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整体提升,强化模拟限时训练,考法八群落演替,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法五 种群与群落的辨析考法六 生物种间关系的辨析考法七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考法八 群落演替
考法五 种群与群落的辨析
1.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实例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①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的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2)群落空间结构的实例分析
分析: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处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所致,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等生长在不同的地段,不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同一种生物(种群)个体间高低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5 [海南2019·25,2分]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岛上的狼能够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追捕猎物B.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C.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D.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猎物留下的气味信息属于化学信息,可作为狼追捕猎物的依据,A正确;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狼从猎物获得(同化)的能量,小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同化)的能量,B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岛上狼的总数多年来基本不变,说明其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C正确;岛上狼的数量多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岛上环境条件多年来变化不大,相对稳定,D正确。
题型五 种群与群落的辨析
9.[河北唐山2022届开学考]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生活在同一块林地中的杂色山雀和大山雀,通过选择密集程度及高度不同的乔木筑巢抚育后代的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A.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B.在同一水域中的鲢鱼和鳙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C.十七年蝉的幼虫生活在地下土壤中,成虫生活在树上或草丛中D.生活在同一水域的华吸鳅和后平鳅的消化系统以及消化能力不同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同域共存与生物的生态位有关。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形成不同的摄食方式,属于同域共存,A不符合题意;同一水域中的鲢鱼和鳙鱼存在竞争关系,生活的空间层次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B不符合题意;十七年蝉的幼虫和成虫属于同一物种,而同城共存发生在不同物种间,C符合题意;生活在同一水域的华吸鳅和后平鳅具有竞争关系,二者的消化系统及消化能力不同而导致摄食对象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D不符合题意。
10.某灌木(称m灌木)是一种寄生在猫爪藤上的荒漠植物,如图是在干旱季节里,此灌木对每株猫爪藤果实产量影响的数据统计。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J”形增长B.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每株猫爪藤果实数量如图所示C.假设猫爪藤受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猫爪藤的数量将先增多后减少D.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有机物的总量将增加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横坐标是寄生灌木的影响程度,纵坐标是每株猫爪藤果实产量,寄生灌木的影响程度越严重,猫爪藤的果实产量越少。当干旱现象不出现时,由于其他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猫爪藤和m灌木种群都将呈现出“S”形增长,A错误;由题意可知,当干旱情况不严重时,寄生灌木不影响猫爪藤的果实数,不会出现题图所示的柱状图,B错误;根据题中信息无法判断猫爪藤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增长阶段,故当猫爪藤受到m灌木影响程度逐年增加时,猫爪藤的数量变化无法判断,C错误;荒漠被不断治理改良的过程是在有植被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随物种数量的增加,有机物的总量也增加,D正确。
考法六 生物种间关系的辨析
(1)生物之间有多种种间关系,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2)关于捕食关系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先,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②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来说,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3)种间竞争发生在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竞争的对象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生存空间等生活必需资源(除非题目强调只考虑食物因素)。(4)互利共生与寄生的关系:互利共生与寄生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寄生一般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5)种间竞争与捕食的曲线判断
图a、图b为种间竞争,图c为捕食。图a的种间竞争关系可使处于劣势的物种灭绝,处于优势的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6)寄生与捕食的辨析: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则是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寄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寄主长期共存。
(7)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6 [山东2021·10,2分]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种间关系。据图M中的三种藻的初始数量可知,螺取食后三种藻类的剩余数量为甲藻丙藻,A正确;将螺移走后,M中藻类大量繁殖,甲藻数量最多,乙藻数量次之,丙藻数量最少,由此可得甲、乙、丙三种藻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图示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螺的捕食,C错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甲、乙、丙三种藻属于生产者,螺属于消费者,还缺乏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错误。
题型六 生物种间关系的辨析
11.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生物之间不同的种间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表示种间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B.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被捕食者C.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3表示D.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答案】A 【解析】图1表示种间竞争关系,实线表示的种群数量先升高然后逐渐降低至0,该种群数量不呈“S”形增长,A错误;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的数量明显多于乙,且甲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故甲为被捕食者,B正确;图3中两种群个体数呈现同升同降的同步性变化,故图3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3表示,C正确;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正确。
1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中不同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所描述的食物链中,淤泥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
【答案】A 【解析】“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意思是“螟蛉如若生幼子,蜾蠃会把它背来”,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在原来就有植被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螳螂、蝉和黄雀三者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中,虾米是初级消费者,它以淤泥中的藻类为食,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D正确。
考法七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采集小动物的方法:诱虫器诱捕法或用吸虫器采集。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小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的目的。
植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样方法是取样研究的一种方法,无论是研究种群密度,还是研究生物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只要这些生物相对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很小,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3)观察和分类: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察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4)小动物类群(群落)丰富度的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②目测估计法: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很少等。
①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研究对象是个体。②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研究对象是物种。物种丰富度的大小只与物种数目多少有关。
7 [全国Ⅰ2020·6,6分]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高的类群,物种数目多,B正确;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因此其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中无机物的含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进入无机环境被生产者利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正确。
题型七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3.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该实验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D.实验中可借助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
【答案】A 【解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正确;实验中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便于研究,C正确;实验中可借助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D正确。
