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课时学案
展开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学习目标导航
课程目标展示 | 素养目标达成 |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 3.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和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点。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胶体的性质,能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概括。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认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
学习任务1 探究物质的分类方法
NO.1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物质的组成
微思考:有多少种元素就有多少种单质,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不对,单质一定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2.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标准
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
例如以下物质:
a.NaCl b.HCl c.CaCl2 d.CuO e.H2O f.Fe2O3
①依据通常状况下物质的存在状态对物质进行分类,固体是acdf,液体是e,气体是b。
②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氯化物是abc,氧化物:def。
(2)树状分类法
下图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形象地称为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由于所依据分类标准单一,因此深刻但不全面。
(3)交叉分类法
如:在物质及其所属类别之间连线:
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全面但条理不够清晰。
(4)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
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微思考1:初中化学中,我们熟悉的CaO、Fe2O3、CuO从组成上看属于哪一类物质?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示:属于金属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微思考2:碳能形成CO、CO2两种氧化物,回顾CO2的化学性质,从性质上判断CO2属于哪类氧化物?CO与CO2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是否属于同一类物质?
提示:CO2属于酸性氧化物;两者化学性质不相同;两者都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O2属于酸性氧化物,CO不能与碱反应,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NO.2 互动探究·提升能力
探究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用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生产硫酸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问题1:根据学过的分类知识将以上材料中涉及的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其中涉及的氧化物按组成和性质两种分类标准进行再分类。在此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分类方法?
提示:
用到了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合理即可)
问题2:S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大气污染物,实验室做二氧化硫相关实验时,可以用什么试剂吸收尾气?试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提示:它属于酸性氧化物,可用NaOH溶液吸收;相关化学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问题3:通过以上分析,你能说出对物质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吗?
提示:科学的分类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人们分门别类地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同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
物质分类的注意事项
1.同素异形体的“同”“异”的含义:①“同”指元素相同;②“异”指形成的单质不同,结构不同,性质有差异。
2.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不同的分类,因此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就不会有正确的分类。如把物质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就是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的错误。
3.注意概念间的“并列”与“包含”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酸与碱、盐等是并列关系;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之间是依次包含关系。
[凝练素养]通过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并对物质进行分类,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NO.3 应用体验·形成素养
题点一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酸根中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解析: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硫酸)不一定是氧化物;纯净物可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不一定是单质;无氧酸的酸根不含氧元素。
2.某气体经过检验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气体是( D )
A.一种单质
B.一种化合物
C.单质与化合物的混合物
D.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解析: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单质(如O2),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
题点二 物质的分类
3.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解析: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A错误;氧化物是一种化合物,但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两者属于包含关系,B正确;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C错误;化合反应中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部分不是,两者属于交叉关系,D错误。
4.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 )
选 项 | 碱 | 酸 | 盐 | 碱性 氧化物 | 酸性 氧化物 |
A | KOH | HNO3 | CaCO3 | CaO | SO2 |
B | NaOH | HCl | NaHSO4 | CuO | CO |
C | Cu2(OH)2CO3 | CH3COOH | CaF2 | CO | SO2 |
D | Na2CO3 | H2SO4 | NaOH | SO2 | CO2 |
解析:一氧化碳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碱式碳酸铜和碳酸钠不是碱,是盐;氢氧化钠是碱,不是盐。
5.下列关于氧化物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①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酸性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③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④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⑤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故①正确;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为不成盐氧化物,故②错误;碱性氧化物是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故③正确;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和HCl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还生成O2,但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故④错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NO2不是酸性氧化物,故⑤错误。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之间的对应
关系:
[凝练素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物质分类的方法理解物质性质,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学习任务2 探究混合物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
NO.1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概念:化学上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
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如CuSO4溶液和碘酒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 分散质 | 分散剂 |
CuSO4溶液 | CuSO4 | 水 |
碘酒 | I2 | 酒精 |
(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①按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共有 9种分散系。
②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③胶体的分类:按照分散剂不同,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微思考1: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物质如空气、自来水、白酒、有色玻璃、雨后地上的泥水等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它们在外观、稳定性等方面有什么差异?
