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二单元练习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第1页
    第二单元练习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第2页
    第二单元练习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二单元练习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练习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共7页。
    七上第二单元检测卷1.古诗文默写(11分)(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3)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                  ,影入平羌江水流。                                   (5)遥怜故园菊,                  。(岑参《                        》)(6)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11分)分qí(   )  时(   )    憔悴(   )      jué别(   )告(   )   斜(   )      (   )徊    (   )告Fān (   )   来fù(    )去   (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底蕴    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乙】(分享    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1)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2)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6题。(11分)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分)A.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B.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C.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D. 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4分)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从蕴含哲理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23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 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7.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4分) (1)俄而雪 (          )     (2)撒盐空中可拟(           )(3)与诸小儿游(          )  (4)戎不动(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9.下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0.《咏雪》“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11.【甲】文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4分)                                                                                   12.【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4分)                                                                                               (三)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8分)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13.“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父亲要我背书的?为什么“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2分)                                                                                 14.我背完了书,大家都为我高兴,而我的心情是怎样的?(3分)                                                                                   15.选文主要表现怎样主题?(3分)                                                                                    (四)结合《秋天的怀念》课文内容,回答问题。(20分)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6.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3分):                              1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找出一处,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春天是一点一点花开的》片段,回答问题。(12分)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①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噼啪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异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④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失了魂儿。⑤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⑥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来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⑦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23.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展现春天来临的过程。请你把第②段中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2分)嫣红                       雪白24.下面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像一颗颗爆竹,僻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25.选文开头写杭州西湖的梅花有什么作用?(3分)  26.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理由。(4分)     答案: 3.(1)内涵   分享  (2)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标,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4. D5.思念故乡。(3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分)6.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也说明了旧事物中蕴含新事物的道理。7.(1) 骤 ( 急 )(2) 差(大体 )(3)尝(曾经 )(4) 唯(只、只是)8.(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飘起(2)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此(这),必(一定);意思顺1分)9.A10.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11.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华。12.【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2分);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1分)。【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意思到就给2分)13.在我高兴地准备和家里人去参加“五猖会”(迎神赛会)时,父亲却突然叫住我背书给他听。(2分)如果我背不出,戏就不能看了,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失落了。(2分)14.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15.蕴含着对封建教育不动声色的批判,从文中看,作者对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却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16、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17、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18、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19、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20、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21、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22、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23.橘黄  鹅黄【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作答此题时,注意提取第②段中霜花顧色变化的词语即可。“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撒向了这里。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为雪白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据此可以提炼作答。2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粉红的、雪白的梅花”比喻为“一颗颗爆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杭州地区立春时节梅花盛开的景象。【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由这句话把梅花比作爆竹可知,修辞手法是比喻。答题公式一般为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25.对比.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下文“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可知,开头写杭州梅花盛开的景象是为了与下文北方春天的姗姗来迟形成对比,一是为引出下文写北方春天的内容做铺垫,二是通过对比,突出了北方春天顽强抗争的精神。26.运用比喻,把春到来的过程比作化雪的漫长过程,突出过程的漫长、曲折、艰难,也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鹜、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文章题目通常有概括主要事件、点明中心、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题目中“一点一点化开”把春天到来的过程比作化雪,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题目生动形象,同时写出了北方春天过程漫长、曲折、艰难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它沉着果敢、心无旁鹜、顽强抗争的品质,点明了本文中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