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苏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PPT全套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课时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课时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pptx、第三单元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pptx、第二单元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pptx、第2课时硫酸的工业制备和浓硫酸的性质pptx、专题整合ppt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 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学习目标知识分点突破学业质量测评知识分点突破知识点一 自然界中的硫循环基础梳理1.硫元素的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生物体内以及大气与水体中都含有硫元素。2.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1)硫元素由矿物进入大气硫黄矿、硫铁矿和煤等都含有硫元素,这些矿物通过风化分解、燃烧、火山爆发等方式释放出SO2、H2S等气体进入大气。(2)硫元素由大气进入水体、土壤等大气中的SO2、H2S等气体,有些转化为亚硫酸盐、硫酸盐溶入河流或海洋,还有些被土壤中的硫化细菌吸收。(3)硫元素在大气、动植物、土壤水体中的循环大气中的SO2还可以被某些植物吸收,水体中的硫化合物可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硫元素可随食物链从植物传递到动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和动物的尸体、粪便等经细菌分解,其中的硫元素又转移到土壤、水体和大气中。提示:S元素从0价变为+4价的二氧化硫,从+4价的二氧化硫变为+6价的硫酸根离子,S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名师点拨1.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涉及的反应既有氧化还原反应也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2.氧气和水在硫的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3.硫的循环参与对象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矿物等多类物质。1.硫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森林火灾会产生SO2B.氢、氧两种元素均参与硫的循环C.工厂产生的烟气应经脱硫处理后再排放D.硫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中,不会涉及非氧化还原反应题组例练D(以下选择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火山喷发、森林火灾都会产生SO2,故A正确;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的腐败会产生H2S,H2S燃烧产生SO2,所以氢、氧两种元素参与硫的循环,故B正确;工厂产生的烟气应经脱硫处理后再排放,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生成,进而减少酸雨的形成,故C正确;二氧化硫转化为亚硫酸,三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硫酸与矿物作用生成硫酸盐等都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正确。2.硫是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硫循环(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A.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促进了硫的循环B.硫循环中硫的化合物均为无机物C.上述硫循环中硫元素可被氧化或被还原D.烧煤时加石灰石,可减少酸雨及温室气体的排放AC 解析:硫酸盐和亚硫酸盐等在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作用下缓慢转化成植物中的R1—S—R2,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促进了硫的循环,故A正确;硫循环中硫的化合物有含硫的有机物,不全是无机物,故B错误;含硫杆菌及好氧/厌氧菌将硫酸盐、亚硫酸盐等中硫还原成R1—S—R2,硫循环中硫元素有时被氧化,有时被还原,故C正确;烧煤时加石灰石,可减少SO2的排放,但生成二氧化碳,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故D错误。知识点二 酸雨及其防治基础梳理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1)酸雨:pH< 的降水被称为酸雨。(2)形成原因:含硫 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 的生产等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5.6化石燃料硫酸2.酸雨的危害(1)酸化湖泊,危害水生生物。(2)酸化土壤,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生长。(3)腐蚀建筑物。3.酸雨的防治(1)消除污染源,研究开发 (如太阳能、核能、氢能等)。(2)对含硫燃料预先进行 处理,以降低SO2的排放。(3)对含SO2废气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新能源脱硫名师点拨工业吸收SO2废气的常见方法题组例练1.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光化学过程,在清洁空气、污染空气中形成硫酸型酸雨的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涉及的变化均为氧化还原反应B.光照是酸雨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C.污染指数越高形成酸雨的速率越快D.优化能源结构能有效遏制酸雨污染A 解析:SO2变为激发态SO2,没有化合价变化,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不正确;结合图中信息知产生激发态SO2和OH自由基需要光照条件,B正确;途径Ⅱ的速率大于途径Ⅰ,C正确;使用化石燃料将产生SO2,进而产生酸雨,如果对化石燃料优化处理,能有效遏制酸雨污染,D正确。答案:(1)SO2 SO3(2)ab2.形成酸雨的原理之一可简示为回答下列问题:(1)A物质的化学式为 ,B物质的化学式为 。 (2)洗涤含SO2的烟气,以下物质可作洗涤剂的是 (填字母)。 a.Ca(OH)2 b.Na2CO3 c.CaCl2 d.NaHSO3(3)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在钠碱循环法中,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4)某有色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SO2,先用石灰浆吸收SO2,然后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将产物继续氧化成石膏(CaSO4·2H2O)。写出有关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 知识点三 空气质量评价基础梳理1.空气质量指数(AQI)根据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浓度计算出来的数值。空气质量指数越小,表明空气质量越好,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就越小。2.空气质量指数的确定(1)每日定时测定该地区空气中 的浓度。(2)将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换算成它们的 。(3)选取指数 的污染物为首要污染物, 的质量指数即为该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3.雾霾的产生大量极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悬浮在空中,这些颗粒物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雾滴,使空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我们把这种空气混浊现象叫作雾霾。各种污染物质量指数最大首要污染物名师点拨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1.改善大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2.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1)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及治理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的措施a.改善燃煤质量,降低含硫量。可采用的方法是在煤中加入石灰石作脱硫剂,降低SO2的排放或者对煤进行洗选加工,降低含硫量。(3)解决悬浮颗粒物污染的措施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悬浮颗粒物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盐,若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影响空气的质量。减少悬浮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静电除尘。题组例练1.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属于大气污染物B.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C.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D 解析: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等,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A错误;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雨,B错误;酸雨是由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引起的,二氧化碳不会引起酸雨,C错误;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关系,D正确。解析:加高工厂的烟囱,使烟尘和废气远离地表,不能改变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A错误。2.冬季,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和生活节奏。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启动的“蓝天工程”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利于“蓝天工程”建设的是( )A.加高工厂的烟囱,使烟尘和废气远离地表B.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C.研制新型高效可充电电池,发展纯电动汽车D.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例如太阳能)替代化石燃料A 学业质量测评人们认识和应用物质常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物质的类别认识该物质可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二是从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分析该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很多,现有H2SO4、H2SO3、SO2、Na2SO3、BaSO4、CuSO4、Na2SO4这7种常见的含硫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1)H2SO3转化为硫酸是酸雨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解析:(1)H2SO3与空气中的O2发生反应生成H2SO4。答案:(2)无明显现象(无现象也可) 有红色物质析出(2)常温下,将铁棒置于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课本上解释为发生了钝化,但有人认为未发生反应。为验证此过程,某同学经过思考,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经浓硫酸处理过的铁棒洗净后置于CuSO4溶液中,若铁棒表面 ,则发生了钝化;若铁棒表面 ,则未发生反应。 (3)Na2SO3吸收法是治理SO2污染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减少SO2的污染并变废为宝。若在一定条件下用CO还原SO2得到单质硫的方法来除去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3)Na2SO3溶液与SO2气体反应生成NaHSO3。测试解读:测试宗旨——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给定的情境,通过对硫的化合物性质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不同价态的硫在转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测试类别——学业质量水平(1)问:学业质量水平1(2)问:学业质量水平2(3)问:学业质量水平2(4)问:学业质量水平3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