提示:都是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白酒、有色玻璃等均一、稳定、透明,泥水没有均一、稳定、透明的特点。
微思考2:烟和雾都是常见的胶体,在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上,它们有何异同?
提示:烟的分散剂是气体(空气),分散质是固体小颗粒;雾的分散剂是气体(空气),分散质是小液滴。
2.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1-1]
(1)制备实验:在100 mL小烧杯中加入4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微点拨:(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几个常见的错误:a.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b.加热时间过长或搅拌;c.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2)单个分子达到胶体粒子大小的物质可直接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因此胶体形成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胶体的性质、应用
NO.2 互动探究·提升能力
探究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胶体的制备及性质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按课本P8[实验1-1](如图1)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实验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至过量(如图2),得到红褐色沉淀。
问题1:他们应如何验证实验1是否制得了氢氧化铁胶体?实验2中红褐色沉淀是什么?两种分散系的分散质粒子有何异同?
提示:可以用一束光照射所获得的液体,观察是否有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的为胶体;实验2中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沉淀;两种分散系成分相同,但分散质氢氧化铁聚集的程度不同,微粒直径不同。
问题2:为证明问题1中的结论,继续进行如下操作:
①将部分混合了泥水的氢氧化铁胶体小心过滤(如图3),用激光笔照射滤液,记录现象一,证明结论正确;
②将实验2试管静置,用激光笔照射靠近沉淀的上层清液(如图4),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③向实验1剩余氢氧化铁胶体和实验2的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稀硫酸,发现烧杯中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得到黄色溶液;试管中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①中的现象一是什么?
提示:用激光笔照射滤液,滤液中能看到一条光亮的
“通路”。
问题3:综合以上实验结果,你对胶体的制备和性质有什么新的认识?溶液、浊液、胶体三类并列的分散系,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提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胶体制备就是将直径1~100 nm 的粒子作为分散质分散在分散剂中获得分散系,若聚集程度过大则得到浊液,通过某些操作可以使胶粒进一步聚集形成沉淀,这一变化是物理变化,其化学性质不变。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不同。
1.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 溶液 | 胶体 | 浊液 |
分散质粒子种类 | 分子、离子 | 较多微粒集合体或大分子 | 大量分子集合体(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 |
分散质粒子直径 | 小于1 nm | 1~100 nm | 大于 100 nm |
外部 特征 | 均一、透明、稳定 | 均一、透明、较稳定 | 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 |
能否透 过滤纸 | 能 | 能 | 不能 |
鉴别 方法 | 无丁达尔效应 | 有丁达尔效应 | 静置分层 |
实例 | 碘酒、蔗糖溶液、盐酸、酒精溶液 | 豆浆、云、雾、烟、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 泥浆、油水混合物、氢氧化铁的悬浊液 |
2.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不能透过滤纸,因此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浊液。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如动物肠衣、鸡蛋壳膜等)而小分子、离子能够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凝练素养]通过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胶体的性质,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归纳、概括三类分散系的异同,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NO.3 应用体验·形成素养
题点一 三类分散系的区分
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A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D.豆浆
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故选A。
2.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A )
A.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得到的无色溶液
解析:分散系中最不稳定的是浊液。A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氢氧化铜浊液;B项,得到氯化钠溶液;C项,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项,得到碳酸钠溶液;故选A。
题点二 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3.下列事实中,与胶体有关的是( B )
A.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B.一束可见光射入鸡蛋清液体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C.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浑浊
D.利用活性炭净水
解析:A项,植物油倒入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B项,鸡蛋清液体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C项,形成碳酸钙的悬浊液;D项,活性炭净水利用了其吸附性。
