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第5章 章末综合检测
选题测控导航表
知识点 | 题号 |
1.酶与ATP | 1,2,3,4,21 |
2.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 5,6,7,8,9,10,16,18,23,24 |
3.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 11,12,13,14,15,17,19,20,22,25 |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共45分。第1~15小题,每小题2分;第16~2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细胞代谢过程中,ATP和酶都是极其重要的物质。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
B.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
C.酶与ATP均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
D.ATP含有核糖,而所有的酶均不含核糖
解析: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无论是蛋白质构成的酶还是RNA构成的酶,均不能产生,但红细胞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ATP;酶是大分子物质,合成酶的过程是吸能反应,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但ATP没有专一性;绝大多数酶属于蛋白质,不含核糖,少数酶属于RNA,含有核糖。
2.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下列关于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B )
A.若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B.若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C.若a、b、c表示pH,则c>b>a
D.若a、b、c表示温度,则不可能是c>b>a
解析: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或pH,酶的活性都会下降,据此结合题意与图示分析可知,若a、b、c表示温度或pH,则在低于最适温度或pH的范围内,一定是a>b>c,但在高于最适温度或pH的范围内,则c>b>a;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若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3.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 mL淀粉溶液。
②观察实验现象。
③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
④向各试管注入1 mL唾液并摇匀,在各自的温度下静置5 min。
⑤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 ℃的温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 min。
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D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⑤→③→② D.①→⑤→④→③→②
解析: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先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
2 mL淀粉溶液;将淀粉调整至相应的温度,所以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 ℃的温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 min;然后加入酶,即向各试管注入1 mL淀粉酶溶液(唾液),并摇匀,在各自温度下静置5 min;淀粉用碘液鉴定,所以反应后向各试管滴1滴碘液;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4.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的a是构成DNA的基本单位之一
B.图中的A代表腺苷,b、c代表特殊的化学键
C.ATP中的“A”与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
D.ATP与ADP的化学元素组成不同
解析:题图表示ATP,字母A表示腺嘌呤,P表示磷酸基团,b、c为特殊的化学键,方框部分a代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ATP与ADP的化学元素组成相同,均为C、H、O、N、P。
5.种子贮藏中需要控制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若作物种子呼吸作用所利用的物质是淀粉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下列关于种子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与释放CO2的相等
C.若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乳酸,则无O2吸收也无CO2释放
D.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
的多
解析:在反应底物是葡萄糖的情况下,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其中产乙醇的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有氧呼吸不产生乙醇,因而若产生的CO2与乙醇的分子数相等,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在反应底物是葡萄糖的情况下,若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和释放CO2的分子数相等;根据无氧呼吸反应式,在反应底物是葡萄糖的情况下,若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则不需要消耗O2也不产生CO2;有氧呼吸中,吸收O2的分子数和释放CO2的分子数相等,而无氧呼吸不消耗O2,但可能产生CO2,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吸收O2的分子数比释放CO2的分子数少或两者的数目相等。
6.研究人员选取体长、体重一致的斑马鱼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其中训练组每天进行运动训练(持续不断驱赶斑马鱼游动),对照组不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的肌肉乳酸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
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细胞质基质生成
C.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
D.运动训练可降低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
解析: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形成的;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训练组运动后乳酸含量较低,说明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训练组静止时乳酸含量与对照组相同,说明运动训练不影响斑马鱼静止时的无氧呼吸强度。