14.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所做的“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实验结果(物种数:种;密度:个/m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__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____,而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鉴定动物时最好使用____________进行观察。(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的特性。
(3)在有机肥田中,这几类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其中跳虫类种群数为____________个。(4)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土壤通气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作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化肥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有机肥作用慢而持续时间长。联系生产实践,你会如何根据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情况指导农民施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 活动能力较强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放大镜(或体视显微镜)(2)趋暗、怕热 (3)生物群落 10(4)在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中,可适当施用化肥;在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要多施用有机肥【解析】(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鉴定动物时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察。(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怕热的特性。(3)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活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在有机肥田中,这几类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有机肥田中跳虫类种群数为10个。(4)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地块,土壤通气状况较好,为提高作物产量可适当施用化肥;在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中,土壤通气性较差,要多施用有机肥。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会达到群落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状态。
①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乔木阶段。②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所以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出现的种群可能没有随着群落的演替而消失。③群落演替的总趋势: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增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④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相适应的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8 [江苏2018·13,2分]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D【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演替到任何一个阶段形成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阶段Ⅰ是草本阶段,阶段Ⅱ是灌木阶段,两个阶段只是优势物种不同,C错误;阶段Ⅲ是乔木阶段,此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种间关系最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15.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答案】A 【解析】图甲中,b点和d点时群落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16.“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C.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甲地不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多样性都可能逐渐增多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甲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是初生演替,A正确;发生初生演替的火山岩上先出现地衣,而后出现苔藓,B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如有人为因素的干扰,甲地也可能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C错误;自然演替的方向是生物种类逐渐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D正确。
1.[广东2022·20,12分]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答案】(1)趋光(2)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3)少 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同时植被减少,害虫和天敌的栖息空间变小(4)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1)采用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利用的是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 (2)由题表可知,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即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3)由题表可知,荔枝园A的节肢动物总数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园B,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同时植被减少,害虫和天敌的栖息空间变小 。(4)生态园的设计要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同时满足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的要求。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荔枝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8.[湖南2022·20,9分]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2(K)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样方法(2)竞争(3)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福寿螺导致水体的浑浊度和营养化程度逐渐增加,导致水质不断恶化(4)①③(5)引入外来物种时,不能危害本地生物多样性(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和种间关系及生物多样性。(1)本土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2)实验一结果显示,与单独饲养相比,混合饲养时,本土田螺数量大幅度下降,而福寿螺数量与单独饲养时相比变化不明显,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可排除捕食和寄生关系,所以二者种间关系为竞争。(3)实验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实验组水体浑浊度升高,水体总氮和总磷水平提高,水体富营养化水平提高,导致水质不断恶化。
(4)福寿螺与本土田螺属于种间竞争关系,会导致本土田螺大幅度减少甚至灭绝,则其他与本土田螺协同进化的相关生物也会受到影响,①正确。根据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可提高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结合实验一结果,随着饲养时间延长,相比单独饲养,混合饲养时本土田螺数量大幅度下降,而两种饲养条件下福寿螺数量变化相似,说明其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强,②错误,③正确。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应根据福寿螺本身生长特点、繁殖速率、防治方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等而定,且有害生物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因此不应等到种群数量达到2(K)时再进行防治,④错误。(5)引入外来物种时,不能危害本地生物多样性,若外来物种适应当地气候,又缺乏天敌,常常会在引入环境中大量繁殖,从而危害到引入地原有物种生存,使生物多样性下降,其代谢还有可能使引入地非生物环境改变。
9.[全国乙2022·5,6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中间层为灌木层,下层为草本层,②错误;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③正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④正确;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能力有关,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的结果,⑤正确;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⑥错误;综上,正确的有①③④⑤,A正确,B、C、D错误。
10.[浙江2022年1月·15,2分]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答案】D 【解析】该试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据题图可知,午夜没有光的情况下,甲并没有表现出均匀分布,说明甲并没有趋光性,A不符合题意;乙生长在海域底层,并不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不符合题意;乙的分布体现了种群的分层现象,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不符合题意;甲、乙的沉浮体现了时间不同时分布有所不同,即体现群落的时间结构,D符合题意。
1.[全国甲2021·6,6分]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改变,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群落内部因素,因此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裸岩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正确;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般不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2.[山东2020·19,3分](不定项选择)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答案】A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内容。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A错误;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当地物种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错误;据题意知,在本地物种成为优势种的过程中,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故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引入外来物种治理入侵植物过程中,因不了解外来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竞争力,容易造成新的物种入侵导致生态问题,故需警惕外来植物的潜在入侵性,D正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提能力精准突破,悟考情演练真题,群落的结构,空间结构,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丰富度,相互依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区别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丰富度,互利共生,考点2群落的演替,被植物覆,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4-,-5-,-6-,-7-,-8-,-9-,-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