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Word版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Word版试题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一)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蓝细菌和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均相同 B. 核糖体均为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 DNA复制均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 均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详解】A、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无叶绿体,含有光合色素叶绿素和藻蓝素;黑藻为真核生物,其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两者光合色素的种类有差异,A错误;
B、核糖体是真核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均为合成蛋白质的场所,B正确;
C、蓝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内不含线粒体,因而其DNA复制消耗的能量不能由线粒体提供,C错误;
D、利用黑藻为观察材料,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而蓝细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Mg是构成人体的微量元素,缺乏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贫血
B. Na是人体细胞内的大量元素,但日常生活中过量摄入有害健康
C.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Ca2+,血液中Ca2+太低会出现抽搐
D. I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缺乏时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详解】A、Fe是构成人体的微量元素,缺乏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贫血,A错误;
B、Na在人体中所占比重约为0.2%,但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属于人体细胞内的大量元素,但日常生活中过量摄入有害健康,B错误;
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不是来自Ca2+,血液中Ca2+太低会抽搐,C错误;
D、I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缺乏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变少,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D正确。
故选D。
3. 蛋白质和DNA是两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下列对二者共性的概括,错误的是( )
A. 均可参与染色体和染色质的组成 B. 均是由相应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C. 组成元素均含有C、H、O、N、S D. 体内合成时需要模板、能量和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等,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详解】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存在状态,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A正确;
B、蛋白质和DNA均是大分子物质,其单体依次为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即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DNA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B正确;
C、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C、H、O、N,还含少量S,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C错误;
D、DNA的合成需要模板、能量、原料和酶,蛋白质的合成需要通过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其合成过程也需要模板、能量、原料和酶,D正确。
故选C
4. 有研究发现,癌细胞可以通过伸出纳米级触角(一种纳米管结构)从附近的免疫细胞中窃取线粒体来促进自身增殖,削弱免疫细胞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纳米级触角的形成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癌细胞通过窃取免疫细胞的线粒体以满足其增殖过程中对能量的大量需求
C. 免疫细胞功能被削弱的原因是其线粒体被窃取后无法生成 ATP
D. 通过纳米管介导技术劫持癌细胞的线粒体为治疗癌症提供了新思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产所,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详解】A、纳米级触角是由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的,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增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ATP,线粒体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ATP,癌细胞通过窃取免疫细胞的线粒体以满足其增殖过程中对能量的大量需求,B正确;
C、免疫细胞中线粒体被窃取后,有氧呼吸过程受抑制,但还能进行无氧呼吸,还能产生少量的ATP,免疫细胞功能被削弱的原因是其线粒体被窃取后生成ATP减少,C错误;
D、通过纳米管介导技术劫持癌细胞的线粒体,减少癌细胞产生ATP,阻止癌细胞增殖,为治疗癌症提供了新思路,D正确。
故选C。
5. 身体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生命在于运动,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原理和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于有氧呼吸
B. 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放能供肌肉细胞收缩利用
C. 剧烈运动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浆pH明显下降
D. 在慢跑过程中,NADH产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人和动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在线粒体中产生二氧化碳,而无氧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不产生CO2,A正确;
B、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其在细胞质基质中被氧化分解成丙酮酸,B错误;
C、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虽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液,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而是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在慢跑过程中,肌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NADH,所以会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产生NADH,D错误。
故选A。
6. 植物学家希尔发现,离体的叶绿体中加入“氢接受者”,比如二氯酚吲哚酚(DCPIP),光照后依然能够释放氧气,蓝色氧化状态的DCPIP接受氢后变成无色还原状态的DCPIPH2。研究者为了验证该过程,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如下实验:
溶液种类
A试管
B试管
C试管
D试管
叶绿体悬浮液
1mL
1mL
DCPIP
0.5mL
0.5mL
0.5mL
0. 5mL
0. 5mol/L蔗糖溶液
4mL
5mL
4mL
5mL
光照条件
光照
光照.