7.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的( B )
A.溶酶体 B.细胞质基质
C.线粒体外膜 D.线粒体内膜
解析: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属于“消化车间”,其内不进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内;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并没有线粒体外膜;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8.如图是细胞无氧呼吸的过程简图,①②均代表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M、Z分别代表乙醇和CO2
B.①阶段产生少量NADPH用于丙酮酸的还原
C.②阶段产生少量ATP,和①同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D.动物细胞在无氧条件能进行图示过程的呼吸作用
解析:M、Z分别代表乳酸和能量;①阶段产生少量NADH,用于第二阶段还原丙酮酸;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不能产生ATP;动物细胞在无氧条件能进行图示过程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9.对酵母菌进行处理,获得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用超声波使线粒体破碎,线粒体内膜可自然反卷成小的膜泡,原来内膜的内侧面位于膜泡的外表面。下列四支试管在适宜温度下不会产生CO2的是( C )
A.葡萄糖+细胞质基质 B.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C.葡萄糖+小膜泡 D.丙酮酸+线粒体基质
解析:葡萄糖+细胞质基质,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通过无氧呼吸产生CO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CO2;葡萄糖+小膜泡,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因此不会产生CO2;丙酮酸+线粒体基质,酵母菌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将丙酮酸水解产生CO2。
10.有一种荔枝的储存保鲜技术叫作自发气体储藏法,做法是将荔枝装塑料袋密封后置于1~5 ℃条件下,可使荔枝在30~40天内保持其色、香、味。请根据环境因素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进行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该措施可通过抑制呼吸作用增加有机物的消耗
B.自发气体环境是低O2和高CO2的环境
C.密闭低氧环境使荔枝呼吸作用强度较低
D.低温条件下酶活性下降,荔枝的呼吸作用减弱
解析:低温处理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将荔枝装塑料袋密封,由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该密闭环境的自发气体环境是低O2和高CO2的环境;密闭低氧环境使荔枝呼吸作用强度较低;低温条件下酶活性下降,荔枝的呼吸作用减弱。
11.秋季枫树等植物的叶片变为红色,主要是花青素增多而叶绿素含量降低所致,实验小组对此进行实验验证: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中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分离,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靠近层析液的两条色素带非常窄,有关推断不合理的是( A )
A.变窄的是叶黄素和叶绿素a
B.低温叶绿素容易被破坏
C.滤纸条未显现花青素的原因可能是花青素为水溶性色素
D.叶绿素易溶于无水乙醇
解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中色素带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因此变窄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秋天叶片变黄可能是因为低温破坏了叶绿素;如果花青素溶于有机溶剂则滤纸条上会有花青素,所以滤纸条未显现花青素的原因可能是花青素为水溶性色素,不溶于无水乙醇,所以无法提取到花青素;提取叶绿素的原理是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
12.将含有完整叶绿体的悬浮液和含有外膜被破坏叶绿体的悬浮液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后发现都有氧气释放,且释放速率基本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培养液应是叶绿体基质的等渗溶液
B.两种叶绿体内都无糖类的产生
C.该实验说明O2的产生与叶绿体外膜无关
D.改变悬浮液的pH,对两种叶绿体氧气的产生速率均有影响
解析:叶绿体没有细胞壁,所以在低渗溶液中容易吸水,在高渗溶液中易失水,为了保持其活性,需要将其放入叶绿体基质的等渗溶液中;色素附着在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完整叶绿体的悬浮液和含有外膜被破坏叶绿体的悬浮液中,两种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可能产生糖类;由题意可知,O2的产生与叶绿体外膜无关;改变pH将会改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所以改变悬浮液pH对两种叶绿体氧气的产生速率均有影响。
13.叶绿体中的GAP脱氢酶(以下简称为G酶)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唯一能利用NADPH还原C3的酶,因此可用 NADPH的氧化速率表示G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为探究光照对叶绿体中G酶活性的影响,将正常生长的盆栽花生在暗处放置24 h后,再给予光照和黑暗处理,并定时剪取叶片测定叶绿体中G酶活性,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从叶肉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可采用差速离心法,G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内膜和基质中
B.构建体外测定G酶活性的反应体系,需要G酶、ADP、C5、缓冲物质和适宜的温度等
C.暗处放置24 h后再给予光照处理,叶绿体中NADPH的生成量会增加
D.实验说明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G酶活性较高
解析:细胞中不同结构的细胞器质量不同,从叶肉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可采用差速离心法,G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G酶是暗反应所需要的酶,构建体外测定G酶活性的反应体系,需要G酶、ADP、C5、缓冲物质和适宜的温度等;光反应会生成NADPH,暗处放置24 h后NADPH会被消耗,再给予光照处理,叶绿体中NADPH的生成量会增加;实验说明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G酶活性较高,黑暗条件下酶的活性下降。
