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487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487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487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共18页。
《短文二篇》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3.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于步于中廷 B.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清林翠竹,四时具备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情景默写
5.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面小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下面句中划横线字的意思。
①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 ; ②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 ;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 。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散句为主,节奏舒缓,富有韵律,所写景物优美,色彩绚烂,充满生机。
B.陶弘景在文章中抓住景物的灵魂,通过远近、高低、动静的变化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的体验。
C.文章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也表达了自己与前朝名士比肩的自豪之感。
D.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青翠竹木与五彩山石相映衬,朝与夕的生物活泼灵动,有蓬勃的生命气息。
9.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选文和链接材料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链接材料】
少无适俗韵,性⑴本爱丘山⑵。误落尘网⑶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⑷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⑸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⑴性:本性;⑵丘山:指大自然的美景;⑶尘网:世俗世界;⑷羁鸟:笼中鸟;⑸樊笼:笼子。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 )
(3)怀民亦未寝(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盖竹柏影也( )
(6)止午、未、申三时( )
(7)月景尤不可言( )
11.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2.【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余)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①相田:看田地的好坏。②庞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④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休将白发唱黄鸡( )
(4)而疑悟绝人( )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B.学而时习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1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16.散文家梁衡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在他(苏轼)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苏轼“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的旷达在两段文字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五色交辉( )
(2)沉鳞竞跃( )
(3)念无与为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9.从景物描写方法这一角度任选一句赏析下面的话。
(1)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下列选项中对两篇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是都采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这几种表达方式
B.甲文的“夕日欲颓”中的“欲”与乙文中“解衣欲睡”中的“欲”,在语境中意思基本相同
C.甲文全方位描写山川之美,乙文借助想象描绘月光之美,都表现了作者醉心美景的情
D.甲文《答谢中书书》中的“书”与乙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记”都是一种文体形式。
2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①可过。足下方温经,猥②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③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⑤,斯之不远,倘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⑦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⑧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释]①故山:旧居的山。②猥:不合时宜地;自谦之词。③曩(nǎng):从前。④轻鲦(tiáo):即白,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⑤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⑥倘:或许。⑦天机:天性。⑧黄檗(bò):一种中药。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与山僧饭讫而去
④复与疏钟相间
(2)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4)如果你是裴迪,你读懂王维表达了哪些“深趣”?说说你的理解。
五、填空题
22.解释加点词
(1)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______ (2)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 (4)绝?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________(朝代)齐梁时思想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宋代_____。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的 ______、______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方面,他与______合称“______”,同为宋代______词派的代表。
参考答案:
1.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A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运用修辞;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据此,答案为C。
2.C
【详解】C项句子有语病。“来自”与“前来”语意重复。删去“来自”即可。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3.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A项中“相于”应为“相与”,“廷”应为“庭”;B项中“如”字后缺少“吾”字;D项中“清林”应为“青林”,“具备”应为“俱备”。故选C。
4.D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A.盖:原来;
B.与:一起;
C.但:只;
D.欲:将,将要/欲望;
故选D。
5.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详解】首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写相关语句;其次,要正确写出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注意“颓”“竞”“藻”“荇”等字的写法。
6. 交相辉映 消散 人间 欣赏、领悟 7.①夕阳将要落山,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②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8.A 9.文章: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和与友人分享的乐趣;②作者酷爱山林,旧隠林泉的志趣。
材料:①作者厌倦世俗; ②在自然田园生活中追求自由的志趣。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
(2)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3)句意为: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欲界:人间。
(4)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欣赏、领悟。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颓,落山;鳞,鱼;竞,争相。
(2)自,自从;与,欣赏;奇,奇丽的景色。
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以散句为主”错误。自开头至“沉鳞竞跃”四字一顿,句式整齐,可见是以骈句为主。
故选A。
9.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文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江南山川之自然美,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可见,还有和与友人分享的乐趣。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链接材料】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点睛】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0.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睡觉 一起、共同 原来是 仅仅,只是 特别,尤其 11.(1)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12.甲文:蕴含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慨叹和漫步的闲适。乙文: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
(2)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想到、考虑。
(3)句意:张怀民也没有睡。寝:睡觉。
(4)句意: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共同。
(5)句意: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盖:原来是。
(6)句意: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止:仅仅,只是。
(7)句意: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尤:特别,尤其。
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与(给)、安(哪里,怎么)、为(向)、道(说,述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篇末议论抒情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文章既表现了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时又用“闲人”二字,隐含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我安慰的心境;
【乙】文将“山僧游客”与“俗士”进行对比,并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这一语句,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寄情山水的情感。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哪里能和俗人说呢!