黑暗
黑暗
上层液体颜色
无色
蓝色
蓝色
蓝色
下列实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实验结束后A组试管中叶绿体有(CH2O)的产生
B. 使用蔗糖溶液而不使用蒸馏水的原因是避免叶绿体吸水涨破
C. A与C的比较可以说明光照是氢产生的条件
D. 设置B和D试管是为了说明DCPIP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自身不会变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表分析:光照和叶绿体悬浮液存在的前提下,DCPIP才能接受氢后变成无色还原状态的DCPIPH2。
【详解】A、蓝色氧化状态的DCPIP接受氢后变成无色还原状态的DCPIPH2,无还原性[H]还原C3,实验结束后A组试管中叶绿体无(CH2O)的产生,A错误;
B、叶绿体是具膜细胞器,使用蔗糖溶液而不使用蒸馏水的原因是避免叶绿体吸水涨破,B正确;
C、A(有光照)与C(无光照)比较(其他条件均相同)可以说明光照是氢产生的条件,C正确;
D、设置B和D试管是为了说明DCPIP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自身不会变色,D正确。
故选A。
7. 细胞膜上的ABC转运器有两个高度保守的ATP结合区,它们通过结合ATP发生二聚化,ATP水解后使ABC转运器解聚,通过构象改变将与之结合的底物转移至细胞膜的另一侧,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C转运器运输相关物质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 适当升高温度,ABC转运器的转运效率可能会提高
C. 适当增加O2量,可提高ABC转运器运输相关物质的速率
D. ABC转运器持续转运物质时将会导致细胞中ATP显著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能量变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经氧化分解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合成ATP。无氧呼吸能量大部分留在不彻底氧化产物中,少部分在ATP中。
【详解】A、ABC转运器运输相关物质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ABC转运器的转运效率可能会提高,B正确;
C、适当增加O2量、有氧呼吸作用加强,可产生较多能量,ABC转运器运输相关物质的速率加快,C正确;
D、ABC转运器持续转运物质会消耗ATP,但ATP与ADP的转化速率很快,不会导致细胞中ATP含量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D。
8. 图1是一个细胞周期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变化曲线图,图2是根据细胞核DNA含量不同,将大量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统计每组的细胞数而绘制的柱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cd段占细胞周期的时间最长
B. 图1中ef段是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C. 图2乙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图2丙组细胞包含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变化, 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ac段处于有丝分裂间期;cd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包括间期DNA复制前和末期的细胞;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4C,均为间期细胞;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括间期DNA复制后、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
【详解】A、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最长,ac表示分裂间期,cd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A错误;
B、图1中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B错误;
C、图2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4C,均为间期细胞,进行DNA的复制,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C错误;
D、图2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含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9. 为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四组实验,其中HgCl2是一种ATP水解抑制剂。结果发现,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为甲组>乙组>丙组>丁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分组
实验材料
处理方法
甲组
成熟胡萝卜片
KH2P04溶液+蒸馏水
乙组
成熟胡萝卜片
KH2P04溶液+ HgCl2溶液
丙组
幼嫩胡萝卜片
KH2P04溶液+蒸馏水
丁组
幼嫩胡萝卜片
KH2P04溶液+HgCl2溶液
A. 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前、后需分别测定溶液中磷酸盐的浓度
B. 甲、乙两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消耗能量
C. 丙组吸收磷酸盐少于甲组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较少
D. 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是温度、pH、起始溶液的量以及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主动运输的特点,自变量为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是否加入HgCl2,因变量为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
【详解】A、据题意可知,本实验因变量为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因此需要在实验前、后需分别测定溶液中磷酸盐的浓度,A正确;
B、乙组用HgCl2处理,HgCl2是一种ATP水解抑制剂,实验结果是实验前后溶液中磷酸盐浓度差为甲组>乙组,说明乙组细胞吸收磷酸盐较少,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磷酸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磷酸盐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甲组与丙组的区别是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丙组吸收磷酸盐少于甲组的原因可能是幼嫩组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较少,C正确;
D、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是温度、pH、起始溶液的量等,但胡萝卜片的成熟程度属于自变量,D错误。
故选D。
10. 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科研人员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来制备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原液,使卒中患者在短时间内修建组织细胞,进而促进神经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iPS细胞制备EPC的过程既进行有丝分裂也进行细胞分化
