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试卷整套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时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时作业含答案,文件包含第二节土壤的形成docx、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基础达标训练1.下图为土壤组成物质示意图。图中不能显示的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时间C.生物 D.气候解析:B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该图中不能显示的因素是地貌和时间。 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回答2~3题。2.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3.①处地表的土地景观特征最可能是( )A.红土 B.沙土C.黄土 D.黑土 解析:2.B 3.B 第2题,从①到②,由干到湿,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减弱,A错误;从②到③,由热到冷,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减弱,B正确;从③到④,由湿到干,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增强,C错误;从④到①,由冷到热,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增强,D错误。第3题,①处土地景观的特征是在“干”“热”的条件下形成的,最有可能是沙土,B正确。4.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A 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①②正确,故选A。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5.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C.③为底土层 D.④为淀积层6.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解析:5.D 6.B 第5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6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7.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光合 矿物质(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力提升训练 2020年10月3日,某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据此回答8~9题。8.返校实验后,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A.气候 B.成土母质C.生物 D.成土时间9.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②大量施用化肥 ③增施熟石灰 ④掺沙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8.A 9.B 第8题,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解题的关键由红壤得出是在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9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所以改良的措施中秸秆还田,可以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土壤酸碱度。掺沙子改良土质黏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现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0~11题。10.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11.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解析:10.B 11.A 第10题,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剖面的识别。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A、C、D错误。第11题,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暖湿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正确。B、C、D错误。 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读图,回答12~13 题。12.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黏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①—湿黏壤土 B.②—湿沙壤土C.③—干沙壤土 D.④—干黏壤土13.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土壤的入渗率越大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的入渗率越大C.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解析:12.B 13.C 第12题,四条曲线代表四种土壤,这四种土壤又可以分为干和湿、黏和沙,就入渗率来讲应该是干>湿,沙>黏,所以①为干沙壤土,②为湿沙壤土,③为干黏壤土,④为湿黏壤土。故选B。第13题,刚开始下雨时,土壤相对较干,雨水下渗得更快,入渗率更高。我国面积广大,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回答14~15题。14.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 B.气候C.生物 D.地形15.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 B.砖红壤C.红壤 D.黄壤解析:14.B 15.B 第14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但不是形成富铝土最主要因素。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第15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气候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16~17题。实验相关数据表样本甲乙丙丁土壤质地/%砂粒40457814粉粒25251419黏粒3530867水土流失量/(g/m2)47.3201.215.776.916.甲土壤属于(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17.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解析:16.B 17.B 第16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黏粒占35%,砂粒占40%,粉粒占25%,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B正确。砂土砂粒占60%以上,黏土黏粒占38%以上,粉土砂粒比例小于20%,A、C、D错误。故选B。第17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为30%,砂粒比重占45%,粉粒占25%,说明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粉粒比重小,三者比重差距较大。故选B。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图2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18.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C.降水 D.成土母质19.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Ⅰ B.甲与ⅡC.乙与Ⅱ D.丙与Ⅱ解析:18.A 19.D 第1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故选A。第19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地区次之,干旱地区最薄。图2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1中的Ⅱ,故选D。20.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 层和 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解析:第(1)题,根据“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推断出答案。第(2)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第(3)题,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层。其影响因素主要跟动植物的数量、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答案:(1)腐殖质 淋溶(2)成土母质(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21.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寒地黑土是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原始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质的高肥力黑色土壤,在我国仅见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近年来我国寒地黑土资源遭到破坏,面积逐年减少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下图示意我国寒地黑土分布。(1)分析寒地黑土面积逐年减少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原因。(2)提出保护寒地黑土资源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寒地黑土面积逐年减少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原因,可以从城市面积扩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方面回答。第(2)题,保护寒地黑土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以从增施有机肥、加强坡面治理、减少黑土流失、调整农业结构、立法保护等方面回答。答案:(1)原因:城市面积扩大和不合理占用导致黑土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2)措施:加大土地休耕轮作力度;增施有机肥;加强坡面治理,减少黑土流失,调整农业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立法保护黑土资源,禁止非法占用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