14.如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图甲、乙中的两种生物膜分别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B.图甲、乙中的[H]代表相同的物质
C.甲、乙两种生物膜除发生上述反应外,还可产生ATP
D.影响甲、乙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解析:图甲、乙中的[H]代表的物质分别是NADPH和NADH。
15.某研究小组将水稻叶片置于一密闭、恒温的透明玻璃容器内,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测得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在M点后短时间内,叶片细胞内 C3的量增加
B.在N点时,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停止,密闭容器内氧气量不再增加
C.5~15 min区间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D.若 0~15 min区间水稻叶片呼吸速率稳定,则其光合作用产生 6×10-7 mol 氧气
解析:M点后短时间内,C3的还原开始,C3的量减少,C5生成增加,叶片细胞内C5的量增加;N点时,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密闭容器内氧气量不再增加;5~15 min区间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的原因是容器内二氧化碳不断被消耗,抑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氧气的释放速率减小;根据题意可知,前5 min内的呼吸速率为(5×10-7-4×10-7)÷5=2×10-8(mol/min),5~15 min内的净光合速率为(8×10-7-4×10-7)÷10=4×10-8(mol/min),0~15 min区间水稻叶片呼吸速率稳定则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总光合作用,故产生的氧气量为(4×10-8+2×10-8)×10=6×10-7(mol)。
16.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 0.5 m 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表(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B )
项目 | 透光玻璃瓶甲 | 透光玻璃瓶乙 | 不透光玻璃瓶丙 |
氧气含量 | 4.9 mg | 5.6 mg | 3.8 mg |
A.丙瓶中生物的细胞产生NADH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B.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 1.1 mg
C.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低
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物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约为0.8 mg
解析:丙瓶中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NAD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透光玻璃瓶甲中氧气含量减去丙瓶中氧气含量的值为1.1 mg,代表的是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一昼夜后,丙瓶生物释放CO2较多,所以丙瓶水样的pH比乙瓶的低;乙瓶中生物的呼吸速率与丙瓶相同,所以透光玻璃瓶乙中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5.6-4.9)+1.1=1.8(mg)。
17.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某同学提取的滤液经层析后结果如图所示。对该现象可能的解释正确的是( B )
A.研磨时未加入SiO2 B.研磨时未加入CaCO3
C.画滤液细线的次数不够 D.提取时未加入无水乙醇
解析:研磨时未加入SiO2,研磨不充分,会导致4种色素的含量均减少,但不会出现只有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的现象;研磨时未加入CaCO3,叶绿素分子被破坏,会导致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画滤液细线的次数不够,点样处积累的色素浓度低,会导致层析时4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均减少,但不会出现只有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的现象;提取时未加入无水乙醇,无法提取出色素,会导致滤纸条上看不见色素带。
18.如图表示某一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O2浓度下气体交换的相对值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图中曲线QR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O2浓度增加,有氧呼吸受到抑制
B.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情况下,Q点只进行无氧呼吸,P点只进行有氧
呼吸
C.若图中AB段与BC段的长度相等,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等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
D.O2浓度调节到Q点对应的浓度,更有利于水果的运输和储存
解析:题图中曲线QR区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情况下,Q点不吸收氧气,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P点O2吸收量等于CO2生成量,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若题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等量的CO2,根据反应式可知此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3;题图中R点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表现为最低,则有机物的消耗量最少,即呼吸作用最弱,即该点的O2对应浓度,更有利于蔬菜、水果的运输和储存。
19.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 )
A.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B.生长阶段①过程合成的ATP少于②过程产生的ATP
C.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了产生[H]、ATP外,产物中还有丙酮酸
D.②④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②过程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是发生在叶绿体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的水光解过程;生长阶段绿色植物净光合大于零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可推测①过程合成的ATP多于②过程产生的ATP;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物有[H]、ATP和丙酮酸;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产生ATP的量最多,即图示中的②过程。
