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题姓名: 小组: 等级评定: 知人论世:填写下面的资料卡。 张岱,字 ,号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陶庵梦忆》》《 》等。在《陶庵梦忆》中,张岱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让人惊异)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自杀)。”明亡后他披发入山修明史。写作本文时,他已 50 多岁,回忆的是 35 岁时的事。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崇祯 毳衣 雾凇 沆砀 更定 强饮 更有此人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祟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 )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结合“一白”,仅仅几字,就勾勒出天连着云、云连着山、白茫茫一片的浑阔清远的景象。 B.“独往湖心享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下文喜遇知已,舟子感叹就是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似贬实褒,反衬出作者怀才不遇则寄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天涯遇知已,心中的愉悦化解了故国之思带来的淡淡愁绪。 D.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且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这是一篇立体感很强的游记散文。 宣传组打算用古诗词的意象创作一副对联,印在书签上作为纪念品赠送给观众。下面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明月① ,长亭一曲,过客离愁② 下联:清风③ ,细雨千弦,旷野归鸿④ A.①醉人 ②不禁秋 ③映江 ④都入酒 B.①映江 ②不禁秋 ③醉人 ④都入酒 C.①醉人 ②都入酒 ③映江 ④不禁秋 D.①映江 ②都入酒 ③醉人 ④不禁秋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从听觉的角度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威严,反衬出作者冒寒看雪的雅趣。 B.“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相同的心声。 C.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的延伸,作者因此喜极而悲。 D.文中的“痴”似傻非傻,这里指作者欣赏西湖雪景的雅趣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 教材母题。(1)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2)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课内文言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i 余拏一小舟 ii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iii 是金陵人,客此 (2)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ii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 B.选文文笔简练,“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传达出悠远阔大的境界和寂静的气氛。 C.选文结尾舟子说“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选文第二段叙事,写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甲】《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龙山雪》张岱 天启①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②,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竞不得醉。马小卿唱曲,界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⑥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注释】:①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②霁:雨后或雷后转睛。③李岕生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同“喝”。⑥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1) 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i 深三尺许ii 举大觥敌寒iii 竟不得醉iv 为寒威所慑v 三鼓归寝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B.人鸟声俱绝 风烟俱净 C.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吹洞箫和之 前人之述备矣(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i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ii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4)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别具匠心地用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痕”、“点”、“芥”、“粒”表现出冰雪世界的浩渺和雪后人烟的稀绝。 B.【乙】文写雪后登龙山之事,雪地饮酒、唱曲、吹洞箫的行为表现了游人雅趣。 C.【甲】【乙】两文都通过夜晚看雪之事表现了隐逸之思和喜悦之情。 D.【甲】【乙】两文中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比。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i 念无与为乐者 ii 相与步于中庭 iii 是日更定矣 iv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v 盖竹柏影也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ii 雾凇流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 古代游记大多较简洁,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选做题:课后能力提升]戊寅冬,余携竹兜一、苍头①一,游栖霞,三宿之。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岩石颇佳,尽刻佛像,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②,是大可恨事。山顶怪石巉岏③,灌木苍郁,有颠僧住之。与余谈,荒诞有奇理,惜不得穷诘之。旦晡④上摄山顶观霞非复霞理余坐石上痴对。复走庵后,看长江帆影,老鹳河、黄天荡条条出麓下,悄然有山河辽廓之感。(节选自张岱《栖霞》)注释:①苍头:年龄大的仆人。②黥劓(qíng yì):毁坏。③巉岏(chán wán):山峰高峭。④晡(bū):午后 3~5 时。(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携竹兜一(带) B.三宿之(住宿) C.岩石颇佳(好) D.惜不得穷诘之(穷困)(2) 请用“/”给画线句子断句。日 晡 上 摄 山 顶 观 霞 非 复 霞 理 余 坐 石 上 痴 对(3) 选段和《湖心亭看雪》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痴”爱,但又有所不同,选文“痴”于景致的 ;《湖心亭看雪》“痴”于景致的 ;选文中还有间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痴”爱,请简要分析: 。
1. 宗子;陶庵;西湖梦寻 2. zhēn;cuì;sōng;hàng dàng;gēng;qiǎng;gèng 3. 略。 4. C 5. D 6. C 7. (1) ①课文先从听觉入手,“湖中人鸟声俱绝”表现了雪后的寂寥凄清,这属于侧面描写。②接着从视觉上描绘雪后天地间的景象。“雾凇沈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间接表现雪之大。同样,写湖上的影子也是间接表现出雪后西湖给人的孤寂、清冷之感。(2) 文中对“湖上影子”的描写,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8. (1) i 拏:撑(船)。ii 强:尽力,竭力,痛快。iii 客:客居。(2) i 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ii 西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的人呢?(3) D 9. (1) i 上下,左右;ii 酒杯;iii 最终;iv 被v 睡觉(2) B(3) i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ii 山峦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4) C 10. (1) i 考虑,想到。ii 共同,一起。iii 这。iv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v 大概是。(2) D(3) i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ii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湖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色。(4) 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及人生的感慨囊括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了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个性。 11. (1) D(2) 日晡/上摄山顶观霞/非复霞理/余坐石上痴对(3) 与众不同(或辽阔壮美);宁静孤独;作者对栖霞山的岩石被刻上佛像和杭州飞来峰被毁坏感到十分的遗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默写,翻译,问答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精品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一词多义,翻译下列句子,请完成以下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随堂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划分朗读节奏,解释加点词,翻译句子,课文理解,课内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