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2县委书记的榜样__焦裕禄课后集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53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2县委书记的榜样__焦裕禄课后集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53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3.2县委书记的榜样__焦裕禄课后集训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453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统编版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时作业
展开【基础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 )。____________的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____________的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 900 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____________。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____________的大国气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出其右 酣畅淋漓 娓娓道来生机盎然
B.登峰造极 淋漓尽致 娓娓道来生生不息
C.登峰造极 酣畅淋漓 侃侃而谈生生不息
D.无出其右 淋漓尽致 侃侃而谈生机盎然
【答案】B 【解析】无出其右:没有人能超过他。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语境是对宋画、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评价,应选“登峰造极”,排除A、D。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语境强调“青绿”特点的表达展现,应选“淋漓尽致”,排除C。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强调舞蹈生动地演绎画卷,故选“娓娓道来”。生生不息:事物不断地发展、产生。生机盎然: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联系前文语境“有无相生”,应选“生生不息”。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B.画中绿水隐现,青峰叠嶂;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隐入画中,利落甩袖
C.画中绿水隐现,青峰叠嶂;舞者眉眼锋利,发髻高耸;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D.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眉眼锋利,发髻高耸;隐入画中,利落甩袖
【答案】A 【解析】对应“青绿”,先说“青峰”,再说“绿水”;按照观察顺序,先说“发髻”,再说“眉眼”;按照逻辑顺序,先说“利落甩袖”,再说“隐入画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只此青绿》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或: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被激活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种草可以轻轻拔起,而且散发一种芳香;有一种叫作咸草的,株矮、茎红,顽固地盘锚在一起,但根底很浅,一动手就可以除掉;还有一种无名草,无叶无花,在黑暗的地下蔓延一两丈远,人们不知道,此草专以谷物蔬菜为敌。最麻烦的是爬地虎,开着单瓣的、菊黄的花朵,楚楚可怜,蔓延又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就断了。留下残根,寸把长的根子,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用铁锹深深地掘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此就难以消灭它。
我们活在世上,时常碰到这种草。除草要趁朝露未晞之时,被露水催醒的草儿迎着镰刀嚓嚓而倒。为了一举消灭这种草,可以使用俗称“大砍刀”的长柄大铲镰;顺着一段嚓嚓砍去。梅雨季节,草沾在镰锋上,要是临近立夏,一小时就干枯了。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用心,还是可以制伏的。最可怕的是秋草。生长期短的秋草,种子散落、发芽,小小的就能开花、结籽。那种速度,从草花的角度看就像泪珠。然而,一有疏忽就落籽入地。一旦草籽落地,就很难清除。在田地里走走,有时可以看到土地整齐的耕地,杂草茂密,庄稼不多。去年秋,因为不幸生病,家中田地上的秋草未能铲除。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田里的草各色各样 ②仔细地捡出须根 ③虽说夏草生长迅猛(或:虽说这些草生长迅猛)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楚楚可怜的爬地虎最麻烦,开着单瓣的、菊黄的花朵,不断蔓延,线一般的蔓子,用手一拽就断了。留下的残根,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原文与改后哪个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原文更好。①原文“楚楚可怜”单独成句,突出强调爬地虎外表的弱小,与下文强大的残根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②原文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蔓延又蔓延”,突出强调爬地虎生命力的旺盛,与下文“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更加呼应、协调。③原文描写更加细致,用“寸把长的根子”对留下的残根进行描写,与下文“不过十日就发成一片草”形成对比,突出强调爬地虎生长迅猛,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爬地虎的麻烦所在。(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的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或作为网络状不断变化,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如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等物产,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
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年,道士王圆策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6万余卷。这些文献以佛教典籍为主,还有道教、景教和摩尼教典籍。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
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多是后代修前代的历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退田包括老退、剩退、婚退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至于授田的数量与均田令的规定不一致,一方面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情况不同;另一方面是制度规定与实际执行的问题,即令文的规定是最高的限额,不是一定要达到的数额。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
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 1 700余米来的石窟群。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趋于繁荣。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敦煌落地生根。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所以,在敦煌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其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傅是敦煌本地的,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
材料二:
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与其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北方,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C.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有所不同。
D.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在壁画中见到。
【答案】C 【解析】A.以偏概全,原文是说通过敦煌文献,“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B.偷换概念,原文是说“在汉唐时期的千余年里”。D.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
B.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
C.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
D.很多史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答案】A 【解析】原文是说“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敦煌文献具有不可替代学术价值的一项是( )
A.敦煌文献未经后世加工改造,是原始文献。
B.敦煌文献在研究全国文化时具有参考意义。
C.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具有特殊地位。
D.敦煌文献范围广泛,可以了解研究世界文化。
【答案】C 【解析】C项是说明敦煌的地位。
9.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敦煌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答案】敦煌学是一门以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为本质特征的新兴交叉学科。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①首先总写,提出敦煌学为何能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的问题。②然后分写,分别从地理位置、学术价值以及石窟艺术三个方面分析原因。③最后指出敦煌文化的重要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组词语全是褒义词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3.2*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