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课时学案
展开章末整合
1.(2019·浙江4月选考,24~25)月球表面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我国“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成功着陆于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航天器。 图1为地月系示意图,图2为某时刻月球远离地球的一端看到的太阳系中的明亮天体。据此回答(1)~(2)题。
(1)图2时刻,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嫦娥四号”在月面上可观察到( )
A.地球遮住银河系的光芒
B.流星拖着亮线飞过头顶
C.太阳在月面上西升东落
D.水星、金星、太阳同在星空
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可知,图2中金星、木星及火星均出现在夜空,说明此时为月球的夜晚,且金星位于西方的月平线上,说明此时为傍晚时分。图中①处月球远离地球一端为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火星及金星等行星不会有如此明亮,A错。此时金星位于西侧地平线上,说明此时为日落时刻,②位置远离地球的一侧此时随着月球公转将进入黑夜,为日落时刻,B对。③位置月球远离地球一端看不到金星在夜空中,C错。④为日出时刻,此时金星应位于东方天空,D错。故选B。第(2)题,恒星光线为平行光,地球不会遮住银河系的光芒,A错。流星是流星体与大气摩擦产生的发光现象,月球没有大气,不会有流星现象,B错。由于月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太阳也是东升西落,C错。“嫦娥四号”位于月背,有可能看到水星、金星和太阳同时出现在星空中,D对。故选D。
答案:(1)B (2)D
2.(2018·浙江4月选考,24~25)2018年2月8日,南天区出现流星雨。下图为当天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流星发亮的原因是流星体( )
A.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B.捕获太阳带电粒子
C.摩擦地球稠密大气
D.反射太阳短波辐射
(2)当天晚上,地球上能够观察到火星、木星、土星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
思路点拨:第(1)题,流星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若它们在大气中未燃烧尽,落到地面后就称为“陨星”。故答案选C。第(2)题,根据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点可知,火星、木星、土星与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都为自西向东,由材料可知,该图是从北极上空看到的太阳系部分行星位置示意图,公转方向应该为逆时针,所以自西向东的排列顺序为木星、火星和土星,选项以及图示的方位,只有A位置最符合,故答案选A。
答案:(1)C (2)A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
火星,这颗距离地球最近5 000多万千米、最远4亿千米的行星,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专家认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不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还有着和地球相似的自转周期。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3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年1月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首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工程任务按计划顺利开展。截至2021年6月11日,环绕器在中继轨道运行状态良好,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已工作28个火星日。
第一章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地震发生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 )
A.确定震中精确位置
B.测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C.评估地震灾害损失
D.监测人员的伤亡情况
解析:C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分析、评估、预测等功能,因此通过它可以评估地震灾害损失。
2.2019年1月2日,德国北部港口维斯马港遭遇风暴潮,老城区街道和广场被波罗的海上涨的潮水淹没。为了评估灾害损失,人们应采用( )
①遥感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实地调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C 评估灾害损失需要对比灾前、灾后的遥感影像,并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①③正确。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项辉煌成就。结合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 3~4题。
3.神舟十二号飞船属于图中哪个天体系统的天体( )
A.甲—④ B.乙—②
C.丙—③ D.丁—①
4.图中丙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
A.地球 B.月球
C.哈雷彗星 D.太阳
解析:3.D 4.D 第3题,据图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④③②①依次为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神舟十二号位于地月系中。第4题,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
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读图,回答5~6题。
5.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相比 ( )
A.发射前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是天体
B.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是天体
C.发射前是天体,发射成功后不是天体
D.发射前与发射成功后都不是天体
6.北斗导航卫星正常工作后,对其电磁监测影响最大的太阳活动是 ( )
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台风
解析:5.A 6.B 第5题,卫星发射前不属于天体;发射后围绕地球运动,属于人造天体。第6题,耀斑发生时,会产生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会影响短波通信,影响导航卫星的工作。
如图是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卫星(SDO)在2020年5月31日观测到的一次超级太阳活动(图中甲位置),这是近年来太阳发出的最强活动。据此回答 7~8 题。
7.甲处的太阳活动及发生的圈层分别为( )
A.太阳黑子 光球层 B.耀斑 色球层
C.日珥 日冕层 D.太阳风 日冕层
8.太阳活动有峰年和谷年,在太阳活动峰年( )
A.无线通信都受影响
B.火山活动频率增加
C.农业生产倾向增产
D.地球无激烈天气现象
解析:7.B 8.C 第7题,考查太阳活动。图示太阳活动处的亮度明显大于周边,说明是一种增亮现象的太阳活动,即出现在色球层中的耀斑,故选B。第8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在太阳活动峰年说明太阳活动频繁,会影响短波通信,但是A项说法太绝对,A错误;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太阳活动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D错误;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降水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峰年的时候,地球上的降水可能会增多,会增加农业用水,可能会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正确。
“月面微型生态圈”作为嫦娥四号的“乘客”之一,于2018年登陆月球表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罐子”里面放置了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水、空气以及照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等科研设备。下图是“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据此回答9~10题。
9.“月面微型生态圈”与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相比( )
A.重力小、辐射强 B.重力大、辐射弱
C.空气足、水分足 D.空气少、水分少
10.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存在的原因是( )
A.缺少光照条件 B.缺少大气层
C.地月距离较近 D.日月距离近
