,田单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者赤足渡河冻坏了,无法再走,僵坐在岸边的沙土上。田单看见老者身体寒冷,就脱下自己的皮裘送给老者。齐襄王憎恶田单这种行为,他自言自语说:“田单这样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莫非图谋我的王权?如果不先发制人,恐怕后悔也来不及了。”说完,他猛然从自言自语中惊醒,警惕地左右察看,没什么人,只是岩石下有个采珠人,襄王把他叫唤过来问道:“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采珠者坦白承认:“都听到了。”襄王杀意顿生,却故意问道:“你认为我该怎么做?”那人说:“大王不如顺水推舟,把它变成自己的善行。”襄王说:“该怎么做?”那人说:“您可以发布诏令嘉奖田单的行为,并说:‘寡人担心百姓子民挨饿受冻,相国就分赐他们衣食;寡人关心百姓,相国也满腹忧心。相国这样做,正合寡人心意。’田单有这些善行而大王梦扬他,赞扬田单的善行,也正是(宣扬)大王的善行。”襄王叹道:“好主意!”于是以牛酒犒劳田单,表扬了他给贫民送衣的行为。过了几天,采珠人又去拜见襄王,进言说:“来日百官上朝,大王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自表示慰问,然后下令调查饥寒交迫的百姓,给以赈济。”襄王一一照办后,又派人到街头里巷打探民众的态度,听见老百姓都在谈论说:“田单很爱护百姓,哎呀!这全是大王教导得好啊!”田单将要攻打狄,(出征之前)拜访鲁仲子。鲁仲子说:“您攻打秋,是不能攻克的啊。”田单说:“我凭借五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极言城小),被打败的兵卒,打败强大的燕国,恢复齐国疆土。(我)攻打狄却攻不下,为什么啊?”(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下它。田单才担忧,问鲁仲子说:“您说我不能攻下狄,请让我听听您的说法。”鲁仲子说:“您在即墨的时候,坐着就编筐,站着就耕种,为士卒鼓气说:‘前进啊!国家要灭亡啦,我们的生命要丧失啦,国家、生命都要归于哪里呢!'在这个时候,您有为国战死的雄心,士卒们也舍生忘死。听到您的话,(士卒)没有不挥泪举臂积极求战的。这是您破燕的原因啊。如今您东面有夜邑丰厚的俸禄,西面有淄上彻夜的欢娱,(您是)黄金横在腰间,在淄、渑之间往来奔驰,(您现在)沉溺于生活的玩乐,却无为国战死的雄心,这是您不胜的原因啊。”田单说:“我有为国战死的雄心,您是记得的啊。”第二天(田单)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他)站在箭石纷飞的地方,抱着战鼓击鼓,狄人才被打败。
    15.B【解析】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诗人疑是故人来,而不是想象故人来。
    16.首联:诗人临窗独坐,微风骤至,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诗人疑是故人来,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以景写自己独坐无友的孤独寂寞。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绿琴上的尘埃,表达奏琴以慰知音的愿望。(答出3点给全分,意思对即可)
    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18.①阳光明媚:形容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句中强调天气晴朗②弥天盖地(或铺天盖地):布满天空,盖遍大地,形容声势大,到处都是。句中突出蒙蒙细雨到处都是,声势大,故用“弥天盖地”恰当。③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句中陈述对象是峨眉山,故用“若隐若现”恰当。④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
    19.我们来迟了一步,这上山下山的八天时间,就都在雾里过了。(原句存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和表意不明的语病
    20. A(A项与原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补充说明:B项表示声音延长:C项表示总结上文:D项表示语意转折)
    21.①导致肥胖的因素(或原因)很多②肥胖和记忆是相互影响的③会记得已经吃过了(一点2分)
    22.①比喻句由本体“胃里的食物”、喻体“一团空气”和比喻词“像”构成。②“一团空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肥胖者“觉得根本没吃过什么食物”的感受,也表明了肥胖可能引起记忆衰退,从而使说理更通俗易懂。(意思答对即可)
    23.【审题立意】从楚王、孔子和老子三者比较,可以得出立意: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了看问题的高度与境界。
    从楚王的角度立意: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洒脱和风度。据此可以得出: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出豁达潇洒。
    从孔子的角度立意:作为一个思想家,“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可以得出人要有兼怀天下的理想。
    从老子角度立意: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这就是天道。据此可以从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来立意,谈怎样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注意】①材料涉及楚王、孔子、老子的三种看法,学生可以全面把握三人的思想内涵行文,也可以侧重一个人物行文。②如果侧重一个人物行文时能够比较选择、辩证分析即可。
    相关试卷

    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解析,共4页。

    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共10页。

    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北省荆荆宜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高三11月联考语文答案定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湖北省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