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生物专题复习
- 专题16 生物变异的应用学生版 课件 5 次下载
- 专题25 群落教师版 课件 3 次下载
- 专题19 植物激素调节教师版 课件 3 次下载
- 专题16 生物变异的应用教师版 课件 3 次下载
- 专题27 人类与环境教师版 课件 3 次下载
专题24 种群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4 种群学生版,共15页。
专题24 种群
[考试标准]
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标志重捕法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a
a
a
a
a
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2)环境容纳量
(3)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b
a
b
a
c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
a
a
一、种群的概念
1、 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内涵与外延:(1)两个要素:“同种”和“集合”,即种群是物种存在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①生态学观点: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②进化的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与物种的关系: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一、 种群的特征
1、 出生率、死亡率
(1)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其高低主要由动物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2)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相对平衡。
(4)地位、作用及意义: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决定了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2、年龄结构
(1)年龄结构: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年龄金字塔:
①宽度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比例; ②中线分两半,左雄、右雌。
特点: 生殖前期个体数量最多, 生殖前期、生殖期、 生殖前期个体数量少,
后期个体数量少; 生殖后期个体数量比例适中; 生殖后期个体数量多。
出生、死亡比较: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变化: 增大 相对稳定 减小
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注意:有些生物没有生殖后期,生殖完毕短时间内死亡。如蜉蝣和蝉。
3、性比例 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大多数动物的种群,其性比例基本保持1:1,人类也一样。
(1)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 特点:雌雄个体数大体相等,多见于高等动物。
②雌多雄少型 特点:雄个体明显少于雌个体,较罕见,如家白蚁等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③雌少雄多型 特点:雌个体显著多于雄个体,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
(2) 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比率,达到杀虫效果,从而控制种群数量。
4、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研究意义: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和害、狩猎与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3)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
种群数量N=[]
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4只,其中已标记为15只,该地段总数有多少?
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量为39x34/15=88只
注意:①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适当的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成分混合)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被标志者所占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②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等。
③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有大的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
④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要不易脱落。
补充: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二:样方法。(略)
5、 种群分布型
(1)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分布类型
类型
图列
特点
原因
举例
集群分布
不均匀,常成群成族或成块的密集分布
环境资源分布不均;植物传播种子以母株为中心扩散;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等。
自然界中生物多为集群分布
随机分布
在任一空间内的分布概率相等
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吸引或排斥。
森林中的无脊椎动物等
均匀分布
个体间等距离分布
种群内个体间的激烈竞争引起的
浮游植物、森林中的乔木、面粉中的黄粉虫等
6、种群的存活曲线
种群的存活曲线含义
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横坐标:年龄;纵坐标:存活个体数量的对数值。
类型
含义
举例
类型Ⅰ(凸型)
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
人类和很多高等动物
类型Ⅱ(对角线型)
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
水螅、一些鸟类
类型Ⅲ(凹型)
低年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很低而且稳定。
牡蛎、树蛙等
三、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比较项目
指数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曲线类型
“J”形曲线
“S”形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增长特点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以一定的百分数或倍数连续增长。
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速度减慢,到达环境容纳量K值时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有无K值
无K值
有K值
适用范围
一般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和种群刚迁入新的环境中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增长。
一般自然种群增长。
增长率
“J”形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为K。
种群
增长
速率
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为K
曲线形成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2、环境容纳量(K值):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K值不是个固定值,不同环境K值不同。
(2)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3)影响K值的外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环境污染等。
(4) K值和K/2在实际中的应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有益资源的利用
K/2(最大增长速率)
防治最好在快速增长期之前,否则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控制效果。
使该种群数量维持在K/2,这样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环境容纳量)
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有害生物生存。
保证种群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5) K值变动的示意图