解析:9.A 10.B 第9题,月球由于体积和质量远小于地球,因此,在月球表面重力小;又由于缺少厚厚的大气层,因此受到的宇宙辐射强。第10题,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是缺少生物所必需的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由于月球自转周期长,因此昼夜交替时间长,加之缺少大气层的保护作用,昼夜温差大。
将一张白纸置于阳光下,观察投到纸上的阳光,结合太阳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回答11~12题。
11.投射到纸上的阳光,主要属于图中的( )
A.①区 B.②区
C.③区 D.全部区域
12.下列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是地球水循环、火山喷发的主要能源
B.太阳辐射能量巨大,很容易被人类直接用来发电
C.太阳辐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
D.地球上太阳辐射能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减
解析:11.B 12.C 第11题,①为紫外区,②为可见光区,③为红外区。投射在纸上的阳光属于可见光。红、紫外线肉眼无法看到。第12题,太阳辐射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能量巨大,但太阳能能量分散,用太阳能发电属于高科技领域,目前利用难度较大;太阳辐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地球上太阳辐射能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
科学家观测到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据此回答13~14题。
13.“白太阳”现象持续期间( )
①全球降水均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②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减弱,磁暴减少 ④太阳活动对短波通信干扰减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下列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岩石圈板块运动
B.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C.动植物蓬勃生长
D.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解析:13.D 14.A 第13题,“白太阳”现象即无黑子现象,太阳黑子数量少说明太阳活动处于谷年,耀斑、太阳风等太阳活动均较弱。地球气候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有相关性,但有的地区呈正相关有的地区呈负相关,故全球降水都增多的说法错误,①错;太阳风活动弱时,由此引起的极光活动也较少,②错;耀斑会干扰地球磁场和电离层,影响磁场和短波通信,耀斑活动少时对二者的干扰也会减少,③④对,故选D。第14题,岩石圈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能;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辐射;煤炭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故选A。
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30名科学家已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准备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一次大洋钻探。据此回答15~16题。
15.苏联科拉超深钻孔,是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所进行的一项科学钻探工作,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达12 262米。该井钻探到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6.当前科学家仍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性质对地球内部的结构进行探索,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其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解析:15.A 16.A 第15题,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12 262米仍然位于地壳。第16题,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若地下有石油,则横波消失,故选A。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 ℃以上,可用于发电、供暖等。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全球厚度均一
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
18.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解析:17.D 18.A 第17题,读图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上部,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故D项正确。第18题,读图可知,地壳厚度范围为5~70千米,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故A项正确。
日本气象厅2020年7月4日发布消息称,气象卫星监测到小笠原群岛中的西之岛当天发生火山喷发,烟雾升腾到8 300米的高空,创下这座火山2013年活动加剧以来的最高纪录,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图为火山喷发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0.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②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③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④各圈层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19.B 20.B 第19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并结合图可知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为内核。其中地幔(②圈层)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第20题,大气圈是由气体、水汽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同时各圈层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据媒体介绍,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迅速转移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据此回答21~22题。
21.桑枣中学的师生在地震发生时无一伤亡,成功避险,关键之一是充分利用了逃生时间。地震防灾中,有一个名词叫“黄金12秒”,具体指( )
A.横波到达并造成较大破坏前的时间
B.纵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
C.人在地震中从意识到灾害到躲避所用的最短时间
D.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的时间
22.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坚固的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21.A 22.D 第21题,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摇晃,危险增大。第22题,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座椅下;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空间小的地方。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据此回答23~24题。
2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24.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
B.在古生代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
C.中生代是唯一重要的成煤时期
D.在新生代形成了环太平洋沿海地区的高大山系
解析:23.B 24.D 第23题,三叶虫为古生代早期生物,鱼类为古生代中期生物,恐龙为中生代生物,B选项正确。第24题,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A选项错误;在前寒武纪形成了大量铁等金属矿产,B选项错误;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煤炭成矿期,一个是古生代后期,另一个是中生代,C选项错误;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在此时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环太平洋高大山系逐渐形成,D选项正确。
