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4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广东省广州市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4
生物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情况,不决定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年龄组成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
C、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正确。
故选D。
2.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应为:种群密度=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之和÷样方总面积。采用样方法不可能直接统计出甲地内蒲公英总数,A错误;
计算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应该除以样方总面积,B错误;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即得到种群密度,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确定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再分析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公式。易错点是误以为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等于甲地面积,而导致误选B。
3.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③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 ④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
A、由于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使样本数量足够多,以保证所测得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值,A正确;
B、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无需标记,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B错误;
C、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但不能减少样方数量,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 以减少误差,C错误;
D、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但不能缩小样方面积,因为该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 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错误。
故选A。
4.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于渔业资源,应该规定禁捕期、禁渔区以及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等。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
【详解】
A、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会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使得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故A正确;
B、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减少了捕获个体的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使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故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则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故C正确;
D、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只能对捕捞的鱼的大小进行选择,而不能对鱼的性别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其性别比例,故D错误。
故选D。
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其种群最大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
A、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即S曲线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正确;
B、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错误;
C、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正确;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其种群最大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6.观察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B.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C.“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不断加大,A错误;
B、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B正确;
C、“J”形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正确;
D、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D正确。
故选A。
7.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种群的增长曲线。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学会从图像判断种间关系,特别要把捕食跟寄生、互利共生区分开。
【详解】
由图可知ab之间为竞争关系,初期生活资源充足,竞争强度较弱,后期资源不足,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b被淘汰;故AB错误;a种群为S型增长,到达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不再增加,C正确。b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D错误。
8.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群落的结构,涉及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等知识点,本题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详解】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A错误。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距石头的远近可改变群落中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9.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据调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频频发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3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在豚草等植物的调查中应该采取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减少
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一般采用正方形样方。调查时样方大小,一般草本植物采用1——4平方米;灌木为16——40平方米;乔木和大型灌木为100——200平方米。
【详解】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A正确;
B、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注意随机取样,B正确;
C、2004、2005年龙葵的数量消失,说明物种的丰富度在减少,C正确;
D、该地区动物的丰富度将会减少,D错误。
故选D。
10.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 )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寄生 C.互利共生 D.独立生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
红色酵母合成并释放的噻唑是毛霉必要的生长因子,毛霉合成并释放的嘧啶是红色酵母必要的生长因子,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二者相互有利,构成互利共生关系,故选C。
11.下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a-e代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蚯蚓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图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可能有化能合成作用
C.狼和兔能依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捕食或躲避猎捕,它们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D.若该草原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这种演替类型称为次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e表示分解作用,细菌、蚯蚓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A正确;图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主要是a所示的光合作用,此外,还可能有化能合成作用,B正确;狼和兔能依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捕食或躲避猎捕,它们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若该草原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这种演替类型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得以保留,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因此称为次生演替,D正确。
【点睛】
以题意和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明辨:a表示光合作用,b、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呼吸作用,e表示分解作用,进而围绕“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1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所包含的化学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
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湿地边的挺水植物芦苇属于种群,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绿藻和黑藻是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产者只能利用无机物用于光合作用,B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C正确;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13.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
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
B.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
C.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
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A错误;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可以来自生物,也可以来自无机环境,B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C错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正确。
【点睛】
知识点总结: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病毒是专性寄生的生物,属于消费者,蚯蚓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属于分解者。
