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册 第06章 生物的进化 能力提升B卷 单元检测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5527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第二册 第06章 生物的进化 能力提升B卷 单元检测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5527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第二册 第06章 生物的进化 能力提升B卷 单元检测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5527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第二册 第06章 生物的进化 能力提升B卷 单元检测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二册 第06章 生物的进化 能力提升B卷 单元检测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共10页。
人教版(2019)必修二期末复习 单元检测题第06章 生物的进化 能力提升B卷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古生代早期开始,化石数最突然增加
B.古生代时期,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爬行类等陆地生物出现并发展
C.原始哺乳类和原始鸟类的出现是中生代在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异养需氧型2.五界系统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出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 )A.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B.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和真菌界C.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D.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3.从细胞水平看,下列能说明具有统一性的是( )A.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鸟的翅膀、海豚的鳍肢有相似的结构模式
D.人、大猩猩等人猿超科动物的骨骼基本相同4.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真核生物的出现使生物进化的过程大大加快了,其根本原因是( )A.真核生物种类多、形态多样
B.真核生物结构、功能复杂
C.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增强生物的变异性
D.真核生物既能自养生活,又能异养生活5.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纯合长翅品系的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成的成体果蝇为残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35 ℃条件下果蝇的长翅VV突变成了残翅vvB.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C.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 ℃条件下培养成的残翅性状是不能遗传的D.要确定一只残翅果蝇的遗传因子类型,让其与另一只异性的残翅果蝇交配即可6.下列关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自然选择才能导致适应 B.只有生殖细胞的变异才能传给后代C.只有基因突变才能导致基因库改变 D.只有经过地理障碍才能形成新物种7.澳大利亚大火过后,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只有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考拉能分解桉树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桉树产生油脂易引起大火是其生存策略之一8.金鱼起源于野生鲫鱼。福州是中国金鱼之都,通过长期的人工选育,现有上百个珍稀品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鱼在人工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定向变异B.金鱼与野生鲫鱼存在DNA序列的同源性C.人工选择可以提高金鱼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D.人工选择缩小了金鱼和鲫鱼间的基因库差异9.物质A是一种低残留的抑菌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因长期使用,其防治纹枯病的效果有所下降,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 )A.突变导致纹枯病菌的基因库发生改变B.物质A使纹枯病菌发生抗药性基因突变C.物质A对具有抗药性的纹枯病菌具有选择作用D.水稻与纹枯病菌之间存在共同进化10.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中的作用。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下列关于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从基因表达来看是氧气含量变化调控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中HIF的含量变化
C.从细胞内信息传递来看是一系列信号分子进行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生理生化的过程
D.从组织器官或个体水平来看使人体不仅能适应剧烈运动、胎儿生长发育、癌变组织等代谢旺盛需氧多的情况,还能适应高海拔地区活动、慢性肾衰竭引起的贫血等缺氧情况11.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有专门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专用通道),否则,青藏铁路的阻隔可使同一藏羚羊种群出现地理隔离而成为两个种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一个藏羚羊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基因数的比值为其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相同的两个种群,基因型频率也相同C.若不设计野生动物专用通道,由于铁路的地理隔离作用,位于铁路两边的藏羚羊经过漫长的进化,一定可以出现生殖隔离D.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12.海豚与鲨鱼分别属于哺乳纲和鱼纲,二者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外观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下降B.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就能够保持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C.海豚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可能大于其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D.鲨鱼捕食个体数量较多的鱼类种群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13.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 C.42% D.21%14.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1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B.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C.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D.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16.中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分布着两种形态差异明显的海龟。经DNA检测,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物种:因火山爆发导致中美洲形成,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两种海龟的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 D.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1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的对象是对生存和繁殖有影响的可遗传变异B. 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D. 不同生物进化的速度均可通过有性生殖进行推进18.今年是《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该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提出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物种进化的本质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共同进化是不同种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只有形成生殖隔离才能阻止种群间进行基因交流C.进化定能导致新物种产生而增加物种多样性D.人类因素和物种入侵可以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2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B.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C. 从裸岩到森林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在不断发生改变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护二、填空题21.下表是7种生物细胞色素c与人细胞色素c的组成差异,请分析表中数据后回答:(已知细胞色素c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生物名称黑猩猩猴马鸡金枪鱼小麦酵母菌与人细胞色素c的差异(氨基酸数/个)011213213544(1)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之间表现为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 。(2)从上表看,人和 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 。(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从 方面为生物的 提供了证据。22. 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3.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23.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为0.8。(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 。(2)该种群中海龟多种多样的类型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但由于变异是 的,因此只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进化的方向则由 决定。(3)该海龟种群 (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 。24.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 和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3) 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毒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a可诱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_______。25.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支流之一,在其上游黑龙江段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例如史氏鲟鱼。长江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江,长江的中华鲟鱼野生型已经很是稀少。回答有关进化的问题:1.自然条件下,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不会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二者在空间上存在__________。2.对长江的中华鲟和黑龙江的史氏鲟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__________多样性层次,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__________结果。3.在对史氏鲟的某一理想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4.现代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史氏鲟这种鱼进化的实质是种群__________的定向改变,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决定。
