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试题含答案
展开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龙山文化
解析:D 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均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约5 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D项正确。
2.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
解析:C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存,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的最大特色是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故选C项。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解析:A 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项。
4.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
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解析:B 根据材料“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的士与广大庶民,没有国与家相辅相成的观念,为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
5.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这反映出当时( )
墓葬 名称 | 墓主 身份 | 墓道数 / 个 | 墓道长 / 米 | 面积 / 平方米 | 附属 设施 |
金村V 号墓 | 周天子 | 1 | 72 | 146 | 车马 坑2 |
固围 村M1 | 魏王 | 2 | 125 | 756 | ? |
胡庄韩 王陵 | 韩王 | 2 | ? | 954 | 24座陪 葬坑 |
邯郸二 号陵 | 赵王 | 2 | 70* | 1 600 | 陪葬坑 陪葬墓 |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
解析:D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墓葬在墓道数、墓道长,特别是墓葬面积等几个方面要比魏王、韩王、赵王逊色很多,说明随着分封制的逐渐瓦解,周天子地位衰落,而诸侯王的势力迅速壮大,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非常剧烈,故选D项;墓葬规制违背周礼,并不严整,排除A项;此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存在,而不是消亡,排除B项;题干表格中仅是涉及周天子、魏王、韩王、赵王等墓葬的规制不一致,并没有涉及贵族阶层没落的任何信息,排除C项。
6.《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颛顼、帝喾、尧、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这种观念有利于( )
A.维护宗法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文化认同 D.巩固政治联盟
解析:C 材料中“祖黄帝说”适用于中原汉族王朝及少数民族政权,这利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形成。故选C项。
7.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解析:A 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血缘贵族,而是派遣行政官员管理,这表明原本分封制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体系正在瓦解,分封制走向崩溃,A项正确。土地制度包含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及其生产关系等内容,如古代的井田制、均田制等,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及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此项无从体现,排除C项。题干仅仅提及一些诸侯派行政官员去管理地方,并未明确提及郡县制度,且春秋时仅仅出现了县和郡的形式,尚未确立系统的郡县制,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8.“商鞅变法是一个长期实践法家路线的过程。”下列思想中体现商鞅变法精神的是( )
A.“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B.“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C.“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D 据所学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因时而动,社会变革,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君主勤俭节约,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君主要是每天过着淫乱奢侈的生活,国家就会灭亡,这是墨家主张,A项错误;“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语出战国荀子,说明爱民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力的强弱,B项与材料无关;“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出自《荀子·强国》,意思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天数,而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礼法,C项错误。
9.《战国策·赵策》载:“秦以牛田,水通粮。”据此可知 ( )
A.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
C.战国时秦国已使用牛耕
D.秦国的农业技术较他国先进
解析:C 题干中“秦以牛田,水通粮”的意思是秦国用牛来耕田,用漕运的方式来运输粮食,据此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已经使用牛来耕田,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得到了使用和推广,但是“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仅是述及了秦国用牛来耕田,但是不能据此推断出牛耕最早出现在秦国,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秦国用牛来耕田,但是并没有将秦国与他国进行比较,排除D项。
10.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解析:D 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故选D项。
11.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 | 出处 |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 《史记·李斯列传》 |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 《汉书·主父偃传》 |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 《封建论》 |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 《藏书》 |
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解析:D 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故选D项。
12.《盐铁论》记载:“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材料反映了( )
A.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
B.对民生艰难充满担忧
C.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
D.中国古代经济主流政策
解析:D “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是强调耕与织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在耕织不强的情况下,工商业发展也会受挫,所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D项;《盐铁论》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排除A项;《盐铁论》反映的是经济政策,未体现担忧民生艰难,排除B项;《盐铁论》强调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农商并重,排除C项。
13.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酎金律”的出现( )
A.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维护
B.拓宽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
C.平定七国之乱
D.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货币管理
解析:A 由材料“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可知汉律对酎金有严格规定,这一举措打击了诸侯势力,有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体制,故选A项;酎金并非税收来源,排除B项;C项平定七国之乱依靠的并不是“酎金律”;酎金律并非针对货币管理,排除D项。
14.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A.军人控制政权的局面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D 东汉中期后,朝政混乱的原因主要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并不一定是军人,材料并未涉及地方,皇帝之所以不能制止朝政混乱的局面是因为年幼,而非昏庸,D项正确。
15.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
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
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解析:D 根据“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可知,东汉早期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故选D项;较完整的医疗体系建立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的医学处方书籍,没有体现重视疾病预防的信息,排除B项;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C项。
16.西汉《氾胜之书》提出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土壤耕作总原则,包括了适宜的农时季节标准、相应的耕作措施标准、施肥标准、确保及时收割等。这说明西汉( )
A.精耕细作技术在全国普遍推广
B.政府制定了规范的耕作标准原则
C.农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
D.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解析:C 《氾胜之书》提出的原则包括注重农时、耕作、施肥标准以及及时收割等,这一标准已较为完备,说明当时农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故选C项;“在全国普遍推广”的说法欠妥,排除A项;《氾胜之书》并非政府所作,排除B项;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最终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方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里耶秦简(部分) (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 文字:“迁陵洞庭郡” |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8分)
答案:(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2分)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方升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4分)
(2)历史意义:秦统一后,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国家统一。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4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2分)
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4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4分)
(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4分)
(3)历史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4分)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4分)
(3)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秦汉地方制度建设的认识。(4分)
答案:(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2分)措施:采用郡国并行制。(2分)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统治。(4分)
(3)认识: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希望巩固西汉统治,但最后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2分)
20.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历朝遗迹文物。
(1)依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基本主张。(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秦朝防止地方割据的主要措施。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论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1)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宣扬君权至上或中央集权);以法治国;赏罚分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
(2)主要措施:①君主集权(或者皇帝制,或者皇帝任免地方官员);②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度或郡县制度);③统一车轨;④统一文字;⑤统一货币;⑥统一度量衡;⑦颁行法律;⑧编制户籍;⑨异地安置六国贵族豪强;⑩整顿社会风俗;等等。(4分)
(3)积极作用:①玉玺是皇帝至高权力的象征,中央集权是古代中国以皇帝为核心的地方服从中央的国家治理体制,有利于自上而下推行和落实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②开凿运河,修筑水利工程等,体现中央集权国家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能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建设以及救济赈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③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订天文、历法,如元《授时历》,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