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很多佛像都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几乎垂于地面,这是典型的汉式衣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佛教居于正统地位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D.中外文化相互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的佛像服饰带有明显的汉化特征,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相互交融,故D项正确;儒学在古代中国长期居于正统地位,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三教融合,排除C项。
2.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研究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列选项中没有参考价值的是( )
A.敦煌莫高窟B.西安大雁塔
C.《诗经》《楚辞》D.《大唐西域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收录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年间三百多首诗歌,《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所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
3.最早与徐光启一起将《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传教士是( )
A.马戛尔尼B.南怀仁
C.汤若望D.利玛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几何原本》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由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与明代的徐光启合译,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故D项正确。
4.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由此可见,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的直接目的是( )
A.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B.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C.落实“中体西用”方针
D.开始中国教育近代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可知,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故B项正确。
5.下列事件直接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是( )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后期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正确。
6.朝鲜和日本都是中古时期重要的东亚国家。其共同之处不包括( )
A.都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B.都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C.其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
D.都建立幕府政治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东亚,只有日本建立了幕府政治统治,故D项正确;朝鲜和日本的封建时期,都模仿中国唐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两国文字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排除A、B、C三项。
7.许倬云认为,日本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新阐释,事实上并没有离开中国文化的根。这种“新阐释”最早可以追溯到( )
A.秦汉B.隋唐
C.宋元D.明清
【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儒学、汉字、官制和大乘佛教文化,使日本文化实现了一个飞跃,形成日本新的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的新阐释,故B项正确。
8.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D.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主要有: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推动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影响都是欧洲近代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属于欧洲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的流入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主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只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美]卡特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摘编自鲁迅《电的利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两个方面简要说明中国的四大发明在14—15世纪的中西方产生截然不同应用效果的原因。
【答案】(1)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应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总之,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经济原因: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思想原因: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受束缚,欧洲出现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佛教宣称“人王即是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北魏僧人法果曾说:“我非拜天子,乃礼佛耳。”这些言论反映出北朝佛教( )
A.汲取儒家思想的精髓
B.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
C.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D.获得君主的倾力支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将帝王视为法王、如来,视拜天子为礼佛,反映出北朝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倾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2.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京师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解析】同文馆课程内容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儒家经典,旨在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故C项正确;西学东渐进程开始于明朝末年,排除A项;B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释》;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民约论》。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D.表明士人对传统文化认识趋向理性
【答案】C
【解析】由《化学鉴原》《地学浅释》到《天演论》《原富》《民约论》,说明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宣扬了变革政体的主张,与“中体西用”思想不同,排除A项;《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并没有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排除B项;《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同,而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排除D项。
4.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唐末时期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管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设置官吏,说明越南的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越南最早建立的时间,排除A项;越南第一个政权建立于968年,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发展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成为欧洲“新教工具”和“科学复兴手段”的是( )
A.印刷术B.造纸术
C.指南针D.火药
【答案】A
【解析】印刷术传到欧洲以后,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故A项正确;造纸术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但与“新教工具”“科学复兴手段”不符,故B项错误;指南针的主要贡献是促进地理大发现,故C项错误;火药的主要贡献是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故D项错误。
7.当传教士把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由此可知( )
A.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源自中国文化
B.中国文化孕育着西方近代人文精神
C.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
D.启蒙运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这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是相符合的,故D项正确;人本主义在古希腊时期便已萌芽,排除A项;中国文化对西方近代人文精神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孕育的关系,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8.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材料“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主要说明孔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地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教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教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的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逐渐完成本土化。
(2)影响:佛教冲击传统儒学的地位,推动了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的发展;完成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