4.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是由直径为纳米量级(1~10 nm之间)的磁性固体颗粒、基载液以及界面活性剂三者混合而成的分散系,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下列关于纳米Fe3O4磁流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纳米Fe3O4属于胶体
B.磁流体中分散质粒子能通过滤纸
C.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该磁流体时会出现光亮的“通路”
D.纳米Fe3O4磁流体比较稳定
解析:磁性固体颗粒直径为纳米量级(1到10 nm之间),因此磁流体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纳米Fe3O4为其分散质。
1.误以为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其实不然,也可能是混合物,比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
2.误以为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其实不然,物质可能由原子、离子、分子等构成,如NaCl由离子构成,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3.误以为硝酸、硫酸、盐酸都是纯净物,胆矾(CuSO4·5H2O)等结晶水合物是混合物。其实不然,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混合物,胆矾是纯净物。
4.误以为胶体粒子一定是很多分子的集合体。其实不然,胶粒有的是粒子聚集成的,有些有机物大分子形成的胶体,可能1个分子就是1个胶粒,如淀粉分子、蛋白质分子等。
5.误以为氢氧化铁胶体与氢氧化铁沉淀的化学性质不同。其实不然,两者只是粒子聚集程度不同导致粒子直径不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填空。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种消毒剂被广泛使用,为抗疫提供了化学力量。其中家庭最常用的是“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84”消毒液一般通过Cl2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制得,主要成分为NaCl和NaClO,次氯酸钠(NaClO)是消毒液的主要成分,通过与空气中的CO2缓慢反应而生成HClO,其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医用酒精(75%的酒精)的主要成分是C2H5OH,可以用于人体的消毒。
(1)上述短文提到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名称),属于酸的是 (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碱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
(2)按照组成对物质进行树状分类,按照包含关系,C2H5OH依次属于 。
解析:(2)乙醇(C2H5OH)属于有机化合物,按照树状分类,有机物属于化合物,化合物属于纯净物。
答案:(1)“84”消毒液、医用酒精 HClO NaOH CO2 NaClO、NaCl Cl2
(2)纯净物、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课时作业巩固
选题表
考查点 | 合格考 | 等级考 |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1,2 | 6,7,11 |
分散系和胶体 | 3,4 | 8,10 |
综合应用 | 5 | 9 |
合格考题组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元素的存在形态只有两种:化合态和游离态
B.我们平时生活中出现的“加碘食盐”“增铁酱油”等商品,这里的碘、铁应理解为元素
C.同一元素,呈化合态时其化合价一定比游离态时高
D.屠呦呦因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属于有机物
解析:同一元素,呈化合态时其化合价不一定比游离态时高,如HCl中Cl为-1价,比游离态时低。
2.科研团队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N4属于一种新型化合物
B.N4转化为N2属于物理变化
C.N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D.N4与N2互为同素异形体
解析:N4是一种单质,与N2互为同素异形体,两者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N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
3.下列按溶液、浊液、胶体的顺序排列的是( B )
A.食盐水、牛奶、豆浆
B.碘酒、泥水、血液
C.白糖水、食盐水、茶叶水
D.Ca(OH)2悬浊液、澄清石灰水、石灰浆
解析:A项,牛奶属于胶体;C项,食盐水属于溶液,茶叶水是溶液;D项,Ca(OH)2悬浊液、石灰浆属于浊液,澄清石灰水属于溶液。
4.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D )
A.都呈黄色、透明
B.分散质微粒相同
C.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都较稳定,密封静置不会产生沉淀
解析:FeCl3溶液呈黄色,分散质是FeCl3,Fe(OH)3胶体呈红褐色,分散质是Fe(OH)3胶粒;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和胶体都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密封静置也不会产生沉淀;故选D。
5.物质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如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 。
(2)人体胃液中含有胃酸(0.2%~0.4%的盐酸),起杀菌、帮助消化等作用,但胃酸的量不能过多或过少,它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胃酸过多时就会出现“吐酸水”“烧心”“胃部隐隐作痛”等症状。目前市场上的抗酸药主要有:①吸收性抗酸药,如NaHCO3等;②非吸收性抗酸药,如CaCO3、MgO等。
物质类别 | 酸 | 碱 | 盐 | 氧化物 | 氢化物 |
化学式 |
|
|
|
|
|
①将上述所举抗酸药填入上表对应类别。
②写出CaCO3与胃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 。
答案:(1)树状分类法
(2)①
物质类别 | 酸 | 碱 | 盐 | 氧化物 | 氢化物 |
化学式 |
|
| NaHCO3、 CaCO3 | MgO |
|
②CaCO3+2HClCaCl2+H2O+CO2↑
(3)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
等级考题组
6.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SO2、C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烧碱、纯净矿泉水、盐酸都是混合物
