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4.望海潮扬州慢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望海潮扬州慢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柳永在其都市词中,最爱描写汴京的民俗,正月十五的元宵、三月的寒食清明、七月初七的乞巧、九月九日的登高等, ,这些民俗在其都市风情词中都得到了生动再现。
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在这狂欢的海洋中,青年男女抛开了平日的 ,寻找自由的爱情。柳永在《迎新春》这首词中,不仅描写了元宵节时千门万户的华灯、绵延十里的绛树、 的鼓声等,还特别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种种“奇遇”。这些美丽的“奇遇”,让元宵的夜晚“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对传统士大夫而言,他们虽然享受着都市生活的繁华,但很少关注世俗生活。所以,在传统士大夫的笔下,( )。而柳永的都市词第一次出色绘制了城市民俗图卷, 地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柳永的都市词已经不仅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其所处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堪称词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一而足 清规戒律 响彻云霄 淋漓尽致
B.层出不穷 清规戒律 不绝如缕 酣畅淋漓
C.层出不穷 金科玉律 不绝如缕 淋漓尽致
D.不一而足 金科玉律 响彻云霄 酣畅淋漓
答案:A
解析: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语句是说民俗很多,所以应选“不一而足”。清规戒律: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等。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句中是针对具体场景的具体行为,选“清规戒律”更恰当。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前者通常用来形容声音细微悠长,后者则可形容各种声音洪亮。句中用来形容鼓声,应选“响彻云霄”。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舒畅和痛快,也指文艺作品中抒发感情很充分。“淋漓尽致”侧重于意思的表达,“酣畅淋漓”侧重于感情的宣泄。根据“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的语境,应选“淋漓尽致”。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B.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之夜,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C.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不仅是万民赏灯的佳节之夜,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D.元宵节始于汉代,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观灯活动鼎盛一时。元宵夜除了是万民赏灯的佳节,还是少男少女们的追求爱情之夜。
答案:C
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成分残缺,应删除“由于”或“使”;二是“元宵夜……是……佳节”搭配不当,属于主宾不搭配。A项,“元宵夜……是……佳节”搭配不当;B项,“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使观灯活动鼎盛一时”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D项,“元宵夜……是……佳节”搭配不当;只有C项消除了这两处语病。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关注文人高品位精神生活的作品很多
B.他们侧重于写关注文人高品位精神生活的作品
C.他们很少写关于世俗生活的作品
D.记载都市风情的作品寥寥无几
答案:D
解析:由括号前的“在传统士大夫的笔下”可知括号中所填句的主语不能是“他们”,据此排除B、C两项;由括号后的“而柳永的都市词第一次出色绘制了城市民俗图卷”可判断D项与上下句衔接。
4.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30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食文化之于城市已经越来越重要,展示自身的美食文化,使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扬州美食是扬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扬州包子、扬州炒饭、扬州狮子头,早已成为世人心中扬州的名片。以美食为媒,扬州不断结交天下朋友,而如今“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将进一步助推扬州旅游文化名城发展。展望未来,扬州将擦亮“美食”金字招牌,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合作,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
参考答案:扬州美食体现扬州文化自信,助推扬州发展。
解析:结合“美食文化之于城市已经越来越重要,展示自身的美食文化,使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扬州美食是扬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扬州将擦亮‘美食’金字招牌,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合作,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分析,材料主要讲美食文化对于城市的影响,然后举例,从扬州市的美食方面入手,分析影响。不仅体现扬州文化的自信,更是助推了扬州城市的发展。
5.依据《望海潮》描写的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为当时的杭州写一段导游词。
答案: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杭州自古繁华。这里有烟柳画桥、高树江涛,人烟阜盛,珠玑罗绮,灿烂辉煌。这里更有清幽秀美的西湖,像一位柔情似水的美人,水平如镜的湖面是她滑嫩如洗的肌肤;那荡漾的微波,是她回眸一笑的千姿百媚;清澈见底的湖水如她碧眸,微风拂过是她的罗裙在飘舞旋举;夹岸的柳树,枝摇叶动,似妙龄少女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舞动一支《霓裳羽衣曲》。美丽的杭州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望海潮》的内容为当时的杭州写一段导游词。导游词要概述《望海潮》中描写的景象,语言要亲切。介绍时应重点抓住杭州的历史、地理位置和繁华的场景扩展。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柳永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伎们。
B.词人很注意上下片之间和意象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答案:A
解析:本词中,词人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词。
7.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淡黄柳①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惇绍熙二年(1191),词人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
8.下列关于本词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具体的图画,更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答案:B
解析:A项,“都是客中凄凉”错误。《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该句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C项,“占尽春色”错误,结合“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可知,“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对春景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D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错误,结合序言部分“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和注解①可知,词人的“感时伤春之情”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际遇所带来的。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参考答案:①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要注意题干“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提示,分析景中之情。依据“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和序言中的“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可知,词人以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寄托词人对家国之痛的哀叹;依据“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知,词人看尽柳色的美好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故“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寄寓着词人客居异乡的愁绪;依据“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可知,词人异乡逢寒食,唯怕花落春去,要携酒赏梨花,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伫倚危楼风细细”叙事,交代抒情主人公长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为下文所见所感作了铺垫。
B.上片后四句从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伫倚”的时间之久,愁绪之广,孤独之深。
C.下片写主人公借酒消愁,苦中求乐,但无论是酒还是歌都是无味的,说明词人对放纵自我、享受当下的否定。
D.上片借景抒情,下片直抒胸臆,都给人一种情思缠绵之感,最后两句使全词感情达到高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答案:C
解析:“说明词人对放纵自我、享受当下的否定”错,此处不论是“拟把疏狂图一醉”还是“对酒当歌”都是词人想要借酒和歌抒发自己的愁绪和思人的感情。
11.试分析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孤独寂寞之感。“无言谁会凭栏意”,表现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②春愁。“黯黯”“草色”两句把自己的愁绪形象地描绘出来,芳草萋萋,愁绪无边。③怀人。最后两句直接表达自己因为思念“伊人”而变得憔悴、消瘦。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①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②,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笼纱:即纱笼,蒙纱的灯笼。②呵殿:前呵后殿,谓显贵出行,随从者前呼后拥。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的三、四句,笔锋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B.“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写出词人的愉悦之情。
C.开头与结尾形成对比,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走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D.全词着眼点不在写灯节的繁华热闹和节日之乐,而在抒身世之感慨。
答案:B
解析:“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写出词人的愉悦之情”错误,花灯满市,月光映照衣服,景色宜人,词中是以乐景衬哀情。
13.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白头”句写自身年岁渐老之寥落,有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的惆怅之情。②“只有乘肩小女随”写词人观灯,唯有小女相随,与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的情形形成反差,抒写穷困自乐之意,借以解嘲,亦含激愤。③“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词人由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起少年时的情事,有风光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