B. iPS细胞制备EPC的过程体现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C. 卒中患者脑细胞缺氧,导致消耗的O2少于产生的CO2
D. 卒中患者体内因缺血导致神经元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A、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具有进行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能力,将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来制备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该过程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细胞分化,A正确;
B、运用iPS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来制备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PC)来进行神经修复,使患者的局部神经结构和功能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和重建 ,但未体现iPS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发生缺血性卒中后,患者的脑部血管供氧不足,所以脑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而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故消耗的O2仍等于产生的CO2,C错误;
D、卒中患者的神经元由于缺血更容易受到损伤,受损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
故选A。
11. 洋葱是常用的实验材料,具有绿色的管状叶(甲叶)和紫色的鳞片叶(乙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可利用无水乙醇提取甲叶中的色素。
B. 不能选用乙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
C. 可选用甲叶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
D. 可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估测乙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详解】A、甲中的光合色素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利用无水乙醇提取甲叶中的色素,A正确;
B、洋葱紫色的鳞片叶不含叶绿体,因此不能选用乙叶作为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B正确;
C、甲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C错误;
D、可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估测乙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鲁宾和卡门用稳定型同位素标记法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O全部来源于水
B.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的中心内容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
C.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D. 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鲁宾和卡门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最终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详解】A、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发现只有标记 H218O 的一组产生的O2中有标记,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认为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C正确;
D、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证明了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D正确。
故选B。
13. 米胚芽是天然的脂肪酶抑制剂原料,从中提取的脂肪酶抑制剂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减肥药物。 为探讨该脂肪酶抑制剂的抑制机理,研究者进行了实验探究:将底物乳液、抑制剂和胰脂肪酶按 3 种顺序加入,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定和计算对酶促反应的抑制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反应应该在温度为 37℃、pH 为 7.6 左右的条件下进行
B. 顺序 3 应该是底物乳液与抑制剂混合预热 10min 后,加入胰脂肪酶进行反应
C. 该脂肪酶抑制剂主要通过与酶结合,阻碍底物-酶的结合达到抑制作用
D. 该脂肪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脂肪酶发挥作用阻止脂肪的消化,起到减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到酶浓度的限制,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几乎不再改变;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题意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该脂肪酶抑制剂的抑制机理,根据柱形图信息可知,顺序3应该是抑制剂与底物乳液混合预热10分钟后加入胰脂肪酶进行反应。
【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该脂肪酶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使用顺序的不同,因变量是抑制率的变化,而温度和pH均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要求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因此,该实验需要在 37℃、PH 为 7.6 左右的条件下进行,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抑制剂、底物和酶的顺序变化,因此,顺序 3 应该是底物乳液与抑制剂混合预热 10min 后,加入胰脂肪酶进行反应,B正确;
C、根据实验结果 可知,顺序3的抑制率最高,这说明该脂肪酶抑制剂主要通过与底物结合,进而阻碍底物-酶的结合来达到抑制作用的,C错误;
D、该脂肪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脂肪酶与底物的结合,进而发挥阻止脂肪消化的作用,减少了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因而可起到减肥作用,D正确。
故选C。
14. 如图1所示为某动物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四个精子,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正常情况下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该是相同的,由题干图示分析,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则染色体的颜色大部分相同,而互换的部分颜色不同。所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①与③,②与 ④。