C.胆矾、冰水混合物、四氧化三铁都是纯净物
D.CH3COOH、Cu2(OH)2CO3、Na2CO3分别属于酸、碱、盐
解析:SO2、CO2为酸性氧化物,CO为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矿泉水是含有多种矿物质的饮用水,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因此纯净矿泉水、盐酸都是混合物,烧碱为NaOH,是纯净物,故B错误;胆矾、冰水混合物、四氧化三铁都是纯净物,故C正确;所有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属于碱,Cu2(OH)2CO3含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属于碱式盐,故D错误。
7.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满足如图所示阴影部分关系的是( B )
选项 | ① | ② | ③ | ④ |
A | NaCl | K2SO4 | KCl | (NH4)2SO4 |
B | Na2SO4 | K2SO4 | KCl | NH4Cl |
C | NaCl | K2SO4 | KCl | NH4Cl |
D | Na2SO4 | K2SO4 | KCl | (NH4)2SO4 |
解析:①中的盐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硫酸盐,可排除A、C两项,④中的盐既属于铵盐又属于盐酸盐,排除D项,故选B。
8.下列不属于胶体的是( D )
A.淀粉在水里形成的透明液体
B.氧化钴(CoO)分散在普通玻璃里形成的蓝色玻璃
C.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得到的分散系
D.将0.1 g蔗糖加到10 mL蒸馏水中,振荡后形成的无色液体
解析:淀粉在水里形成的淀粉溶液、氧化钴(CoO)分散在普通玻璃里形成的蓝色玻璃、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 nm,都属于胶体;蔗糖为小分子,将0.1 g蔗糖加到10 mL蒸馏水中,振荡后形成的无色液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属于溶液。
9.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B.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C.Y中产生的气体为CO2
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X是氯化铁溶液,分散质是氯化铁,Z是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是氢氧化铁胶粒,故A错误。
10.(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填字母)。
A.能全部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2)某同学欲探究河流中的泥沙是否能形成胶体,将泥沙加入水中充分混合,静置,过滤,获得上层清液,鉴别是不是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 。
(3)如图所示是在实验室中进行Fe(OH)3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原因是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说明)。
(4)欲在树林中观察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 ,理由是 。
(5)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请设计一个你认为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
。
解析:(3)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空气,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4)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5)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AB (2)用一束可见光照射液体,从侧面看到液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为胶体 (3)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束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4)清晨 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5)打开装有热水的暖瓶,用一束光照射升腾的水汽即可
11.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
(2)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生石灰还可以跟酸及酸性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作干燥剂?为什么?
。
解析:(1)关于CaO的类别,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答案,例如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又因为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是钙元素,因此还是金属氧化物,同时也是一种碱性氧化物等。
(2)生石灰吸水并能和水反应生成Ca(OH)2,因此生石灰可以作干燥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CaO是碱性氧化物,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aCl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CaO+2HClCaCl2+H2O。
(4)由于生石灰吸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若生石灰完全反应,则固体不再具有干燥作用,故小纸袋中的物质不能长期作干燥剂。
答案:(1)化合物、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答案合理即可)
(2)CaO+H2OCa(OH)2
(3)CaO+2HClCaCl2+H2O
(4)不能,因为生石灰全部变为Ca(OH)2后,小纸袋中的物质就不能再起到干燥作用
命题解密与解题指导
情境解读:本题以新冠病毒防控为背景,以常用的两种家用消毒剂为素材,着重考查物质的分类标准、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素养立意:通过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认同化学为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促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发展。
思维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