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课件整册
2021学年6.1《老子》四章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6.1《老子》四章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助读,基础梳理,同“形”形貌,同“判”分离,同“蔂”土筐,动词认为正确,指示代词此,动词表判断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作者简介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认识世界方面,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写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老子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远近闻名。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利益,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知识链接《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分为81章,其中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含广博。
字音识记(1)辐( )(2)毂( ) (3)户牖( )(4)埏埴( )(5)自矜( ) (6)易泮( )(7)累土( )
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 )2.其脆易泮( )3.起于累土( )
古今异义1.凿户牖以为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2.跨者不行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之)为,把……作为。
3.强行者有志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复众人之所过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1)自见者不明( )(2)自是者不彰( )(3)不贵难得之货( )
2.形容词作名词(1)其安易持( )(2)其未兆易谋( )(3)其脆易泮( )(4)其微易散( )3.名词作动词自伐者无功( )
文言句式1.省略句(1)埏 以为器( )(2)凿户牖以为室( )2.倒装句(1)自知者明( )(2)为之于未有(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应为“埏埴以(之)为器”
应为“凿户牖以(之)为室”
宾语前置句,应为“知自者明”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未有为之”
状语后置句,应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状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主旨探微课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任务一 理解1.第十一章中,老子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解释“有”与“无”的关系?【答案】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车”“器”“室”因为有了“无”才有用,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有”与“无”的关系。
2.本文节选了《老子》中的四章内容,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案】①辩证地看待事物。第十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启示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重视“无用之用”。②人贵自知。第二十四章对为人处世提出了建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自我夸耀。第三十三章又明确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并认为“自胜者强”,即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③成功需要慎始慎终。做任何事都要提前作准备,开始后要注重坚持,结束的时候要慎终如始,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第六十四章通过列举“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事例,启迪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慎始慎终”。
任务二 赏析3.《〈老子〉四章》在艺术上有何特色?【答案】①句式比较整齐,多用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便于记忆。但在韵语之外,又恰到好处地结合了散体文章,这种韵散结合的文体,使得它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独树一帜。 ②善用比喻。为了说明一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老子常用身边的事物打比方。如为了说明“有无相生”的道理,他以器为例:如果一个碗做成实心的,看起来是“有”了,可它起不到器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器这个意义上是“无”;而如果把它做成空心的,看起来它的中心是“无”,可正是这必要的“无”,使它有了器的功用。
这些例子,都取之于人们的生活,所以显得通俗易懂,但却能将“有无相生”这样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明白。③行文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格言警句短小精悍,而且寓意深刻,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任务三 探究4.第三十三章主要比较了向“外”和向“内”的不同,再次表明了向“外”只是枝叶、发展,向“内”才是根本、源头的思想。试用“知人”和“自知”分析向“外”与向“内”的不同。【答案】①“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础。“知人”才能“善用”。“知人”就是“识人”,有句古话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识人”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大事。无论是谁都不能不“知人”,否则寸步难行。“知人”是人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知人”的水平有高低。所以,善于“知人”的人当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于“知人”。
②“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是最难透彻了解的也是自己,因为太主观了,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尽天下万物,却独独照不到本身。所以真正能“自知”的人才是不容易的人,因为彻底的“自知”不仅需要“外照”,而且需要“内照”——更重要的是“内照”。一个懂得“内照”的人才能真正地“自知”,才有资格称为“明”。“明”是“内修”的境界——“心境空明”,“智”是“外学”的范畴,“明”比“智”的等级要高。
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答案】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收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一等奖ppt课件,文件包含61《老子》四章pptx、61《老子》四章教案docx、61《老子》四章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本研习,自然状态才最合适,不违反自然常态和规律,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评优课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你心目中的道教是,道教的思想来源,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张三丰,有问有答,老子的基本思想,读译课文,儒道智慧不可或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