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件(第二课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610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题西林壁》课件(第二课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610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题西林壁》课件(第二课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6105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题西林壁》课件(第二课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6105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题西林壁》课件(第二课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6105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题西林壁》课件(第二课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6105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题西林壁》课件(第二课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6105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题西林壁》课件(第二课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56105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ppt课件
展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题西林壁[宋] 苏 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
“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
“峰”左窄短,右宽长。
“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
“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划分朗读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这个哲理与哪句俗语意思相近?
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个哲理与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近。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
2021学年题西林壁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题西林壁教学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西林壁,独特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背景图ppt课件,共19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导读,字词揭秘,课文精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堂小结,《题西林壁》,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