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说课稿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4324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大气圈说课稿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5432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说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课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说教材
必修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
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给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知道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2.理解大气成分与含量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3.知道大气圈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的主要特点、成因。
4.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地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5.能够分析逆温现象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①小组讨论法
②启发式讲授法
③学生自主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大气被木星吸引,与木星大气混合,人们通过引爆混合气体拯救了地球。混合气体之所以能被引燃,是因为木星的氢气与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混合在了一起。那么地球大气中除了含有大量氧气之外,还包含其他哪些物质呢?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
(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干洁空气中氮氧的含量达到99%,其中氮约占78%,氧约占21%,其他物质大约只占1%。其中氩约占0.934%,二氧化碳约占0.033%,水汽、尘埃等占0.033%。
大气中各成分对地球生命有着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请代表回答,后老师总结讲解)
氮: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成分,供给生命呼吸,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氩:在航空领域广泛应用。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尘埃:成云致雨必备条件。
(二)大气圈的分层
(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总结)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在平流层中还存在一个臭氧层。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对流层
厚度:8-16千米,平均12千米左右;
现象:对流显著,天气多变;
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热源:地面辐射。
平流层
厚度:40千米;
现象:大气水平运动,气流稳定;
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高;
热源: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
高层大气
特点:大气密度小,存在电离层;
直接受太阳活动影响。
知识小结: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转化为热能;
3.地表增温,然后向外辐射热量,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
4.大气增温后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一部分传到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和吸收。
教师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实际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①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减小地面辐射,提高大棚内温度)
②利用烟雾防霜冻;(增强大气逆辐射)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探究活动:
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
答案: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课后作业】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预习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与思维导图呼应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七、说教学评价
善于运用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读图能力及分析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调查能力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一般为8-16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至距离地面大约50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至距离地面大约3000千米的高空
大气密度极小
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知识拓展1,知识拓展,知识拓展3,知识拓展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回顾旧知,知识拓展,重要提醒,归纳总结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链接生活,课堂小结,当堂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