2015年初,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如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据此,回答25~26题。
25.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能够主动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
26.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A.恐龙 B.藻类
C.被子植物 D.三叶虫
解析:25.B 26.D 第25题,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A错误。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正确。由材料可知,图示时期为古生代末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新生代哺乳动物繁盛,C错误。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生物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主动改造环境,D错误。第26题,由材料可知,图示时期为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为三叶虫,D正确。恐龙为中生代生物,A错误。藻类为元古宙和古生代早期进化的生物,B错误。被子植物为新生代生物,D错误。
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27~28题。
27.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总体比较寒冷 B.总体比较湿润
C.冷暖干湿交替 D.温暖干旱明显
28.在图示甲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海平面高于现代 D.水稻、小麦等频频歉收
解析:27.D 28.B 第27题,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故选D。第28题,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有繁盛;图示该时段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温度低,海平面较低;这时期还没有传统农业。故选B。
观察发现甲、乙两地中①②③④岩层含有化石且有对应关系。读地质剖面略图,回答29~30题。
29.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解析:29.C 30.D 第29题,恐龙化石和侏罗纪的裸子植物化石属于中生代地层。第30题,动物的演化过程总是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结合图中化石即可判断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读太阳系行星分布示意图和地震波与地球圈层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 。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 和大气成分,适宜的 和温度范围。(3分)
(2)地球内部圈层中,D所在的圈层物质呈 状态,它的“流动”可能是地球 导致。A、B界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分界线的依据是因为地震波经过这两界面时 产生了明显的变化。(3分)
(3)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圈,其核心部分分布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 米的范围内。(2分)
(4)地震常给人类带来生命与财产的损失,为减轻灾害你有哪些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3分)
解析:第(1)题,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俯视为逆时针方向。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有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第(2)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D所在的圈层与E所在圈层的分界面(2 900 km)处,横波突然消失,因此D处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导致。读图可知A处横波与纵波速度明显增加,B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因此地震波经过这两界面时传播速度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第(3)题,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其核心部分分布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第(4)题,为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加强地震预报部门的预报工作、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强人民群众的防震抗震意识和自救知识,加强震后救援工作,等等。
答案:(1)自西向东(逆时针) 大气厚度 太阳光照 (3分)
(2)液态或熔融 磁场 传播速度(3分)
(3)生物 200(2分)
(4)加强地震预报部门的预报工作;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逃生技能;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等。(答3点3分)
32.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其名称分别是:甲 ,乙 。(2分)
(2)地壳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是: 和 。(2分)
(3)Q层主要成分是硅、铝等,它一般仅分布在 。P层称为硅镁层,该层的大陆部分较 ,它是一个完整的圈层。(2分)
(4)界面M为 和地幔的分界面,它的平均厚度为 km。(2分)
(5)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测知 而得到的。(2分)
解析: 第(1)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读图可知,甲为莫霍面,乙为古登堡面。第(2)题,考查地壳的结构特点。第(3)题,考查大陆和大洋地壳的结构特点和物质组成,大陆地壳是双层结构,地壳较厚,大洋地壳为单层或双层结构,地壳较薄。第(4)题,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平均深度约17 km。第(5)题,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有规律的变化而得到的。
答案: (1)莫霍面 古登堡面(2分)
(2)地壳厚度不均 硅铝层不连续分布(2分)
(3)大陆 厚(2分)
(4)地壳 17(2分)
(5)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2分)
33.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 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 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2分)
(2)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2分)
(3)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请简要分析其研究原理。(8分)
(4)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代。请简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原理。(7分)
解析:第(1)题, 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曲线①②③④分别为土星、木星、火星、地球的公转轨道。第(2)题,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是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第(3)题,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地壳。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其研究原理可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点展开分析。第(4)题,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古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原理可从地层中含有的生物化石展开分析。
答案:(1)土星 地球(2分)
(2)日冕 太阳黑子(2分)
(3)地壳 地震波(2分) 原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6分)
(4)古生(1分) 基本原理: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标准化石和特定的化石组合。生物演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即已经消失的物种和已经退化的特性不会再出现。因此可利用地层中含有的特定化石组合或类型,对其进行划分和对比。(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