故选B。
15. 孟德尔的实验研究运用了“假说—演绎”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推理/想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3:1”属“实验验证”
B. “进行测交实验,结果得到高茎:矮茎=1:1”属“演绎推理”
C. “一般情况下,自花传粉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属“提出问题”
D.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提出假说”
【答案】D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容为:(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推理/想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证明。
【详解】A、“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3:1”属于提出问题时观察到的现象,据此实验现象提出问题,A错误;
B、“进行测交实验,结果得到高茎∶矮茎=1∶1”是验证推理的过程,若实验结果与推理结果一致,则说明假说是正确的,B错误;
C、“一般情况下,自花传粉的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合子”属于自然界中的一般现象,C错误;
D、“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提出假说”,D正确。
故选D。
16. 下图为某家族中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3与Ⅱ-8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B. 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Ⅲ-9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C. 若Ⅰ-1和Ⅰ-2也是患病个体,则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
D. 若Ⅰ-1、Ⅰ-3和Ⅱ-8也是患病个体,则该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文和系谱图分析:图为某家族中由一对等位基因(设为A/a)控制的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I-1和I-2均正常,生出了患病的II-5,说明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
【详解】A、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II-9的基因型为aa,则II-8和II-7的基因型都为Aa,但不能确定Ⅰ-3的基因型是AA还是Aa的概率,因此不能计算Ⅰ-3与Ⅱ-8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A错误;
B、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II-9的基因型为XaY,则III-9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II-7(基因型为XAXa),因为II-7的父亲I-1表现正常(基因型为XAY),因此II-7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I-2,故III-9的致病基因来自I-2,B正确;
C、若Ⅰ-1和Ⅰ-2也是患病个体,Ⅱ-8不患病,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女儿正常,可排除为伴X显性遗传病,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
D、若I-1、I-3和II-8也是患病个体,即患病的都是男性,且男性患者的父亲或儿子都患病,则该病最可能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但由于图中个体数量较少,因此不能排除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方式,但可以排除伴X显性遗传,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7. 下图表示某动物干细胞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细胞生命历程中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A、B、C、D表示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过程表示细胞生长,随着细胞体积增大,其物质运输效率一般会不断_____,教材运用模型作解释的相关实验中,采用_____作为实际指标来表示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③过程表示细胞的分化,经历该过程后形成的D细胞在形态、功能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发生了_____。
(2)科学家采用_____法研究D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他们将3H标记的某种氨基酸注射到细胞内,发现带有3H的物质依次出现在_____等细胞器中,细胞中锚定和支持这些细胞器的结构称为_____。
(3)D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不同生物膜执行不同的功能,从膜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降低 ②. “细胞”中物质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细胞”体积的比值 ③.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①.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②.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③. 细胞骨架
(3)不同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
题图分析,D表示处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即图中的①为分裂间期,②为分裂期,③为细胞分化过程。
小问1详解】
①过程表示细胞生长,随着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变小,因而其物质运输效率一般会不断下降,教材运用模型作解释的相关实验中,采用“细胞”中物质扩散的体积在整个细胞体积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物质扩散效率的高低。③过程表示细胞的分化,经历该过程后形成的D细胞在形态、功能方面均发生了变化,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细胞中发生了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进而使细胞具有了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小问2详解】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为了研究蛋白质合成和分泌的途径,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对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进行了研究,即将3H标记的某种氨基酸注射到细胞内,则根据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可推知,带有3H的物质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中,细胞骨架在细胞中锚定和支持这些细胞器,进而完成了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小问3详解】