20.为了构建半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体系,研究人员从菠菜中分离类囊体,将其与多种酶等物质一起用单层脂质分子包裹成油包水液滴,从而构建半人工光合作用反应体系。该反应体系在光照条件下可实现连续的CO2固定与还原,并不断产生有机物乙醇酸。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该反应体系不断消耗的物质有CO2和H2O
B.类囊体产生的ATP和O2参与CO2固定与还原
C.该反应体系中含光合作用色素
D.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
解析:该反应体系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不断消耗的物质有CO2和H2O;类囊体产生的ATP参与C3的还原,产生的O2用于呼吸作用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该体系含有类囊体,而类囊体的薄膜上含有光合作用色素;乙醇酸是在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产生的,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所以产生乙醇酸的场所相当于叶绿体基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4分)如表是某小组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是否受pH影响”的实验步骤,请依据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 步骤 | 操作方法 | 试管甲 | 试管乙 |
1 | 加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 | 2 mL | 2 mL |
2 | 加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 | 1 mL | / |
3 | 加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 | / | 1 mL |
4 | 加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 猪肝研磨液 | 2滴 | 2滴 |
5 | 观察 |
|
|
(1)本实验的因变量是 ,可观测的指标是 。
(2)上述操作步骤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请写出改进方案:
。
在完成改进方案后,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是① ,
② 。
(3)为了将此次多余的猪肝研磨液保留到下次使用,应对它进行 (填“高温”或“冷藏”)处理,原因是 。
(4)如果用出现同一结果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酶的活性,那么所需的时间越长,酶的活性越 。
解析:(1)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是本实验的因变量,可观测的指标是相同时间内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量(气泡产生的速率)。
(2)应该增加丙试管,在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的步骤中加入1 mL蒸馏水,其他步骤与甲、乙试管相同。改进方案后,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是①相同时间内甲、乙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量较少,丙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则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受pH影响;②甲、乙、丙三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情况基本一样,则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不受pH影响。
(3)高温处理时,猪肝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会变性失活,而冷藏并不会使蛋白质变性。因此应将制备好的猪肝研磨液冷藏处理,不影响实验效果。
(4)以不同pH下出现同一结果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酶的活性,则所需的时间越长,酶的活性越低。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
(1)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相同时间内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量 (2)再增加丙试管,在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的步骤中换为加入1 mL蒸馏水,其他步骤与甲、乙试管的步骤相同 ①若甲、乙两支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量少,丙试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则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受pH影响 ②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情况基本一样,则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不受pH影响 (3)冷藏(1分) 过氧化氢酶是蛋白质,低温冷藏时,只是抑制蛋白质的活性,在适宜条件下,其活性能恢复 (4)低(或弱)(1分)
22.(10分)如图为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物质,①②表示反应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甲是 ,图中①是光合作用的 阶段,该阶段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 。
(2)图中②是光合作用的 阶段,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的 。该阶段包括的生理过程有 和C3的还原。
(3)图中①为②提供的物质乙是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强度外,还有 (至少答出两项)。
解析:(1)据题图可知,光反应阶段水在光下分解可产生氧气,物质甲为氧气;①是光反应阶段;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的在滤纸上扩散速度越快,根据此原理可以分离得到不同的色素。
(2)据题图可知,②是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物质变化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
(3)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强度外,还有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
(1)氧气(O2) 光反应 类囊体薄膜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的在滤纸上扩散速度越快(2分)