参考答案1.答案:D
解析: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从异养到自养,从厌氧到需氧,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2.答案:C解析:3.答案:A解析:动植物基本单位都是细胞,A正确。B为分子水平,B错。C为器官水平,错。D为系统水平,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特异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4.答案:C解析:5.答案:C解析:温度35 ℃的影响使遗传因子组成为VV的个体表现为残翅,是受环境影响形成的不可遗传变异,C正确,A错误;长翅和残翅由遗传因子决定,受温度影响,B错误;要确定一只残翅果蝇的遗传因子类型,应选择另一正常温度培养成的异性残翅果蝇交配,D错误。6.答案:A解析:7.答案:C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生物进化过程中“考拉能分解树叶产生的毒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当地其他植被还没有恢复时,高大乔木桉树的树干上就长出新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桉树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壳,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大火煅烧后更易萌发”,说明每次大火都可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B正确;
C、桉树优先恢复可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桉树的树叶富含油脂,极易引起森林大火”巩固当地桉树优势种的地位,即是生存策略之一,D正确。
故选:C。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变异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据题干信息金鱼起源于野生鲫鱼,可推测,金鱼和野生鲫鱼存在DNA序列的同源性,B正确;人工选择的目的是留下人们所需要的品种,人工选择不能提高金鱼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C错误;人工选择增加了金鱼与鲫鱼的基因库差异,D错误。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从而使纹枯病菌的基因库发生改变,A正确;物质A发挥的是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纹枯病菌能存活下来,物质A不能使纹枯病菌发生抗药性基因突变,B错误,C正确;水稻与纹枯病菌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确。10.答案:D
解析:A、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说明体内氧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缺氧诱导因子(HIF)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B正确;C、根据题意,当氧含量正常时,几乎不生成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缓解缺氧症状。这一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含量变化机制依赖于一些列信号分子,故从细胞内信息传递来看是一系列信号分子进行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生理生化的过程,C正确;D、根据题意,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红细胞,缓解缺氧症状,因此对于慢性肾衰竭引起的贫血等缺氧情况无缓解效果,D错误。故选:D。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在一个藏羚羊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为其基因频率,A错误;基因频率相同的两个种群,基因型频率不一定相同,如一个种群内个体基因型均为Aa,另一个种群内个体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2︰1,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但基因型频率不相同,B错误;铁路两边的藏羚羊是否出现生殖隔离与两边环境差异有关,不能确定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D正确。12.答案:D解析:13.答案:C解析: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则a基因频率为1-80%=20%,AA基因型频率=80%×80%=64%,aa 基因型频率=20%×20%=4%,Aa的基因型频率=2×80%×20%=32%;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1-60%=40%,则AA基因型频率=60%×60%=36%,aa 基因型频率=40%×40%=16%,Aa 基因型频率=2×60%×40%=48%。假设两个种群数量均为100,合并后A基因频率=(64×2+32+36×2+48)/(200×2)=70%,a基因频率=1-70%=30%,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不变,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综上所述,C正确。14.答案:B解析:由题意知,甲、乙两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若捕食者仅有一种食物来源,则被捕食者灭绝,捕食者也会因缺少食物而灭绝;若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则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捕食者灭绝;若捕食者灭绝,则被捕食者在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减少,最终在一定数量上维持平衡。在长期进化中,二者相互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共同进化。两种群的基因突变是由环境影响产生的,两种群之间互不影响。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能说明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15.答案:D解析: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A正确;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B正确;由于自然选择等原因,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C正确;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不能随机交配,然选择等,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6.答案:B解析:17.答案:B解析:18.答案:A解析: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是因为生物存在广泛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而且变异能遗传给后代;用进废退学说是拉马克提出的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物种进化的本质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19.答案:D解析:20.答案:D解析:21.答案:(1)越小(2)酵母菌 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3)分子生物学 进化理论解析: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揭示了当今生物种 类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22.答案:1.基因库; 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隔离解析:23.答案:(1)基因库 8/9(2)不定向 自然选择
(3)是 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解析:(1)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WW的基因型频率=0.2×0.2×100%=4%,ww的基因型频率=0.8×0.8×100%=64%,Ww的基因型频率=1-64%-4%=32%,因此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32%÷(4%+32%)=8/9。(2)该种群中海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只是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海龟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海龟发生了进化。24.答案:(1)基因库 (2)(自然)选择 隔离 (3) 变异(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多方向的 d解析:(1)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叫这个种群的种群基因库.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突变和基因重组等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3)图中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其中d产量最高,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25.答案:1.地理隔离; 2.基因; 共同进化; 3.否;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4.种群;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解析:两者属于不同水域所以存在地理隔离导致无法基因交流。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此处为不同的变异类型故为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 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第一年 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由此可以计算出D 的基因频率=10%+20%×l/2=20%、d 的基因频率=1-20% = 80%;第二年基 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 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1-4%-64% =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 基因频率= 4%+32%×l/2 = 20%、d 的 基因频率=1-20% = 80%,在这一年中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頻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