D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不同生物膜执行不同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等,且功能越复杂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别,因此,从膜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18. 草莓果实含有多种有机物且含水量高,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在运输途中做好草莓果实的保鲜,某生物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对草莓果实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根据CO2使_____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时间长短为检测指标,检测呼吸作用强度,但不能用CO2的释放作为判断草莓果实细胞呼吸类型的指标,理由是_____。
(2)研究表明,随贮藏温度的升高,草莓果实的鲜重逐渐下降,原因是_____。
(3)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请提出有利于草莓果实物流的措施_____(答出两条即可)。
(4)另一研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用一定的低温处理果实可以延迟果实在常温保鲜过程中的后熟作用(由采收成熟度向食用成熟度过度的过程),从而延长保鲜时间,这种低温效应称为“冷激反应”。为探究草莓果实保鲜技术,请根据以上信息拟定一个探究实验,并简要说明实验思路。
实验目的:_____。实验思路:_____。
【答案】(1) ①. 溴麝香草酚蓝 ②. 草莓果实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
(2)随着温度的升高,草莓果实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水分散失增多
(3)适当降低温度;通入CO2或N2,减少氧气含量
(4) ①. 探究低温处理时间对草莓果实后熟时间的影响(或探究不同温度的低温对草莓果实后熟时间的影响) ②. 将草莓果实平均分成若干组,一组不做低温处理,其他组分别用相同低温处理不同时间,记录不同组草莓果实后熟所需要时间(其他思路合理对应目的也可)。
【解析】
【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
2.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发掉。
【小问1详解】
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草莓果实细胞呼吸作用强度;但草莓果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故不能用CO2的释放作为判断草莓果实细胞呼吸类型的指标。
【小问2详解】
通过图示可知,随着温度的增加,草莓果实细胞呼吸强度增加,消耗有机物增多,同时,随着温度的增加,水分散失增多,故随贮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草莓果实的鲜重逐渐下降。
【小问3详解】
温度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强莓果实物流过程中有机物的消耗,需要设法降低细胞呼吸强度,结合图示 可知随着温度降低,细胞呼吸速率逐渐下降,因此可通过适当降低物流过程中的温度,氧气作为有氧呼吸的反应物,可通过减少氧气的含量来降低呼吸速率,二氧化碳作为细胞呼吸的产物,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抑制呼吸作用的进行,同时也需要适宜的湿度环境降低草莓果实水分的散失,即可通过适当降低温度;通入CO2或N2,减少氧气含量来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延长保鲜时间。
【小问4详解】
要研究草莓保鲜技术,可以探究低温处理时间对草莓果实后熟时间的影响(或探究不同温度的低温对草莓后熟时间的影响或探究能够延迟草莓果实后熟作用的最适温度等),其具体操作为:将草莓平均分成若干组,一组不处理,其他组分别用0℃低温处理不同时间,观察不同组草莓后熟所需要时间,从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19. 为了研究在适宜的光照下,CO2浓度及施氮量对植物总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若干,分为四组,分别设置不同的CO2浓度和施氮量,测算了净光合速率(Pn),平均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缺氮会影响光合作用中的很多过程,请列出其中两项并简述原因:①_____;②_____。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
(3)据图分析,与施氮量为0相比,施氮量为200mg·kg-1时,大气中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影响程度_____(填“更小”、“更大”或“一致”)。最有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条件组合是_____。
(4)要达成本实验目的,还需补充的实验是_____(写出实验思路)。
【答案】(1) ①. 影响光能的吸收,因为缺氮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②. 影响二氧化碳的固定及C3的还原,因为缺氮会影响酶的合成
(2)CO2浓度、施氮量
(3) ①. 更大 ②. 高浓度CO2和200mg·kg-1施氮量
(4)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测出各组实验条件组合下植物的呼吸速率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是研究CO2浓度及施氮量对植物总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及施氮量,因变量是总光合速率。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在不施氮和施氮量为200时,高CO2浓度下植物总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在相同CO2浓度下,施氮比不施氮时植物中光合速率更高。
【小问1详解】
氮元素被该植物吸收后运送到叶肉细胞内可用于合成多种含氮化合物,如光合作用所需的酶、NADPH、叶绿素;其中的NADPH是还原型辅酶Ⅱ,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对C3进行还原;光合作用所需的酶会影响CO2的固定,因此缺氮会影响二氧化碳的固定及C3的还原;而叶绿素可吸收光能,因此植物缺氮也会影响光能的吸收。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和施氮量。
【小问3详解】
对比两组柱形图的差值可知,与施氮量为0相比,施氮量为200mg·kg-1时,高CO2浓度下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因此大气中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影响程度更大。相同CO2浓度下,施氮组的光合速率更大,同样施氮的组,高CO2浓度下光合速率更大,因此最有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条件组合是高浓度CO2和200mg·kg-1施氮量。
【小问4详解】
完成实验需要算出总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除需要在光照条件下测出净光合速率,还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来测出呼吸速率,故还需要补充的实验的思路是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测出各组实验条件组合下植物的呼吸速率。