①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
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时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
一定范围内。
②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减小;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K值会增大。
(6) “J”形曲线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0λt。
③各参数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四、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种群的数量波动
概念
种群中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的数量波动。
原因
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特点
种群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非周期波动也可以是周期波动。
类型
非周期波动
周期波动
波动含义
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发生非周期变化
种群中个体数量随时间发生周期变化
波动曲线特点
两个波峰之间相隔时间不等
两个波峰之间相隔时间相等
波动成因
环境的非周期性变化
环境的周期性变化
实例
欧洲灰鹭、东亚飞蝗
北极旅鼠、雪兔和猞猁等
2、 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
调节类型
调节因素
调节机理
实例
外
源
性
调
节
因
素
气候
许多生物不适应极端的气候变化而引起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连续几天的38℃高温,常可以使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沙漠地区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与降雨量有关。
食物
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会发生剧烈斗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长耳鸮以雪兔为食,在雪兔数量很少的年份,长耳鸮只有20%的孵窝率。
病源物
寄生物
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群密度越大,抑制种群密度增长的作用力也越强。
恶性传染病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极大
捕食
许多生物均存在着天敌,天敌对其大量捕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上
在生物防治上,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内
源
性
调
节
因
素
行
为
调
节
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①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只有优势雄鸟才能占有领域→繁殖后代数量少→鸟类种群不致因繁殖过剩而过度消耗资源
②种群密度小的年份→全部雄鸟都能占有领域→繁殖后代数量多→使鸟类种群数量得以增长
内
分
泌
调
节
社会压力加大,会刺激动物中的中枢系统进而引发其内分泌调节,从而影响动物的生殖。如啮齿类动物的内分泌调节如下:
种群密度过大,引起雌鼠排卵功能减退,表现为生殖力下降、死亡率增加,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当种群密度过小时,则通过内分泌调节引起相反的变化,最终使种群数量上升。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6)依据年龄结构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
(7)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
(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9)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
(10)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
(1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12)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指数增长( )
2.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 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 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观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两种模型,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J”形增长曲线
“S”形增长曲线
区
别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的有无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 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形增长曲线因 而呈“S”形增长曲线。
题组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比率、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结构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题组二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其原因不包括( )
A.捕鱼时,在经常饲喂的地方以保证捕到较多的鱼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物丢失
题组三 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比较
5.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
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
D.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已变得恶劣
6.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题组四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
7.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8.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9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1.目的要求
(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了解 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2)学习使用 计数板,学习比浊计(或比色计)的使用方法。
(3)初步尝试建立数学模型。
2.方法步骤
(1)预测实验结果,设计实验记录表:
计数试管
第0天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A
B
A
B
A
B
A
B
A
B
样品1
样品2
总数
平均数
稀释倍数
平均数x稀释倍数
比浊计(或比色计)的读数
估算数
(2) 分组,每组做两个样品,分别标记为样品1和样品2,每个样品含两支试管:
①试管A: 溶液+0.1mL酵母菌贮用培养液。
②试管B:只加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
(3)①拧紧试管将试管A倒转数次,使 。
②用滴管从试管A中取1滴培养液,滴到 。
③镜检计数。
④算出试管内细胞总数。
(4)对试管B进行细胞计数。
(5)对样品2重复步骤(3)(4)。
(6)用比浊计测定各试管的浑浊度。
(7)将试验结果填入记录表,计算两次计数的平均值。
(8)第二天,重复步骤(3)~(7)。
(9)以后两周内,每天重复步骤(6),记录结果,在坐标纸上做出标记。
[诊断与思考]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
(1)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增长只受一些环境因素(如培养液成分、温度等)的影响( )
(2)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形( )
(3)在取样液前要将培养基振荡,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
(4)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只能用“S”形曲线的形式表示( )
(5)重复实验次数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 )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几次?
3.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实验吗?
