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时作业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x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3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1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2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3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1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2页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时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时作业含答案,文件包含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x、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基础巩固练]1.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的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度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C 依据材料可知,该选官制度以是否为名门望族为选官标准,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一致,C项正确。A项是以军功为选官标准,B项以才学和品德为选官标准,D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2.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科举制(  )A.解决了考试弊端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实现了公平公正 D.促进了诗歌繁荣解析:B 材料是科举制由创立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3.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A.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B.由中正官评定人才C.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D.更加公开和公平解析:D 九品中正制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注重才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显示出更加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D项;A、B两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排除;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项错误。4.下图所示制度(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C.消除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造成了君主权力旁落解析:B 图示制度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集权,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参与决策,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缓和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消除”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最终集权于皇帝,并没有造成君主权力旁落,故D项错误。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权力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B 题干中唐高宗时允许资历低、品级低的官员行宰相权,宰相数量增多,这是分散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6.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C.皇权的不断加强 D.相权的分割牵制解析:B 唐朝决策权最后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的信息说明皇帝和宰相的权力之间存在制约关系,故B项正确。C项符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但是材料中主要论及皇权和相权的相互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相权分割的信息,故D项错误。7.《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    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枢密院解析: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由此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的是门下(省),故C项正确。8.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C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9.“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材料评述的是(  )A.两税法 B.租调制C.均田制 D.租庸调制解析:A 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的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10.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五代时期,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解释是(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解析:D 根据材料“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世家大族形成巨大的冲击,D项符合题意;等级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排除;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地位受到冲击,C项排除。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文帝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又诏:“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炀帝始建进士科。——《通典》卷十四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通典》卷十五材料三 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材料四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隋唐时期选官的主要途径及作用。(2)材料三“这一制度”的哪一突出优点使其能够“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3)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这句话的含义?答案:(1)主要途径:科举制。作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和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优点: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重大影响:为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借鉴。(3)理解: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保证和扩大了行政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办事的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等等。[素养提升练]1.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官,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D 据材料可知,由东汉察举制下“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到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 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这表明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2.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自由雇佣关系解析:C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项;“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B项与征税标准由人丁到地丁的转变无关,排除;D项材料无体现,排除。3.“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解析:A 唐朝门下省的职责是审议和封驳,故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故A项正确。4.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解析:A 据材料中“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等信息可得出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故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与两税法无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两税法只征收地税和户税,使税制得以简化,而不是更加繁复,故C项排除;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因而并不能巩固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故D项排除。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779年,日本遣唐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答案: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纲实施背景: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但是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实施效果: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建议: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