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学演示课件ppt,文件包含10爬山虎的脚课件ppt、10爬山虎的脚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0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最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重点)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重难点)4.学写观察记录。(难点)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学前准备学生预习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1.认识本课“均、柄、蜗”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占”等13个生字。2.正确读写教材词语表中的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叶子、脚有什么特点。导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丝瓜、葡萄要依附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却不需要这样的架子,这是什么植物呢?请同学们看看PPT上的图片,告诉老师这种植物是——(学生齐声:爬山虎)。对了,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走近爬山虎,看看它是什么样的。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爬山虎的脚)过渡:同学们,人和动物是有脚的,借助脚可以行走、跳跃。那么植物也有脚吗?答案是肯定的,爬山虎就是有脚的植物。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爬山虎的相关知识。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受朗读的节奏和语气。3.学生自读课文,同时圈出生字新词。4.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识字方法:“虎、茎、柄、萎、蜗”等字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来理解;“占、曲”是多音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辨别音、义;“嫩”字可以结合与其具有相反意义的字来理解;“叠、瞧”等字可以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具体理解。(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了解字的笔画,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书写。(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圈画出有疑问的词句。2.同桌交流朗读情况,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提示:查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结合句子确定义项。“新鲜”在词典中的解释有四项,引导学生想象刚长出来的叶子的样子,则可确定“新鲜”在句中的含义。(2)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提示:引导学生想象石子丢进水中所产生的水波荡漾的景象,进而结合该句,理解“漾起”指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在风的吹动下上下起伏。(3)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提示:理解“牢固”的意思,教师可以演示东西被胶水粘住难以拉伸的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状态才是“牢固”。也可以直接让学生查词典,理解词义。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思考下列问题。阅读与思考:A.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B.课文介绍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些内容?(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爬山虎是如何用脚爬行的。)C.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D.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枝状;像蜗牛的触角;嫩红。)E.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爬山虎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课文,根据题目寻找答题的关键词句。F.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一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一面墙上爬满了绿绿的爬山虎,风一吹,满墙的叶子起伏荡漾,这是多么美的景致呀!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捕捉到了爬山虎的美,并且用生动的文字将这种美呈现了出来。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具体探究这种美。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交流并积累从文中学到的理解词语、划分层次的方法。(2)摘抄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3.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连续观察周围的一种事物,再具体地写一写。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抽查检验。提示: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词语听写。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作者细致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爬山虎多么有趣啊,竟然能用脚往上爬。它的脚究竟长在哪儿呢?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如何用脚往上爬的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深入了解。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自主交流,整体把握。(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阅读与思考:A.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大后的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B.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C.用“○”圈出描写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圈画的重点词句。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A.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爬山虎的叶子具有什么特点?它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这些词语揭示了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到长大后的颜色的变化过程。对长大了的叶子的描写集中在后面一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绿、整齐。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叶子被风吹拂的情景吗?)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从“风拂过”“漾起”中体会这句话是对爬山虎的叶子的动态描写。其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叶子在风的吹拂下的其他动态,用流畅、生动的句子写下来。(2)学生汇报品读爬山虎的脚外形特征的体会,教师进行点拨。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描写得这么细致?)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这两句话的主要意思。前一句交代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后一句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其次,引导学生体会“像蜗牛的触角”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之所以细致,是因为细心观察,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层,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爬墙的全过程。A.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画出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是怎样的?)提示: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这几句话描写的是爬山虎爬墙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分句的含义,把握爬墙的步骤,然后用精练的语句概括每一个步骤。B.描写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的句子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你发现了吗?请具体说说。明确:“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句话“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产生的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很紧,继而一脚一脚地往上爬。(4)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与墙存在怎样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时,分别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感悟到什么?提示:紧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梳理,分清“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的区别。结合“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词语,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的。(5)探究本课其他难点。 A.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中为什么还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呢?明确:思维一,叶和脚是一个整体,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彼此单独存在。思维二,人们是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才观察它的脚,它的脚藏在叶子下面。思维三,爬山虎的叶子不断地吸收阳光,它的脚才能长得好,才能不断地向上生长。B.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会“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边看插图边想象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它的脚由直到弯,一拉一紧爬上去了。与它的脚反方向长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也自然地向下垂。叶子为了充分吸收阳光,所以均匀而不重叠地生长。3.回味课文,教师总结。小结:一片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就那么静静地贴在墙上,绿着,生长着,没有妖娆的身姿,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叹。但叶圣陶先生注意到了爬山虎的美,并用生动的文字写出了它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姿态,从而成就了一篇经典美文。如果我们也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随时留心周围的事物,何愁不能发现美呢?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去探索,去发现吧! 1.开展“小练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写作技巧,引导学生练习片段写作。 小练笔:自然界的动植物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连续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做好观察记录。提示: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它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它的叫声听起来像什么?它每天的变化是什么?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它的茎是什么形状的?叶子是怎样生长的?在生长过程中花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结什么样的果?2.学生写作片段,教师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议。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本单元的主题是“连续观察”,旨在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上。具体讲解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讲解的同时配以图片,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茎、叶、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位置,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理解了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特点后,我还注意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写清楚的,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比如,作者对叶子的观察就非常细致,不仅从颜色、排列等方面观察,还观察了叶子的静态和动态特点。对爬山虎的脚的观察不仅抓住了其特点,讲清楚了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儿的,是怎样巴住墙向上爬的,还讲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我让学生将这一课中学到的观察、写作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习作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教课内容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课时,爬山虎,作者简介,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读准字音,字词学习,请将生字按结构分类,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 爬山虎的脚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0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pptx、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ppt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 爬山虎的脚课堂教学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爬山虎的脚,小组互动来讨论,爬山虎动态演示,比较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