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训练题整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时作业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时作业含答案,文件包含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docx、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基础巩固练]
1.“会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种重要政治活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会盟”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这说明当时( )
A.传统宗法分封秩序得到恢复
B.礼乐制度已经全面瓦解
C.“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
D.争霸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解析:C 根据材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会盟’仍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当时周王室政治影响力尚在,其“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故C项正确。
2.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最为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解析:B 据材料可知,尚武精神浓厚与政治局势相关,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可知,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提升军事实力是各国所需,故选B项。
3.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解析:B 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D.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解析:D 生产力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变化,变法运动顺应形势,维护新阶级利益,因此变法运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故选D项。
5.《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 )
A.中原市场繁荣 B.南北交流频繁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D.南方城市兴起
解析:A 山东定陶处于鲁西南,属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是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体现。
6.商鞅变法提出: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即强制大家庭分家独立生活。这一主张( )
A.促进了人口的发展
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农耕经济产生
D.阻碍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解析:B 材料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分异令”,此举目的是分家立户,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其中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的土地性质属于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做法也间接地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B项;分户独立经营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C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是阻碍其发展,排除
D项。
7.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学派 | 主张 |
儒家 |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
道家 |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
墨家 |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
法家 |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解析:A 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项。
8.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 )
A.学在官府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答案:B
9.对下图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
导之。”
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性恶论”“礼法并重”是荀子的观点,其从人性出发,主张通过隆礼重法实现国家大治,D项符合题意。
1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汗牛充栋。某古典文献中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记载。该文献是( )
A.《论语》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解析:D 法家主张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材料“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符合法家因时而变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故选D项;《论语》记录儒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墨子》记录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老子》记录道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1.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答案:(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意义: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采取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素养提升练]
1.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解析:A 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项正确。
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解析:A 据材料春秋时尚强调中原华夏族与诸周边蛮夷的差别,而“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华夏文化认同加强。
3.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解析:C 商鞅变法时,通过“令民为什伍”等,建立起“伍—什—里—亭—乡—县”的严密系统的地方组织结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商鞅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体系严密,管理有效,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制度瓦解,排除B项;商鞅变法严格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排除D项。
4.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 B.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 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
解析:A 由孔子的“仁”发展到孟子的“仁政”,体现了儒学由哲学思想发展为治国思想,强调了儒学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的与时俱进,故A项正确。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 |
(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古代一种 大锄) |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材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的部分主张。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思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提出为政以德。
孟子:提出“仁政”道德标准;提出“舍生取义”的思想。
庄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的本性。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倡导变法革新的思想。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
特征。
内容 | 春秋及以前 | 战国 |
治理国家 | 分权治理 | ① |
官员产生 | 贵族世袭 | ② |
地方管理 | 分封诸侯 | 设置郡县 |
(3)参照示例,先从材料三中选取任意一个观点(道家除外),然后从材料四中选择对应的史实加以印证。
学派 | 观点 | 史实 |
道家 |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
|
|
|
答案:(1)历史信息:农业上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2)①实行集权统治 ②任命官员
(3)示例:
学派:儒家。
观点: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
史实:孔子提出“仁”,即“仁者爱人”;孟子提出“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