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想裂变,东汉末年兴起,道教最受尊崇,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一儒学危机,经学失落,名教危机,天下失序,儒学失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教材45页,梳理儒、道、佛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发展历程。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提出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汉魏之际“纪纲既衰,儒道尤甚”,以致曹魏京师上万名大小官吏和太学生中,通经知礼的“略无几人”。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后汉书·孔融传》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坐制礼法,束缚下民。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阮籍《大人先生传》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正因为两汉经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整体秩序规范,缺乏关于个体人格方面的理论,……所以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变化,其苍白贫困的本质便立即暴露出来了。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为什么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材料: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辱,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富贵,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倒计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籍母将死,与人围棋如故,对者求止,籍不肯,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三斗,举声一号,呕血数升,废顿久之。——【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对自我、个体精神的关注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道家的学术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中国的传统思想,着重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出世的宗教思想,自古就不发达。古代的儒家竭力避免谈及天命鬼神一类的事。……道教虽然相信神鬼,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捉鬼、炼丹,都是为生人解决问题;对灵魂问题,并无完满的解释。既然中国的学派宗教不能满足人们对死后的种种幻想,外国的出世宗教乃乘虚而入,这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能够日益昌盛的主要原因。——傅乐成:《中国通史》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武帝大兴佛教,郭祖深上书条陈:)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南史·郭祖深传》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
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阅读材料并思考:佛教的兴盛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僧人)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佈?”(周武)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广弘明集》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四)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
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书法为什么会在魏晋时期臻于成熟呢?
视文化高低论门第,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作为名门望族,必须赖文化凝聚家族成员,以学养培育子孙后代。他们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而久有绵延的书法,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又是当时社会时尚所钟之一,因此自然很受重视,这也是书法艺术繁盛的又一因素。……此外,魏晋时期,通过书法博取功名,获得社会荣誉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现象。——柳称《略论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书法传承与革新》
观察北魏、东晋及唐朝书法作品,指出魏晋至隋唐书法演变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纷仍,社会动荡,佛教、道教兴起,儒学则衰微。文人多玄说道,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于是,魏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一派洒脱、阴柔气象。易于表现空灵韵致的行书在晋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北朝疆域为未受儒学教化的蛮荒之地,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无意中为后代树立了一座丰碑一魏碑成了后人反正统书艺的范式。自隋至唐,儒学思想又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强化,尤其是政治家作为书家的现象,使极重法度的楷书在有唐一代达到高潮。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唐代书艺的标志。——刘宗超:《儒学艺术精神与中国书法》
阅读教材45页,归纳三国至隋唐五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根据材料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成就卓越的原因。
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隋唐五代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了科技的发展。——曹顺仙《世界文明史》
阅读教材:梳理该时期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
1.佛教的传入与外传玄奘西行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东归主持译经工作。口述《大唐西域记》,中外交流史文献。鉴真东渡六次东渡终成行,传播中国文化。空海求法日本的空海等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2.其他文化交流国际性大都市长安日本新罗守唐朝影响巨大。西亚商人在沿海港口城市定居。
阅读教材并观察地图: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中外文化交流空间范围广;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广泛;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外交流是双向交流;中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宏观考察,从魏晋至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念、开辟文化新领域。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周积明:《魏晋一盛唐文化总体性论》
开拓性文化——集大成性文化?
魏晋:社会动荡、民族交融
隋唐:国家统一、包容开放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本册综合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60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外历史纲要上,自主学习,东到大海,北至长城,南到南海,西到陇西,人口达2500万,学生展示秦的疆域,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示范课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