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2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展开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
2.学习和运用本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重点
3.了解杂文的特点,鉴赏和品味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4.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了解杂文的特点。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杂文的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3.本文总体上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为什么 (为什么要拿来)
是什么 (什么是拿来主义)
怎么样 (怎么拿来)
(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
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为什么要“拿来”?
闭 关 主 义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 大受其害
因为闭关、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
(2)什么是“拿来主义”?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怎样“拿来”?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逃避害怕、全盘否定、全盘接受。
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占有、挑选;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深度研读,重点突破
1.本文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式?
本文有破有立,破立结合。
从整体上看,文章的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
从文章具体的行文来看,文章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反一正,相互穿插,滴水不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1段)
(2)因果论证(1-7段)
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推论。
(3)类比论证(第3段)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比喻论证(8、9段)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5)对比论证(8、9段)
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3.文中多处运用反语,讽刺、幽默、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请举例说明。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反语,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这是对统治者的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嘲讽。
(四)学习反思,理解建构
小结本文的三个重点问题:
论证思路、论证方式、论证方法。
(五)学以致用:
本文中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和外来的文化持坚决“拿来”的态度,时代发展到今天,“拿来主义”的思想,含义依然深远,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请上网听听谭维维演唱的歌曲《给你一点颜色》 ,试着用“拿来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写成200字的议论文片断。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2 祝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a href="/yw/tb_c400185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12 祝福教案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情节,文本研习,文本延伸,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12 祝福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5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2 祝福教案</a>,共2页。
语文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获奖教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