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展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单元 | 第3章第2节 | 学科 | 生物 | 年级 | 高二 |
学习 目标 |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命活动,建立碳循环的基本模型,概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 2.通过分析大气碳库的平衡与失衡,认同低碳生活理念,形成环保意识。 3.通过分析铅循环的过程、特点及成因,说明某些对生物体健康有害物质具有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等方面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这些物质的危害。 4.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5.归纳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
重点 | 1.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1.分析某些有害物质具有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的成因。 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
难点 | 1.通过学习铅的例子,学生能认识到,不仅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会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元素或化合物也会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丰富学生对物质循环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分析铅在生物群落内流动的特点,学生能区分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这两个现象,并能运用科学思维,如模型与建模、演绎与推理等,阐释两种现象的成因。 3.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4.学会针对某一个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且探究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设计实验方案,提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5.结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在具体案例中,分析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资源背后所蕴含的原理。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提问学生生态系统的成分,引导学生找出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复习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指出能量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于物质,引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 回答 思考 | 温故知新,引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讲授新课 | 问题探讨:教材61页 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 讨论: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 2.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 师生一起分析总结答案 通过一些问题 1.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2.这里的物质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4.物质循环有什么特点? 得出物质循环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分析(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其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根据生态系统不同组成成分生命活动的异同,分别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入手,逐步绘制出含碳物质的转化途径,最后将不同途径关联到一起,构建出碳循环的基本模型。 |
讨论 分析 回答
思考 回答
分析课本62页图3-10碳循环示意图各个箭头的含义 |
通过实际问题一处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再次引入正题
引导学生分析碳循环的形式、范围 |
讲授新课 | 以天然渔场、温室效应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碳循环全球性的影响。
| 思考温室效应的后果,极地、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旱涝不均、病虫害加剧。 |
从实际出发学会碳循环的影响 |
讲授新课 | 哪些活动会打破这种平衡? 平衡被打破后会导致什么后果?
| 思考回答 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被破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 开动大脑,联系实际 |
讲授新课 | 怎样缓解温室效应?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大力植树种草③开发新能源⑤提高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储碳量。
| 与学生互动,增加学习兴趣 |
讲授新课 | 物质循环的重要一环: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从而能使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很快再回到无机环境中,如问题讨论中荒漠中的胡杨林死亡后很难腐烂。 此外,物质进入食物链,在消费者的作用下,物质循环加快,最终还能再回到无机环境中,那么,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物质一旦进入食物链,是不是也能很快地回到环境中呢? (1)参与富集的物质:重金属,如铅、镉、汞以及一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DDT、六六六等。 (2)特征: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不易排出,易在动物体内积累。 (3)富集途径:①通过大气沉降到土壤,植被表面,被植物吸收 ②通过降雨进入土壤、水体,被动植物吸收而富集③通过生物的迁移运动而富集 (4)生物富集的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内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富集的特点:随食物链营养级升高而逐渐积累;具有全球性。 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 学生理解概念,看图以案例分析富集循环规律
看循环图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 引出生物富集现象、特点以及哪些物质会存在生物富集现象 |
讲授新课 |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1 落叶是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实验2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 补充知识 (1)土壤微生物: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数量巨多 (2)作用: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或者分泌胞外酶,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3)气温越高、湿度越大,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4)土壤微生物可以分泌酶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还原糖遇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
| 对实验组、对照组如何处理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
课堂小结 | 1.小结本节课重要概念。 2.总结本节课内容在本章内容中的位置,架构所学本章内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 说出小结内容 |
|
板书 |
一、碳循环
二、生物富集 (1)概念 (2)特点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概念 (2)特点 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
|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碳循环,生物富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