(2)暗反应 基质 CO2的固定
(3)NADPH 二氧化碳浓度、温度
23.(9分)为了研究细胞器的功能,某同学将正常叶片置于适量的溶液B中,用组织捣碎机破碎细胞,再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所用溶液B应满足的条件是 (答出2点即可)。
(2)离心沉淀出细胞核后,上清液在适宜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彻底分解,原因是此上清液中含有 。
(3)将分离得到的叶绿体悬浮在适宜溶液中,照光后有氧气释放;如果在该适宜溶液中将叶绿体外表的双层膜破裂后再照光, (填“有”或“没有”)氧气释放,原因是 。
解析:(1)为研究细胞器的功能,在分离细胞器时一定要保证细胞器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正常,因此本实验所用溶液B的pH应与细胞质基质的相同,渗透压应与细胞内的渗透压相同。(2)离心沉淀出细胞核后,细胞质基质组分和线粒体均分布在上清液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因此在适宜的条件下,上清液能将葡萄糖彻底分解。(3)将分离得到的叶绿体悬浮在适宜溶液中,照光后有氧气释放;如果在该适宜溶液中将叶绿体外表的双层膜破裂后再照光,因为类囊体薄膜是H2O分解释放O2的场所,叶绿体膜破裂不影响类囊体薄膜的功能,所以仍有氧气释放。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
(1)pH应与细胞质基质的相同,渗透压应与细胞内的相同 (2)细胞质基质组分和线粒体 (3)有 类囊体薄膜是H2O分解释放O2的场所,叶绿体膜破裂不影响类囊体薄膜的功能(3分)
24.(12分)图甲是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预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右侧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 。
(2)种子预先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的目的是 。
(3)在0~3.5 h内,气体体积变化的原因是
。在3.5~4.0 h内标尺读数没有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 。
(4)若要消除无关因素的影响,还应设置对照实验,则相应装置为
。
(5)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改变,2.0 h时对照实验中标尺读数相对开始时减少了0.2 cm,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用标尺读数表示)是 cm/h。
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吸收O2的速率。
(2)种子预先消毒的目的是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产生CO2,干扰实验结果。
(3)由图乙可知,在0~3.5 h内,标尺读数在增加,说明图甲装置右侧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在减少,原因是种子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释放CO2,而释放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在3.5~4.0 h内标尺读数没有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时间段内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
(4)对照实验要用等量相同的死亡种子代替活种子,并预先经过相同条件的处理,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保证单一变量。
(5)2.0 h时标尺读数变化是5.6-2.3=3.3(cm),误差为0.2 cm,则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可表示为(3.3+0.2)/2=
1.75(cm/h)。
答案:(每空2分)
(1)测定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吸收O2的速率 (2)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3)种子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O2,释放的CO2被NaOH 溶液吸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减小 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不消耗O2 (4)用等量的消毒剂清洗过的相同死亡种子代替活种子,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 (5)1.75
25.(10分)图甲是玉米及其他两种农作物的光照强度和光合速率关系图,图乙表示某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 (填数字)植物适宜与玉米间作,理由是
。
(2)分析图乙中的两条曲线,温度为25 ℃、光照强度小于2 klx,采取 措施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判断依据是 。
(3)由图乙可知,若某一天温度为15 ℃,光照强度大于1 klx小于
2 klx,光照时间为12 h,则一昼夜后该蔬菜的干重将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解析:由图乙可知,温度为15 ℃时,呼吸速率为11.2 mL·h-1,光照强度为1 klx时,净光合速率为11.2 mL·h-1,所以光照强度大于1 klx小于2 klx,净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光照时间为12 h,则一昼夜后该蔬菜的干重=12×净光合速率-12×呼吸速率,此时这个值大于零,有机物将增加。
答案:(每空2分)
(1)② ②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明显低于玉米(②植物在低光照强度下就可以达到最大光合速率),与玉米间作能充分利用光能 (2)适当降低温度 光照强度小于2 klx,25 ℃时净光合作用强度低于15 ℃净光合作用强度 (3)增加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课后复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为ATP的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综合与测试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综合与测试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第2课时无氧呼吸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docx、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docx、第2课时酶的特性docx、第1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docx、第1课时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docx、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docx、第2节细胞的能量货币ATPdocx等7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