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教案,共5页。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60页的例2和 “练一练”,练习九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表内条件理解实际问题的题意,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特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这类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理解表格所呈现的信息含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表格表示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的联系,能利用列表整理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思维方式,体会策略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培养主动思考,善于反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流程一:复习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能举例说说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应该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表整理,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基本数量关系。
再问: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怎样的步骤?
谈话:日常生活与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举例说说相关的解决问题策略,可以使学生再现已经学过的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即将开始的解题活动做好策略和方法上的准备。
▍流程二:教学例题,感悟策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自由读题。
理解题意:从例题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启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充分吗?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
板书: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追问:表中哪个数量在变化?哪个数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设计思想 通过自由读题,每一个学生都会对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有一个直觉的判断,而由于认识的差异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可能有学生会认为题中的条件并不充分,也可能有学生已经对表中所隐含的规律有所察觉。这种课堂上自然而成的资源,正是教师需要巧妙利用和恰当引导的。所以,教师没有以不同意见仲裁者的形象出现,而是启发学生再仔细观察表中数据,看能发现什么,进而发现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是固定不变的,而这正是理解题中数量关系的关键所在。
交流: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照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算,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板书:?小时——120厘米)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并正确理解“照这样的速度”的意思,既是正确理解题意的必要环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严谨性和缜密性。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联系条件说说这道题可以怎样算,是怎样想的。
交流:看看谁的方法多,并把自己的方法告诉你小组里的同学。
教师结合学生的想法和算法,组织学生说清楚确定解题思路时的思考过程,理解不同思路和算法。
(1)从条件想起的算法: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求出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
(2)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数量关系是:一共下降的厘米数除以每小时下降几厘米数结果为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
(3)比较水位下降的关系:2小时下降12厘米,120厘米里有几个12厘米,就需要几个2小时,先求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再求要多少小时。
(4)根据表里数据排列规律想:按照数据排列规律,列表继续排一排,得出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
反馈: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
小结:从黑板上整理条件看,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这个新的条件,再求要多少小时;也可以先算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这个新条件,再算要多少小时;还可以根据水位下降规律列表排一排,得出要多少小时。
设计思想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既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不同过程,又为学生展开个性化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创新意识。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接下来我们要列式解答,还要对列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请大家根据自己确定的思路,或从上面讨论的思路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思路,列式算出结果,再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并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检验。
学生按要求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教师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指名展示自己列式计算的方法,以及检验的过程,并具体说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
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评讲,并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明确:无论用什么方法解题,都要抓住题中的不变量展开思考。
设计思想 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以及检验的方法,并通过交流弄清其中的道理,既加深了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以及自觉检验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同时明确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水平,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完成“想一想”。
呈现问题:照这样计算,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指名展示自己列式解答和检验的过程和结果,并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怎样列式解答,怎样检验的。
小结: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三)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比较: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追问: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抓住怎样的关键?
明确:虽然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分析数量关系时,都要抓住每小时下降几厘米这一关键,再求出问题结果。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仿照例题的解答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想一想”的解答和检验,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逐步形成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的结构、解题方法等角度对两道题进行比较,并揭示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归一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提升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流程三:巩固练习,内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后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交流、呈现整理的结果,明确应该按每人的本数和钱数对应整理。
提问:求小军用的钱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
小结:列表整理后能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指名展示列式解答的过程和结果,并分别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
追问: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都分别选择哪两组数量?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解决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有什么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指出: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策略,如果从条件想起,可以先求出每本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数量关系也可以知道先求每本厚几厘米,再求出有多少本。
3.做练习九第4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提醒学生注意:从图中可以看出“每瓶果汁的含量相等”这一条件。
让学生看图并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再独立完成解答。
反馈:解决上面的问题,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解答的?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指出:以后在解决问题时,都要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但不必把每一道题的检验过程都写出来,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4.做练习九第5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并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提问:题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强调这一条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同时说说求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时,选择的是表中哪一组数据,为什么选择表中任意一组数据都能求出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
设计思想 练习的设计重点突出,层次清楚,针对性强。组织学生活动时,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做到扶放结合,各有侧重。或突出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或强调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或关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又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有关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程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说说列表整理有什么好处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理条件,运用策略,回顾反思,总结检验,策略运用,练习巩固,课堂小结,提高认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苏教版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例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教学新授,练习巩固,全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