4.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题组 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
1.下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量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血球计数板专题
一、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1、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是用来测量细胞的数目和长度的。
2、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载玻片,载玻片上由4个槽沟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被一短槽隔成两半,每个半边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有9大格,中央的大格是最常用的计数室,主要用于红细胞、血小板、细菌等较小细胞的计数,而四个角的蓝色大格用于较大细胞的计数,如白细胞。
3、计数室有两种规格 ①大方格边长为1mm
②大方格边长为2mm(浙科版必修三P73页以此为例)。
4、中央计数室的刻度有两种规格:①25×16型:计数室先被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被分成了16个小方格,总共也是400小格,可以取四个角及最中央的中方格计数。②16×25型:计数室先被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被分成了25个小方格,共400小格,可以只取四个角的中方格计数。所以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
二、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1)根据待测菌悬液浓度,加无菌水稀释,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计数室上盖一块盖玻片。
(3)将稀释后的菌液摇匀,从盖玻片旁的投料口滴入一小滴菌液(不宜过多),使菌液缓缓渗入,让菌液利用液体表面张力充满计数室,勿使气泡产生。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确保计数室的高度为0.1mm。
(4)静置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血细胞计数板置于载物台上夹稳,现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室,再换高倍镜计数。
(5)测定每个小方格或中方格中细胞的数量(取决于细胞的大小和数目),计数需要遵循以下几点:①方格内细胞的计数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②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的细胞数(理论上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数即可);③细胞若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④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⑤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理解为4或5个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6)计数完毕,取下盖玻片,用清水将血细胞计数板冲洗干净,晾干后放入盒内保存。
三、计算方法
计算1ml菌液中细胞总数的方法:
先将中方格中的细胞数换算成大方格的细胞数,如对于16×25型,将4个中方格中细胞总数×4就是大方格中细胞数,对于25×16型,将5个中方格中细胞总数×5就是大方格中细胞数。
计数室大方格的体积为:
2mm×2mm×0.1mm=0.4mm3=4×10﹣4cm3
细胞数/4×10﹣4cm3=2500×细胞数/cm3
注意:计数时,死细胞和微小杂物均被计算在内,这样得出的结果往往偏高。
一、 实验目的
1、 明确显微镜计数的原理。
2、 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二、 实验材料
酵母菌悬液,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盖玻片,无菌毛细管,吸水纸等。
三、 实验原理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此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将经过适当稀释的菌悬液(或孢子悬液)放在血球计数板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0.1mm3),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故又称为总菌计数法。
推导:1mm × 1mm方格的计数
1mm × 1mm表示计数室的边长,即一个大方格的边长。由于计数室厚度为0.1mm,所以计数室的总体积为0.1mm3。
①25×16型的计数公式:酵母菌细胞个数/1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
②16×25型的计数公式:酵母菌细胞个数/1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000×稀释倍数
假设:计数室内酵母菌为a个,稀释倍数为b,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为:a×105×b
例题1:通常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若计数室为1mm×1mm×0.1mm方格,由400个小方格组成,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先 后在计数。若多次重复计数后,算得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5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有 个。
例题2: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计数室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16个,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个。
四、 操作过程
1、 稀释
将酵母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菌液如不浓,可不必稀释。
2、 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后才能进行计数。
3、 加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再用无菌的细口滴管将稀释的酵母菌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不宜过多),使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行进入计数室,一般计数室均能充满菌液。注意不可有气泡产生。静置5-10分钟即可计数。
4、 显微镜计数
将血球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在计数前若发现菌液太浓或太稀,需重新调节稀释度后再计数。一般样品稀释度要求每小格内约有5-10个菌体为宜。若选用25x16规格的计数板则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方格,可选4个角和中央的中格(即80个小格),若选用16x25规格的计数板,则数四个角: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四个中方格(即100个小格)中的菌体计数。位于格线上的菌体一般只数上方和左边线上的。如遇酵母菌出芽,芽体大小达到母细胞的一半时,即作两个菌体计数。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值来计算样品的含菌量。
5、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计数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各中格中菌数
A
B
二室平均值
菌数/mL
1
2
3
4
5
第一室
第二室
A-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 B-稀释倍数
6、 清洗血球计数板
血球计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
7、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发现酵母菌过多,如何稀释?
如果发现每小格中酵母菌的个数多于10个,可按以下处理:取1mL酵母菌培养液加入到盛有9mL蒸馏水的试管中,摇匀,再计数;如发现酵母菌的个数仍然过大,则同样再稀释一次,直至每小格中酵母菌的个数介于5-10,并作记录。
(2)调节显微镜光线的强弱适当,对于用反光镜采光的显微镜还要注意光线不要偏向一边,否则视野中不易看清楚计数室方格线,或只见竖线或只见横线。
(3)因菌液在血球计数板处于不同空间,要在不同焦距下才能看全,所以,观察时必须不断调细螺旋,方可找全。
(4)每个样品重复2-3次,若两次差别太大应重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热点专题10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课件,共16页。
这是一份专题8 有丝分裂学生版,共15页。
这是一份专题24 种群教师版,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