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苏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专题课时PPT课件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课时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专题7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课时PPT课件,文件包含第一单元氮的固定pptx、第二单元重要的含氮化工原料pptx、第三单元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pptx、专题整合ppt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学习目标知识分点突破学业质量测评知识分点突破基础梳理知识点一 铵盐的性质1.铵盐及其物理性质(1)铵盐:由 离子与 离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2)物理性质:多数铵盐为 色晶体, 溶于水。铵根酸根无易NH3↑+HCl↑NH3↑+CO2↑+H2O(2)与碱反应——用于实验室制氨气NH4Cl和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制氨气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分析名师点拨2.实验室制取氨气的简易方法题组例练题点一 铵盐的性质1.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所有铵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是-3价 ②所有铵盐都溶于水 ③铵态氮肥不应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④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⑤铵盐都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酸反应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解析:NH4NO3中氮元素化合价有-3价和+5价,①错误;NH4HCO3既能与碱反应,也能与酸反应,⑤错误,故B项正确。B2.检验试管中盛有的少量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是( )A.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看试纸是否变蓝B.将固体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看是否变红C.加水溶解,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D.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A解析: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某固体(或其溶液)与强碱共热,若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固体为铵盐。题后悟道题点二 氨气制备3.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1)甲同学拟用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氨气,其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下同)。 A.将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B.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C.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浓氨水中D.将氯化铵稀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解析:(1)加热氯化铵产生氯化氢和氨气,遇冷又转化为氯化铵固体,不能制取氨气;用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制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更方便操作,而且节约浓氨水的用量;氨气极易溶于水,若用稀溶液制取,产量较少。答案:(1)B 3.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2)根据上述正确的原理,该同学欲用下列常见的实验室制气装置制取氨气,适宜的装置是 。 解析:(2)根据所给试剂看,不需要加热条件。答案:(2)C3.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3)气体的性质是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 (填序号)。 ①密度 ②颜色 ③溶解性 ④热稳定性 ⑤与氧气反应解析:(3)收集气体可采用排空气法(密度、气体不能被氧气氧化等),也可采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与其他性质无关。答案:(3)②④3.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4)如图是甲同学设计收集氨气的几种装置,其中可行的是 (填字母),集气的原理是 。 解析:(4)氨气极易溶于水,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答案:(4)d 利用氨气密度小于空气,采用短管进氨气,长管出空气,即可收集氨气知识点二 常见氮肥及其使用基础梳理1.氮肥的分类:常用的氮肥有 氮肥、 氮肥和 等。铵态硝态尿素2.各类氮肥的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CO(NH2)23.复合肥(1)植物生长必需的三种营养元素: 。(2)复合肥: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化肥。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是含氮和磷的复合肥,如: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磷酸氢二铵[(NH4)2HPO4]等。4.化肥使用存在的环境问题与解决策略(1)存在问题:长期使用化肥易造成土壤酸化、板结;雨水冲刷使肥料进入溪水、河水和湖泊,水中的肥料会使细菌和藻类迅速生长,并消耗水中的氧气,严重时导致水中含氧量减少,许多水生生物随之死亡、腐烂,水质下降。(2)解决策略:寻找使用方便、肥效高、对土壤影响小的氮肥;开发更多绿色化肥,更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同时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氮、磷、钾铵态氮肥的保存与使用(1)密封保存并放在阴凉通风处。(2)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名师点拨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A.甲为Ca(OH)2;乙为稀盐酸B.甲为水;乙为NaOH溶液C.甲为NaOH溶液;乙为水D.甲为稀盐酸;乙为NaCl溶液A题组例练解析:NH4HCO3和NH4Cl能与碱反应生成NH3,所以试剂甲不可能是H2O或稀盐酸,排除B、D;NH4HCO3、NH4Cl中只有NH4HCO3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CO2),故A正确。2.根据下表中所列化肥的性质,从下列使用注意事项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可选多项),将其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的最右栏中。a.贮存和运输时要密封,不要受潮或暴晒;施用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b.不要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c.不能与易燃物质混在一起;结块时,不要用铁锤砸碎。d.不宜长期使用。答案:①ab ②abc ③bd ④d知识点三 氮氧化物的无害化处理基础梳理1.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硝酸生产等产生的工业废气处理不当和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尾气的排放。2.危害(1)形成 。(2)产生 。(3)破坏臭氧层。酸雨光化学烟雾3.减少汽车尾气危害的措施(1)以甲醇、液化气代替汽油。2CO2+N2(3)使用以液化天然气或高效燃料电池作为动力的新型环保汽车。名师点拨2.常见的环境问题归纳(以下选择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煤燃烧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CO2的排放B.臭氧的体积分数越大的空气越有利于人体健康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D.O3与NOx、碳氢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D题组例练解析:煤燃烧时加石灰石,增加了CO2的排放,A错误;因为O3具有强氧化性,其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一定数值时,会对人体造成损害,B错误;pH小于5.6的降水为酸雨,C错误。解析:NO在高温下不能氧化金属,②错误,④不属于对环境的危害,①③正确。2.NO对环境的危害在于( )①破坏臭氧层 ②高温下能使一些金属被氧化 ③造成酸雨 ④与人体血红蛋白相结合A.仅①③ B.仅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A3.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C(2)以上三个反应式的总反应式为 。 学业质量测评某研究团队在做灰霾专题研究时提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图所示。(1)根据上图信息可以看出,下列哪种气体污染物不是由机动车行驶产生的 (填字母)。 a.SO2 b.NOx c.VOCs d.NH3答案:(1)a 解析:(1)根据示意图可知,SO2不是由机动车行驶造成的,故选a。某研究团队在做灰霾专题研究时提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图所示。(2)机动车大量行驶是污染源之一。汽车发动机废气稀燃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写出稀燃过程中NO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某研究团队在做灰霾专题研究时提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图所示。(3)研究发现某灰霾样品呈中性,其主要原因如图所示:请判断A的化学式并说明判断理由: 。 测试解读:测试宗旨——学科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上辨识污染类型,并能从微观角度分析产生污染的原因。(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结合图表、图示等信息寻找证据论证或解释结论,能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理论模型推断反应物或产物的化学式。(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污染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学以致用,关注环境问题,建立节约能源、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社会责任感。测试类别——学业质量水平(1)问:学业质量水平2(2)问:学业质量水平3(3)问:学业质量水平3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