20. 大豆是两性花植物,雌雄同株,其子叶颜色有三种: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在幼苗阶段死亡。大豆花叶病的抗性由R、r基因控制,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材料均有留种):
组合
母本
父本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一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二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
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1)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组合二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___。
(2)进行杂交实验,授粉前对母本的操作是_____,授粉后对母本的操作是_____。
(3)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的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
(4)请选用表中亲本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植株。亲本选择及交配方式:_____,子代中表现型为子叶深绿抗病的大豆植株为所需植株。
【答案】(1) ①. BbRR ②. BbRr
(2) ①. 去除雄蕊 ②. 对花套袋处理
(3)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3:1:6:2
(4)用组合一的父本植株自交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及表格:大豆子叶颜色包括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花叶病的抗性由 R、r基因控制。第一组中,母本子叶深绿不抗病,父本子叶浅绿抗病,子代均为抗病,说明抗病相对于不抗病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BBrr(母本)×BbRR(父本);第二组中,后代抗病:不抗病=1:1,属于测交,则亲本的基因型为Rr和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BBrr(母本)×BbRr(父本)。
【小问1详解】
组合一中,母本子叶深绿不抗病,父本子叶浅绿抗病,子代均为抗病,说明抗病相对于不抗病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BBrr(母本)×BbRR(父本);组合二中,后代抗病:不抗病=1:1,属于测交,则亲本的基因型为Rr和rr,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BBrr(母本)×BbRr(父本)。
【小问2详解】
大豆是两性花植物,雌雄同株,杂交实验时,授粉前对母本进行去除雄蕊处理,授粉后需对母本的花套袋处理。
【小问3详解】
F1中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均为BbRr,由于bb幼苗阶段死亡,因此其自交后代表现型的种类有子叶深绿抗病(1/3×3/4BBR_),子叶深绿不抗病(1/3×1/4BBrr),子叶浅绿抗病(2/3×3/4BbR_),子叶浅绿不抗病(2/3×1/4Bbrr),其比例为3:1:6:2。
【小问4详解】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BBRR),可用组合一的父本植株(BbRR)自交,在子代中选出子叶深绿类型即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1. 长时间高强度的紫外线照射可能造成DNA的损伤,从而加速细胞衰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抗衰老的特殊效果。紫外线照射会引起温度升高,当反应温度为88℃对SOD的活性影响不大。为探究SOD抗衰老的机理,科学家利用光催化剂做了以下研究,实验处理见下表。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Ⅰ组
黑暗处理(TiO2+DNA体系)
曲线a
Ⅱ组
紫外光处理(UV+DNA体系)
曲线b
Ⅲ组
光催化(TiO2+UV+DNA体系)
曲线c
Ⅳ组
光催化引入SOD(SOD+TiO2+UV+DNA体系)
曲线d
注:TiO2表示二氧化钛,是一种光催化剂,UV表示紫外光。
四种条件下紫外线对DNA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SOD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利用_____的方法来排除一部分SOD溶液中其他杂质蛋白的影响。实验中设计Ⅰ组作为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曲线b说明700min短时间低强度的紫外线照射不会造成DNA的损伤,实验中加入TiO2光催化剂的作用是_____。
(2)分析曲线c、d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3)DNA损伤过程中会伴有H2O2产生,若要验证(2)中的实验结论,可通过检测H2O2的产生量来判断,其步骤如下:
①重复做以上四组实验;
②分别向四组实验中加入_____酶,测定_____的产生量。预测实验结果:_____。
【答案】(1) ①. 高温变性(或88℃环境下) ②. 证明TiO2不会损伤DNA ③. 能够加强紫外线的作用效果,使DNA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损伤
(2)SOD能够明显延缓或抑制DNA的损伤
(3) ①. 过氧化氢酶 ②. O2 ③. Ⅰ组、Ⅱ组没有O2产生(或Ⅱ组几乎没有O2产生),Ⅲ组和Ⅳ组均有O2产生,且Ⅲ组O2产生量较Ⅳ组多
【解析】
【分析】由曲线图分析可知,黑暗处理时DNA活性相对值基本不变,说明TiO2不会损伤DNA;紫外光处理时DNA活性相对值变化很小,说明没有TiO2的条件下,紫外光对DNA的损伤很小;光催化时DNA活性相对值随着时间增大而不断减小,且在300min时,DNA活性相对值几乎为0,说明TiO2的条件下,紫外光对DNA的损伤很大;光催化引入SOD时DNA活性相对值随着时间增大而不断减小,且在500min时,DNA活性相对值几乎为0,与曲线c相比说明SOD能够明显延缓DNA的损伤。
【小问1详解】
当反应温度为88℃时对SOD的活性影响不大,而部分其他杂质蛋白在该条件下已经失活,故可利用这个特性来除去其他杂质蛋白。黑暗处理组为TiO2/DNA体系,设计黑暗处理对照组的目的是证明TiO2不会损伤DNA。紫外光处理曲线b说明没有TiO2的条件下,紫外光对DNA的损伤很小,实验中加入TiO2光催化剂的作用是能够加强紫外线的作用效果,使DNA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损伤。
【小问2详解】
光催化曲线c说明紫外光对DNA的损伤非常严重,300min时,DNA几乎全部损伤,而光催化引入SOD曲线d,由于有SOD存在,DNA损伤很缓慢,说明SOD能够明显延缓或抑制DNA的损伤。
【小问3详解】
要通过H2O2的有无及产生量来验证(2)中的实验结果,很显然要设置实验检测H2O2的产生量(可通过检测氧气的产生量来表示),H2O2的产生量越多,DNA损伤越严重,故本实验思路是按照题干条件,设置同样的Ⅰ、Ⅱ、Ⅲ、Ⅳ四组实验,分别向四组实验中加入过氧化氢酶,测定不同体系DNA损伤过程中O2的产生量;根据图示DNA损伤程度可预测的实验结果是Ⅰ、Ⅱ组没有O2产生,Ⅲ、Ⅳ组均有O2产生,且Ⅲ组O2的产生量较Ⅳ组多,时间较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生物试题docx、生物答案docx、生物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必需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三)生物试题 (word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