13. 想到 于是,就 不要 超过 14.B 15.(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16.【甲】文中,苏轼贬谪到黄州,无事可做,但是他可以借欣赏清幽的月色来排遣心中的郁闷;【乙】文中,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生活并不平顺,但是能与友人相约游湖,并且还写下“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旷达的词句。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想到。
(2)句意: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就。
(3)句意: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休:不要。
(4)句意: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绝:超过。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的“而”是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A.句意: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B.句意:学习并且要按时复习学过的内容。而:连词,表示顺接,并且;
C.句意: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D.句意: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以,把;为,当作;皆,都;异人,奇异的人。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夜晚看到月色,便与好友共同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也许在别人眼中普通的月色,在作者眼里却如此澄澈美好。“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联系写作背景,作者被贬黄州,身居闲职,内心郁闷,但是他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借欣赏月色来排遣心中的郁闷。
乙文:此文也是作于被贬黄州期间。“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作者此时病刚好,与友人相约游湖,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看到兰溪,写下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自己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旷达心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17. 交辉:交相辉映; 竞跃:争相跳跃;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 18.(1)绿树翠竹(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2)(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19.(1)这句话从时间上来说,从早晨写到傍晚,描绘了天中的山川美景;从景物描写的方法上来说,将视觉与听觉,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结合起来写,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川美景。
(2)作者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展开丰富的想象,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20.A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句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
②句意: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竞跃:争相跳跃。
③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④句意:(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应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①句重点词:青,青葱。绿,翠绿。四时,四季。俱,全,都。备,具备。
②句重点词:户,门。欣然,高兴、快乐的样子。
19.本题考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
①由“晓”和“夕”可知作者从时间上描绘了一天中的山川美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从“声”与“色”的角度来描写清晨的景象;“夕 日欲颓”是静景,“沉鳞竟跃”是动景;由此可知,作者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从不同角度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
②仔细研读该句,由如“……”可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月光,作者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喻手法精当,新颖,用“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的清澈透明,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突出月光的清澈皎洁;“盖竹柏影也”突出了月光的静谧、空灵之美。短短的三句话,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
A.甲文中没有记叙这一表达方式;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山川景致的美好;
故选A。
【点睛】【甲】参考译文: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乙】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1.(1)①消散;②坠落;③离开;④和。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3)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4)示例:作者在文中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地提出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愿望。
【解析】(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
②句意:夕阳快要落山。颓,坠落。
③句意: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去,离开。
④句意: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与,和。
(2)
考查断句。句意: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非子天机清妙者”肯定对方是一个天机清妙的人。“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是一个反问句。“然是中有深趣矣”解释邀请的原因。故断句为: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自,从。未复,不再有。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斯,这。倘,如果。乎,吗。
(4)
考查分析文本主旨。根据乙文中的“足下方温经”可知,裴迪致力于功名,苦研经书以求入仕。作者描写山中景色,并诚挚的邀请裴迪为与自己一起游玩,“倘能从我游乎”。是希望友人能淡泊吹名利,在自然山水中愉悦身心,回归自然。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不一一详述了。托他带给你这封信,山中人王维赘述如上。
22. 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指飞奔的骏马。 单扇的门。 极。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掌握。
(1)句意: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转: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句意: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3)句意: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单扇的门。
(4)句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绝:极。
23.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南朝 《陶隐居集》 苏轼 著名文学家 苏洵 苏辙 辛弃疾 苏辛 豪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1)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山中宰相”。著作有《陶隐居集》。(2)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方面,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的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