2、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3、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15.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 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0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一个食物网,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鸟是初级和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据此答题。
【详解】
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鸟和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A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鸟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B错误;已知能量传递效率为10%,如果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C正确;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0.5A÷10%÷10%+0.5A÷10%=55A,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某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种群B在第5~7年间个体数下降是由于之前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图示曲线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先增加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为捕食者,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A正确;
B、B和A均为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在第5~7年间,由于A的增加,导致B被捕食的个体数增加,C的减少导致B的食物来源减少,进而引起种群B的个体数下降,C正确;
D、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于A、B、C三个种群只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D。
17.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 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B正确;
C、在一个食物网中,对于杂食性动物而言,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C正确;
D、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研究能量流动的单位,所以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D正确。
故选A。
【点睛】
18.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II、III、IV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III代表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B.I、II、III、IV四种成分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C.图中IV 所具有的能量最少,因此代表分解者
D.图中I代表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金字塔,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从下到上依次是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详解】
图中III代表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群落包括所有种群,I、II、III、IV四种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图中IV为第四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C错误;图中I代表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
【点睛】
1、生态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三者都是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情况的,三者统称为生态金字塔。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每一阶含义
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物量
1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⑤代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生产者、②初级消费者、③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二氧化碳库)、④次级消费者、⑤分解者。
【详解】
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是①生产者、③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二氧化碳库);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⑤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②④均为消费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I、II、III、IV、V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I、II、III、IV、V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I→II→III→IV
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D.碳元素在I、II、III、IV、V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I是生产者,II是初级消费者,III是次级消费者,IV是三级消费者,V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详解】
A. 由上分析可知,图中I是生产者,II、III、IV是消费者,V是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 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该生态系统构成捕食关系是I→II→III→IV,B正确;
C. 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错误;
D.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C。
21.下图为某食物网部分营养级能量去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级消费者都处于第三营养级 B.分解者可能是某些动物或细菌
C.a=b+g D.b=①+②+③+f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d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e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f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i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等中的未被同化的能量,h表示生物遗体的包含的能量.图中未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①、②、③都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
A、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因此次级消费者都处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
B、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为无机物,分解者主要包括大部分的细菌和真菌,其次还有腐生型动物,如蚯蚓等,B正确;
C、识图分析可知,a表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摄入量等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b和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即图中的g,故a=b+g,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b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和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即图中的①和c,而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这部分能量(c)的去向包括: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死亡后被分解者分解,即图中的d、h,以此类推d=e+i=②+f+i,故b=②+f+i+h+①,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把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掌握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在该营养级的去向,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22.如图表示粮桑渔畜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模式。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来源( )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利用有机物,又防止了环境污染
B.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上述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建立该生态农业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沼气池的建立充分利用有机物,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A正确;
B、该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C正确;
D、图中生态农业系统通过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了生态系统功能,遵循了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D正确。
故选B。
23.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
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豆苗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等资源,导致“草盛豆苗稀”的现象发生。②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的蛙声,仿佛在说着丰收年,因此“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隐含了“青蛙捕食水稻害虫”的食物关系。③“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赢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可以在同种的雌雄个体间传递信息
【详解】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杂草与豆苗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所隐含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B正确;
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因此“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的“流萤”是指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而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所以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24.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
B.海洋捕捞时在鱼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时捕捞能够保持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将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性个体,会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2、S型曲线的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
