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 鸿门宴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 鸿门宴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 鸿门宴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 烛之武退秦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 烛之武退秦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 烛之武退秦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30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中华文明之光课时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二)—中华文明之光课时作业含答案,文件包含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3鸿门宴docx、2烛之武退秦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 烛之武退秦师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削减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解析:B 济:渡河。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C. D.解析:C A项,介词,来;连词,因为。B项,代词,那;表祈使,还是。C项,均为连词,假如。D项,语气词,呀;疑问代词,哪里。3.下列句子中含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A.B.C.D.解析:B B项,“共”同“供”,“说”同“悦”。A项,无通假字。C项,无通假字。D项,“知”同“智”。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因人之力而敝之 B.晋军函陵C.邻之厚,君之薄也 D.烛之武退秦师解析:D D项和例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形容词作动词,损害。B项,名词作动词,驻扎。C项,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C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C.寡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辞还有孤、寡、不穀等。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解析:A “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错误。在宋代,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烛之武说服秦伯,陈述郑国对秦国的作用的句子是“ , , ”。(2)文中能体现晋文公仍有正义凛然的君子之风的句子是“ , ; , ; , ”。答案:(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二、阅读鉴赏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①、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②士季:晋国大夫。③溜:屋檐下滴水处,这里指屋檐下。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九月/ 晋侯饮赵盾/ 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 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 臣侍君宴过三/ 爵非礼也/ B.秋九月/ 晋侯饮赵盾酒/ 伏甲将攻之其右/ 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 臣侍君宴/ 过三爵/ 非礼也/ C.秋九月/ 晋侯饮赵盾/ 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 明知之趋登/ 曰臣侍君宴/ 过三爵/ 非礼也/ D.秋九月/ 晋侯饮赵盾酒/ 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 臣侍君宴/ 过三爵/ 非礼也/ 解析:D 根据文言虚词“之”“其”,可排除B项。根据对话标志“曰”,排除C项。根据动词“饮”,其宾语为“酒”,而非“赵盾”,排除A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B.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该字在《左传·宣公十八年》和《周礼·大司马》等文献中均有记载。D.《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被道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解析:D “被道家奉为经典”错。应为“被儒家奉为经典”。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带着从朝廷经过。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恩情,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解析:B 晋灵公坦承自己的过错,但知错不改,并没有“文过饰非”。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译文: (2)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译文: 答案:(1)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我请求先去,国君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关键点:入、继、请)(2)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免于承受弑君的恶名了。(关键点:良、法、竟)12.《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应用春秋笔法较明显的一篇。春秋笔法“多直书,不虚美,不隐恶”,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点的。解析:本文的“春秋笔法”主要体现在对国君晋灵公的描写上。在古代无论“天子”多么愚笨,多么残暴,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会被诛灭九族。而《左传》则直接对无道昏君提出了批判。答案:直接批判国君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饰墙的贪婪、弹人取乐的荒唐、滥杀厨师的残暴、敷衍士季的狡猾、谋害赵盾的昏庸。 参考译文:晋灵公无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丸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装载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其中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我请求先去,国君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晋灵公)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晋灵公)还是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厌恶他,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老百姓的靠山啊。杀害老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在这不忠不信中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去,说:“臣子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堂来。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快饿死了,便去问他的情况。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翳桑那个快要饿死的人啊。”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于是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晋灵公被杀的消息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所记内容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中说:‘由于我过于眷恋祖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忧伤。’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免于承受弑君的恶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