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复习课 学案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展开
第四单元 单元复习课
【单元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融合。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课标要求】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4.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主题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 时间 | 交战双方 | 结果 | 积极影响 |
官渡之战 | 200年 | 曹操和袁绍 |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
赤壁之战 | 208年 | 孙刘联军和曹操 |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淝水之战 | 383年 | 前秦和东晋 |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 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
主题二 人口迁徙的趋向及影响
朝代 | 史实 | 影 响 |
东汉、魏、晋时期 | 氐、羌、匈奴、羯、鲜卑等族内迁 |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西晋末年以来 |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主题三 北方民族大交融
方 式 | 实 例 | 实 质 |
民族迁徙和杂居 |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1)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 (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
改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
交往与交流 | 北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 |
战争或联合斗争 | 秦汉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 |
主题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主题五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领域 | 代表人物 | 朝代 | 主要成就 |
农学 | 贾思勰 | 北朝 | 撰写《齐民要术》 |
数学 | 祖冲之 | 南北朝 |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
天文历法 | 祖冲之 | 南北朝 | 著《大明历》 |
机械制造 | 祖冲之 | 南北朝 | 设计制造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
书法 | 锺繇、胡昭 | 曹魏 | 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擅长行、草、隶书 |
王羲之 | 东晋 | 代表作《兰亭集序》 | |
绘画 | 顾恺之 | 东晋 |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
雕塑 | — | — |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
主题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主题探究
主题一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
某校以“中国古代史中的重大改革”为主题进行了探究。
板块一 歌谣中的历史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编写历史歌谣的形式,可以形象生动地重温和再现历史。下面是两段历史歌谣:
歌谣一: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歌谣二: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在吟咏品味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歌谣一和歌谣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2)齐桓公能成为“第一霸主”和“战国后期秦最强”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板块二 图表中的历史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 汉姓 | 鲜卑姓 | 汉姓 |
拓跋 | 元 | 贺兰 | 贺 |
丘穆陵 | 穆 | 独孤 | 刘 |
步六孤 | 陆 | 尉迟 | 尉 |
(3)板块二的图片和表格反映的是北魏的哪一次改革?图片和表格具体反映的是此次改革的哪两项措施?
(4)请你概括北魏这次改革的影响。
板块三 学习认识感悟
(5)结合上述改革和问题探究,请你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主题二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频繁又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如图)
(1)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什么?
(2)图中西晋的建立者是谁?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历史解释】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西汉《史记》译文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史料实证】
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
(4)结合所学,列举三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关于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融的关系,出现了以上两种不同的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