A、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性个体,影响雌雄交配,故主要是通过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该害虫的种群密度,A错误;
B、海洋捕捞时应该将剩余鱼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这样能够使鱼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B错误;
C、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D正确。
故选 D。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25.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
B.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
C.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立体农业方法是一种以生物生存、生长特性和生态学为科学依据而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多维农业经营方法。它具有四大特点:①多层次性,实行农牧渔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物间互惠共生关系,发挥群体优势;②充分利用阳光、水、气、热等自然资源,投入少,产出高;③保护环境,消除污染;④有利于生产、经济、社会、生态四种效益同步增长。
【详解】
A、树下的蚯蚓和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A错误;
B、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物能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B正确;
C、食物链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但鼠→蛇→鹰中鼠是消费者,鼠→蛇→鹰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C错误;
D、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正确。
故选B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26.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调查土壤中某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真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_等资源的能力。
(4)若当地发生火灾,林木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年在烧焦的土地上长出了杂草,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
(5)某种小型食肉动物新迁入当地,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其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
【答案】 样方 标志重捕 取样器取样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垂直 阳光 次生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λ-1
【解析】
【分析】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物种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即是指群落中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能更充分的利用光照。
【详解】
(1)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植物而言,一般采用样方法;由于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某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后的森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第二年在火灾后的森林的烧焦的土地上长出了杂草,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5)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其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数学模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后一年的数量-前一年的数量)/前一年的数量=(Nt+1-Nt)/Nt=(N0λt+1-N0λt)/ N0λt=λ-1。
【点睛】
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物种丰富度、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7.请回答人工投喂饲料的池塘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_______。
(2)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一个种群,争抢投喂食物时其空间特征上常表现为_______分布;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又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其意义是_______。
(3)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变的,原因是_______。
(4)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作用。
(5)一段时间后,鲫鱼的数量到达其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指____情况下,环境所能____。此时捕捞鲫鱼,其环境容纳量_______(填“增大/减少/不变”)。
【答案】(1)饲料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投入鱼苗体内所含的能量
(2) 集群 垂直 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对资源的利用
(3)动物发育不同阶段及不同季节食性有改变,或生物有迁出和迁入
(4)加速物质循环
(5) 环境不受破坏 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不变
【解析】
【分析】
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受环境资源量的限制。流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投入的能量。
(1)
流入人工投喂饲料的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投喂饲料中有机物所含有的能量和投入鱼苗体内所含的能量。
(2)
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属于一个种群,鲫鱼争抢投喂食物时其空间特征上常表现为集群分布,池塘中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中,这种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3)
由于池塘生态系统中,动物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季节食性有改变,或生物有迁出和迁入,导致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是可变的。
(4)
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加速物质循环的作用。
(5)
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受环境资源量的限制,捕捞鲫鱼,由于生存环境没有改变,其环境容纳量不变。
28.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GA)能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ABA)能抑制种子萌发。某研究小组分别用三组试剂(①、②、③)对种子进行处理,所得结果如图所示,图中X是一种mRNA合成抑制剂,“↓”表示开始处理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GA除能促进种子萌发外,还能促进_______(填“细胞分裂”或“细胞伸长生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图中第②③组结果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说明ABA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_______酶的活性,从而抑制mRNA的合成。在α-淀粉酶的合成方面,ABA与GA表现为_______(填“协同”或“拮抗”)作用。
(3)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内源ABA具有促进脱落的效应,但用ABA作为脱叶剂的田间试验尚未成功,这可能是由于植物体内的_______(答出两种即可)对ABA(促进脱落的效应)有抵消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脱落的器官中乙烯含量明显较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答案】(1)细胞伸长生长
(2) 影响赤霉素作用的试剂种类 RNA聚合 拮抗
(3) 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或生长素等 ABA(脱落酸)能促进乙烯的产生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X是一种mRNA合成抑制剂,能抑制转录过程,图中曲线③用赤霉素和脱落酸处理的种子中淀粉酶含量与②用赤霉素和X处理的种子淀粉酶含量基本相同,都远低于单独用赤霉素处理的对照组,说明脱落酸与X的作用可能相同,都是抑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1)
GA能促进种子萌发,GA还能通过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2)
据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影响赤霉素作用的试剂种类 (ABA、X)。据图可知,曲线③赤霉素和脱落酸处理的种子中淀粉酶含量与②用赤霉素和X处理的种子淀粉酶含量基本相同,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而X是一种mRNA合成抑制剂,说明ABA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 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mRNA的合成。GA促进α-淀粉酶的合成,ABA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在α-淀粉酶的合成方面,ABA与GA表现为拮抗作用。
(3)
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内源ABA具有促进脱落的效应,由于植物体内的GA(或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对ABA有抵消作用,导致用ABA作为脱叶剂的田间试验尚未成功。进一步研究发现,脱落的器官中乙烯含最明显上升,其原因可能是ABA(脱落酸)能促进乙烯的产生。
评卷人
得分
四、实验题
29.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是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答案】 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捕食 大于 S 次生 狐尾草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详解】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捕食水生植物,因此福寿螺和鸭舌草之间是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因此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随着密度的增加,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逐渐降低,说明福寿螺对于水花生的影响较大,水花生的增殖受到环境的抑制,因此,水花生是“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该小区发生的演替在原有的保留植被和土壤的基础上,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由图可知,低密度处理,狐尾草的日增长率最高,且不受福寿螺的影响因此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演替的分类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8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五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五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六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六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